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13我愛邏輯題(1)

2013我愛邏輯題(1)

1.       新疆北鲵一種瀕危珍稀動物,1840年有沙俄探險家首次發現,此後一百年多年不見蹤影,1898年在新疆溫泉縣重新被發現。但資料顯示,自1898年以後的15年間,新疆北鲵的數量減少了一半。有專家認為,新疆北鲵的栖息地原是當地的牧場,每年夏季在草原上随處走走動的牛羊會将其大量踩死,因而造成其數量銳減。

以下哪項為真,将對上述專家的觀點提出最大質疑?

A.1997年“溫泉新疆北鲵自然保護區”建立,當地牧民保護新疆北鲵的意識日益提高。

B.近年來雨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新疆北鲵賴以栖息的水源環境受到影響。

C.新疆北鲵是一種怕光的動物,白天大多躲在小溪的石頭下,也避開了牛羊的踩踏。

D.新疆北鲵的栖息地位于山間,一般遊人根本無法進入。

【試題分析】

論點:因為走動的牛羊将新疆北鲵大量踩死,導緻其數量銳減;

題目問:哪個選項對該觀點,提出最大質疑。

C選項,應該是消弱,就是說,牛羊白天踩不着,也可能晚上出來,被牛羊踩着,總之數量減少,或多或少有關系。

最重要的是C沒有講清楚,新疆北鲵數量銳減,到底是啥原因,就是說,跟牛羊還是或多或少有關系的。

但是,B不一樣,說新疆北鲵數量銳減是因為栖息的水源環境遭到影響而引起的,跟牛羊八竿子打不着。

最大質疑,就是您說牛羊引起,我說賴以栖息的水源環境受到影響引起的。而不是白天牛羊踩不着。哪還可能晚上踩着呢!

總結:題目說論點A,你選擇論點B,就是對論點A最大的質疑。也就是提出一種嶄新額觀點,來沖擊原有論點。而不是對原有論點A,細細拆分,說論點A的哪些情況下,是不成立,哪僅僅是弱化觀點A。

【參考答案】B

2.在回答伊拉克是否實際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隻是曾試圖獲得這些武器時,美國總統布什稱:“這有什麼差別嗎?如果他獲得這些武器,他會變得更危險。他是‘9.11事件’後美國應當解決掉的威脅。在12年這麼長的時間裡,世界一直在說他很危險,到現在我們才解決了這一危險。”這就是說,布什認為,薩達姆是否實際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與他曾計劃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不差別。

下面哪個選項不用于布什說話的邏輯?

A.如果布什想過接受賄賂,那就等于布什實際上接受了賄賂。

B.拉登想做好人,意味着拉登就是好人。

C.美國想“9.11事件”沒有發生,“9.11事件”就真的沒有發生。

D.如果不發動伊拉克戰争,就不會再伊拉克死1000名以上的美國人。

布什的觀點:實際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企圖想獲得這些武器,都是危險的。

布什邏輯的本質含義:想和做,是一回事情。

就D。沒有想與做兩個概念在選項裡面。

【參考答案】D

3.患有行為紊亂症的動物的大腦組織中,含有大量的鋁元素。由于一種矽基化合物可以固定這些鋁元素,并阻止其影響大腦組織,是以,這種化合物可以用來治療動物的行為紊亂症。

上述論證基于以下哪項未陳述的前提?

A.将這些矽基化合物引入大腦後不會有任何副作用。

B.這些鋁元素是行為紊亂症的病因,而不是結果。

C.不同種類的動物需要不同量的矽基化合物來治療。

D.正常的動物大腦組織中不含鋁元素。

觀點1:患有行為紊亂症的動物的大腦組織中,含有大量的鋁元素。

觀點2:一種矽基化合物可以固定這些鋁元素,進而阻止其影響大腦組織;

問題:這種化合物可以用來治療動物的行為紊亂症。

分解:

條件A:行為紊亂症

條件B: 鋁元素

A→ B

條件C: 矽基化合物

條件D: 影響大腦組織

C→B→ D

問題:C→ A 何時成立?

當然就缺B→ A也就是說,如果有了行為紊亂症症狀,是鋁元素惹的禍,造成的。

即這些鋁元素是行為紊亂症的病因,而不是結果.

4.在奧運會110米跨欄比賽中,劉翔獲得冠軍,并打破奧運會紀錄,平了世界紀錄。他在面對記者說:“誰說亞洲人不能成為短跑王?!隻要有我在!你相信我!”,“黑人運動員已經在這個項目上壟斷了很多年了。黃皮膚的運動員不能老落在黑人運動員後面,從我開始,一個新的篇章就要寫就了!”

劉翔奪冠的事實以及他的話不構成對下面哪個斷言的反駁?

A.隻要黑人運動員,才能成為田徑直道冠軍。

B.所有短跑王都不是黃皮膚選手。

C.大部分田徑冠軍是黑人運動員。

D.如果誰是短跑王,誰就具有非洲黑人血統。

論點1:亞洲人可以成為110米跨欄項目的短跑王。我劉翔就是最好的證明。

論點2:黑人運動員已經在110米跨欄項目上,當了多年短跑王,冠軍了。

題目要求選,下述哪個選項與上述論點,不構成反駁,也就是不構成沖突。

當然C,大部分田徑冠軍是黑人運動員。還有一部分是黃皮膚的運動員,如劉翔。

【參考答案】C

5.有一種能産生毒素的微生物會使海水變成紅色,這種現象被稱為赤潮。當海獺的主要食物來源蛤蜊被赤潮毒素污染時,海獺就不會在那些區域覓食,對于海獺的這種行為,一種解釋認為,海獺在某個地方正式覓食之前會先嘗幾個蛤蜊,并且能夠覺察出其中的任何毒素。

以下哪項為真,将最有力地表明上述解釋是不正确的?

A.在赤潮出現的某些海域,即沒有蛤蜊也沒有海獺。

B.少量的赤潮毒素不會産生什麼危害,但是大量的這種毒素會使海獺死亡。

C.當沒有受到赤潮影響的一片海水時,人為地染成棕紅色時,海獺也不吃那些地方的蛤蜊。

D.海獺在某個海域出現是一種顯著的标志,表明那裡可以找到其他海洋生物。

題目主要觀點:

觀點1: 某種微生物将海水變成紅色的現象,稱之為赤潮;

觀點2:如果蛤蜊一旦被赤潮毒素污染了,那麼海獺就不會在那些區域覓食;

觀點3:海獺通過先覓食幾個蛤蜊,如果覺察到蛤蜊被被赤潮毒素污染,就不再該區域覓食。

試題問:最有力地表明上述解釋是不正确的。

上述解釋是指,觀點3。

選項C,按照觀點3,海獺應該吃,因為人為将海水染成紅色的,沒有赤潮毒素啊!海獺應該吃該地方的蛤蜊。但結果是:一旦海水染成紅色,海獺也不吃那些地方的蛤蜊。

總結:要想證明某個論點不正确,直接按照其論點,去解釋其對應的現象,結果卻得出相反的結論。這是用自己的手,抽自己的嘴巴。

6. 通常認為,抛擲一枚品質均勻的硬币的結果是随機的。但實際上,抛擲結果是由抛擲硬币的沖力和初始高度共同決定的。盡管如此,對抛擲硬币的結果作出準确預測還是十分困難。

下面哪一項最有助于解釋題幹所說的現象,即抛擲結果被某些因素決定,但預測卻很困難?

A.很長時間以來,抛擲硬币已被用作随機事件的典型例證。

B.如果抛擲一枚品質不均勻的硬币,其結果總能被精确地預測。

C.如果抛擲硬币的初始高度保持穩定不變,則抛擲硬币的結果将僅由抛擲沖力決定。

D.對抛擲硬币結果的準确預測,要求及其精确地估計抛擲硬币的初始高度和沖力。

論點:抛擲硬币的沖力和初始高度共同決定抛擲結果。

為什麼很困難預測其抛擲硬币的結果呢?

哪就是:很難精确估計抛擲硬币的初始高度和沖力。

總結:知道其條件A,可以得到結論B。現在結論B很難得到,當然是因為其條件A,很難搞清楚了。即非B,可以推出非A。┓B →┓ A

7. 沒有脊索動物是導管動物,所有的翼龍都是導管動物,是以,沒有翼龍屬于類人猿家族。以下哪項陳述是上述推理所必須假設的?

A.所有類人猿都是導管動物。

B.所有類人猿都是脊索動物。

C.沒有類人猿是脊索動物。

D.沒有脊索動物是翼龍。  

 【試題分析】

2013我愛邏輯題(1)

通過畫圖和排除法,可以知道選擇B

8. 溫家寶總理接受《華盛頓郵報》總編采訪時說:13億,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如果你用乘法來算,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很大問題;如果你用除法的話,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成一個小數目。這是許多外國人不了解的。

下面哪一個選項最不接近溫家寶總理上面這些話的意思?

A.讓13億人過上好日子,這是一件極其艱巨的任務,哪些還得上威脅别人?

B.中國人口衆多,使中國的事情變得非常複雜和艱巨,為政者切記小心謹慎。

C.中國人口衆多,發展任務艱巨,不可能威脅任何其他國家。

D.衆人拾柴火焰高,中國人多好辦事。

核心觀點:人多,是一個很大問題。

A、B、C都是說人多,任務艱巨,事情變得複雜;

隻有D說,人多,好處多,是優勢。其他3個都是說人多,是個劣勢。

9. 科學家給内蒙古的40畝鹽堿地施入一些發電廠的脫硫灰渣,結果在這塊地裡長出了玉米和牧草,科學家得出結論:燃煤電廠的脫硫灰渣可以用來改造鹽堿地。

以下哪項如果為真,最能支援科學家的結論?

A.用脫硫灰渣改良過的鹽堿地中生長的玉米與肥沃土壤中玉米的長勢差不多。

B.脫硫灰渣的主要成分是石膏,而用石膏改良鹽堿地已有一百多年的曆史。

C.這40畝試驗田旁邊沒有施用脫硫灰渣的鹽堿地上灰蒙蒙一片,連雜草也很少見。

D.這些脫硫灰渣中重金屬及污染物的含量均未超過國家标準。

對比法:

最能支援某個觀點:

按照這個觀點做,産生了什麼樣的好效果;

不按照這個觀點做,又産生了什麼差效果;

一正一反,形成了強烈的結果對比,事實勝于雄辯啊!當然最能支援科學家的結論了。

10. 隻要呆在學術界,小說家就不能變偉大。學院生活的磨練所積累起來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對小說家非常有用。但是,隻有沉侵在日常生活中,才能靠直覺把握生活的種種情感,而學院生活顯然與之不相容。

以下哪項陳述時上述論證所依賴的假設?

A.偉大的小說家都有觀察和分析能力。

B.對日常生活中情感的把握不可能隻通過觀察和分析來獲得。

C.沒有對日常生活中情感的直覺把握,小說家就不能成就其偉大。

D.伴随着對生活的投入和理智的觀擦,會使小說家變得偉大。

論點1:隻要呆在學術界,小說家就不能變偉大;

論點2:日常生活,可以把握生活的種種情感;

論點3:學院生活,不能把握生活的種種情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