天天看點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自人類文明誕生之日起,人口基數始終是衡量一個國家強盛與否的重要标尺。然而受制于先天環境等因素的桎梏,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始終維持在極其低下程度。在清朝之前的中國曆史中,雖然宋、元、明三代均曾突破過1億人口的關卡,但卻始終難以再進一步。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的最後一個王朝,人口數量從順治年間的6000多萬迅猛增長到了道光年間的4個億,前後僅僅過去了百餘年。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清朝中期的中國人口會出現如此爆炸式的增長呢?我們需要從當時的氣候環境、經濟制度因素和時代背景分析。

※氣候回暖與農耕技術進步?※

從17世紀末開始,全球範圍出現了一次較大幅度的氣候回暖現象,一直延續到了19世紀初。在這段歲月裡,由于氣溫提高、降水量增大,進而使得北半球的400毫米等降水線向北發生較大挪動。由于400毫米年降水量是農耕作物的基本生存保證,這就使得這條地理界線成為農耕(農作物)社會與遊牧(牧草)社會的天然分界線。氣溫的升高使得清朝擁有更多的耕地可以開墾,增加了糧食産量,也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大量新耕地的出現,使得清朝的水利工程在明朝的基礎上繼續擴充,并且農耕技術也取得了長足進步。由于明末長期戰亂和各類天災,糧食成為十分可貴的資源,這迫使當時的人們不得不采取精耕細作的技術開墾土地,對耕地的利用效率大為增加。

※美洲高産作物的引入?※

由于氣候變化和精耕技術的進步,清朝在明朝的基礎上即便不需要高産作物,也足以養活3億人口了。但是玉米和各種薯類的引入,依舊對清朝的農業發展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明朝之前,五谷雜糧是中國古代的主要糧食作物,而這些糧食雖然能夠滿足基本的營養需求,卻有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那就是産量的不可控性。由于以小麥和水稻為主的傳統農作物抗災能力不強,導緻産量的波動性很大,極易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是以光種植傳統的農作物是難以養活4億以上人口的。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不過玉米和薯類并不是在清朝才傳入中國的,伴随着歐洲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和明朝解除“海禁”,原産于美洲的這些高産作物早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從東南亞(當時已經大多成為歐洲殖民地了)傳入我國的,隻不過到了清朝時期才開始大規模種植和推廣。從高産作物的引入,我們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全球性的物種傳播過程。美洲高産作物在全球的普及和氣溫的提升,共同促使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全球人口集體出現了一次爆炸式增長。其中英國從1600年的500萬人口增長到了1900年的3750萬(這其中包含海外殖民擴張和工業發展的因素)、日本從1600萬增長到4500萬、德國從1200萬增長到4300萬,即便是飽受英國殖民掠奪的印度也從1.3億繁衍到2.8億人口,東南亞的印尼更是從850萬暴漲到3800萬人口。隻不過相較于别國,清朝人口的增長速度和體量更快、更為巨大。

※内外局勢穩定?※

即便出現大量可開墾土地、引入了許多高産作物,如果沒有穩定的内外環境也是難以持續的。清朝初年,特别是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雖然皇權專制不斷加強,并出現了諸如“三藩之亂”、清準戰争等一系列戰事,但局勢基本穩定,政治清明,沒有出現較大動亂。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不僅如此,當時歐洲的先發殖民國家,諸如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蘭等雖然早已将勢力延伸到了南亞和東南亞等中國周邊地區,但卻漸露頹勢,正遭到來自英國強有力的沖擊。正當清朝處于清準戰争的時候,歐洲卻爆發了異常慘烈的七年戰争,極大的牽制了西班牙、荷蘭以及沙俄等歐洲國家的精力。當時的沙俄尚未完全崛起,更罔論日本了,是以17世紀到19世紀初期的清朝周邊并不存在較大的威脅。穩定的局勢是保證農業發展以及人口增長的重要條件。

※清朝法統邏輯和稅制改革?※

清朝的統治邏輯有着非常獨特的地方,這與清朝統治者的出身密切相關。由于清朝皇室崛起于白山黑水,是通過八旗制度将東北滿洲、遼東漢人和漠北遊牧部落結合起來的,是以清朝的皇帝同時也是八旗制度下的大可汗。由于同時統治着長城南北,清朝并不存在先前中原王朝所面臨的漠北遊牧族群南侵的威脅,是以軍費開支相對較低。當清朝的人口增長到一定數量時,國家的稅收就已經足夠了,鞏固皇室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反而成為最重要的事情。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康熙年間,清朝國庫充盈,為了穩定民心,朝廷決定廢除人頭稅,并規定了“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這就使得普通百姓能夠大膽的繁衍後代,不用擔心因為人丁增多而需要交納更多的稅賦了。清朝實行了“攤丁入畝”經濟政策,将中原農耕王朝實行了兩千多年的以戶籍人口作為征稅标準的做法完全取消了。新的稅制改革為清朝人口的繁衍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政策保障。

※人口活動範圍擴大?※

由于清朝征稅制度完成了人地分離,戶籍制度不再與征稅緊密挂鈎,人們可以享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流動權利。再加上清朝初年國家推動的人口遷移政策,也從客觀上調整了人口分布的均勻化。為人口的全面爆發提供了地理條件。“走西口”、“闖關東”在這段時間裡迎來了一個高潮期。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人口活動範圍的擴大,促進了邊疆和山區的開發,提高了清朝整體的糧食産量和人口供養能力。清朝的疆域遼闊,朝廷對地方的掌控遠勝曆朝曆代,漠北草原、雪域高原等邊疆少數民族人口同樣被囊括在清朝人口統計中,提高了人口基數。

※醫療水準進步?※

醫療水準的進步是清朝中期人口高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尤其是牛痘的引入解決了天花問題。在中國,傳統的中醫以經驗總結為主,彙聚了曆代醫者的心血,到了明朝後期由李時珍編撰的《本草綱目》作為集大成者,更是總結中國曆代藥物經驗,顯著減輕了中國用藥錯誤的造成死亡的人數。西方醫療技術伴随傳教士一起“西學東漸”,同樣産生了積極的效果。清朝醫療水準的提升減少了人口死亡率,提高了出生率。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綜上所述,經過長期的技術積累,清朝的傳統醫療水準和農耕技術顯著提升,促進了人口的增長。另外随着氣候的回暖出現了更多的可開墾土地,征稅制度的變革和清朝前期對移民的鼓勵政策促進了人口的流動,美洲高産農作物也在此時得到大力推廣,就這樣在土地、勞力、高産作物的共同促進下,清朝糧食産量獲得極大增長,促進了人口的發展。

清朝中期人口為何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天時、地利、人和齊聚

清朝中期人口從順治年間的6000多萬暴漲到道光年間的4億多,一度占據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奠定了中國人口大國的基礎。此後經曆了鴉片戰争後步入近代以來,雖然清朝屢屢遭受天災人禍,人口數量卻始終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準。然而勞力的暴漲同時造成了清朝内卷化效應,不論是什麼産業都可以獲得大量廉價勞力支援,進而削弱了技術更新的動力。正因如此,清朝缺乏也外部世界聯系的驅動力,長期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最終遠遠落後于世界潮流,令人扼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