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香料,分為植物性香料和動物性香料兩種。前者以植物的根、莖、葉、皮或果實為原料,擷取香味物質,比如沉香、白檀、玫瑰、丁香、肉桂、花椒等,後者主要以動物的分泌物和排洩物為主,常用的有麝香、龍涎香、靈貓香和海狸香等四種。
在古代香料的使用和流傳度極廣泛,古人為什麼如此的喜歡香料呢?

上圖_沉香木
香料本身所獨具的香味和稀缺性,突顯其珍貴,受人追捧。
在衆多香料中,沉香被公認為“衆香之首”。
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的一種特殊物質,樹木受到風雷損傷、蟲蠹鼠咬後,真菌乘隙入侵,瑞香木的薄壁組織細胞,内部貯存的澱粉類物質發生一系列化學反應,形成外皮腐朽、内含香脂的結構。結香後,經年累月,質地緊密,入水即沉,故名沉香。沉香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納氣平喘的功效,受到達官貴人的偏愛和重視。
沉香的主要産地分布在海南、兩廣和雲貴等地,廣東東莞特産“莞香”,是沉香中的珍品,唐朝以來一直列為朝廷貢品。中山也因出産沉香,古稱“香山”。海南沉香,稱為“瓊脂”,冠絕天下,北宋宰相丁謂被貶海南後,著有《天香傳》,書中有“貴重沉棧香,與黃金同價。”說明當時瓊脂的珍貴稀缺。
上圖_龍涎香
能與沉香比肩的,隻有龍涎香。
這種黃色不透明的蠟狀物,是由抹香鲸的消化道分泌物組成。抹香鲸捕食章魚和鱿魚後,未能消化的喙骨與腸道内的分泌物包裹成固體吐出。剛吐出的龍涎香色黑質軟,在陽光和海水共同作用下,褪色變硬,并且散發香氣。
宋代文人張時甫在《可書》中記載了一個售賣龍涎香的故事。有一天,仆人看到一個外貿商人兜售二錢龍涎香,要價三十萬缗。這是相當于三億錢的天價了。宋徽宗寵妃劉氏派人還價二十萬缗,倫家傲嬌地櫃絕了。當時六十公斤大米的價格不過六百錢,二錢龍涎香能換三萬噸大米,專治各種不服。
古代香料如此重要的最主要原因--香料在方方面面都已融入古人的生活常态。
香料用途廣泛,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使用香料已是生活的常态。上古時期,古人收集各種香料供奉神明,祭祀祖先,以求潔淨身心、通靈開化的目的。夏商周時期,出現以香料為原料的胭脂香粉,這種習俗逐漸從宮廷走向了民間。
香料還有藥用價值。東漢桓帝在位期間,侍中刁存有嚴重的口臭。每次上朝彙報工作,刁存的口氣熏得桓帝欲仙欲死。忍無可忍之下,桓帝賜他雞舌香,口含之後,口臭立消,吹氣如蘭。至明清,尚書含香一直是重要的官場禮儀,也有侍奉君王之意。
漢代貴族有燃香熏衣的傳統。《襄陽耆舊記》中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的記載。曹操手下重要謀臣荀彧,喜好熏香,凡是他坐過的地方,香味三日不散,人送外号“荀令香”。此後,才貌雙全美的小鮮肉,或者獨具才韻的高雅之士,都被贊為香令。
美食用香料增香去膻大有益處。在明朝之前,以花辣、姜、茱萸為代表的“三香”,是餐飲調味的重要原料。花椒是“三香”之首。過年飲用花椒和側柏葉泡制的椒柏酒,是必不可少的習俗。據統計,古代食品中,22%的菜需要花椒提味,在唐朝,菜肴使用花椒的比例,提高到37%。
香料受古代上流社會的認可,奠定了其地位。
香料還能充當政治媒介的作用。《魏武帝文集》有曹操寫給諸葛亮的一封信,原文是“今奉雞舌香五斤,以表微意。”雞舌香十分名貴,曹操此舉并非厭惡諸葛亮有口臭,而是暗示能與諸葛亮同朝為官,同時彰顯自己的身份。可惜諸葛亮不吃這一套,曹操的馬屁拍在馬腿上了。
第一期《國家寶藏》中,陝西博物館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引起很多人的關注。這件楊貴妃代言的香囊,受機環和金盂的重力作用,香料始終保持在盂内,設計精巧,轉動靈活,平衡自如。以香囊、香爐、香幾為代表的香具,集合了古人衆多智慧。
曹魏重臣賈充手下的司空掾韓壽,受到賈充的小女兒賈午的垂青,暗中以身相許。賈午佩有西域異香,香氣能維持一個月。韓壽與其親密接觸後,經久不散。賈充得知後,為掩蓋真相,隻得将賈午許配給韓壽。偷香,成為女子愛慕男子或者與男子私通的代名詞。
“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性格孤傲,家财萬貫,愛香如命。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倪瓒看不上這位和尚出身的皇帝,散盡家财,歸隐山林。不過,倪瓒在歸隐之前忘了交稅,遭到稅吏追捕。一天,蘆葦蕩中飄來陣陣奇香,稅吏尋香而去,發現倪瓒正在焚着龍涎香享受生活。稅吏一擁而上,順利逮住了倪瓒。
文人對香料的鐘愛,進一步提升的其存世的價值。
香料在文人的追捧下,從物質層面躍升為精神追求的象征。宋朝是香料文化的高峰,蘇轼、黃庭堅、朱熹等人有大量寫香的詩文流傳,在《聽琴圖》、《文會圖》、《西園雅集圖》《竹澗焚香圖》等畫作中,焚香已是宋人生活的一部分。
宋朝文人喜好燕居焚香,以香會友,吟詩作賦。文人雅士設席鬥香,對香氣風格、香霧形态、焚香時間進行觀察,結合香具和周圍環境,對各種香料做出考評。焚香與點茶、插花、挂畫,成為宋朝文人之間“四大雅事”。
明末清初學者周嘉胄花了二十多年時間,潛心研究香學,著有《香乘》一書,全書二十八卷,列舉了各類香料及其使用方法,是明朝以前香文化的集大成者,清代的《四庫全書》将其收錄,為後世索香用香不可多得的工具書。
明朝屠隆總結:“香之為用,其利最溥。物外高隐,坐語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悅神。”香料不僅深入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還能修身養性,愉悅身心,進而産生了芬芳恬淡的生活方式。香料已經脫離了原有的物質形态,上升為陶冶性情的精神取向。
在古代的宗教祭祀、美容香熏、餐飲提味、藥用保健等方面,香料充當着重要的角色。民間把香料與生活品質劃上了等号,官方将香料的使用作為一種禮儀制度,在文人的渲染下,香料更是高尚情操的象征。香料文化,是傳統文化中不得不說的要點。可以說古人對香料依賴無處不在,也正是因為這樣,香料在古代的地位才會如此重要。
文:計白當黑
參考文獻:《天香傳》《可書》《襄陽耆舊記》《魏武帝文集》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