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司馬遷贊揚的吳氏始祖,孔聖人為他撰寫碑文,後代有二千多萬人

昨天是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藤田鎮田心村組織外嫁女兒回娘家活動的日子,王某作為田心村的女婿兼田心村的外甥,寫了這篇文章,講述一下田心村主姓延陵吳氏的來龍去脈。

司馬遷贊揚的吳氏始祖,孔聖人為他撰寫碑文,後代有二千多萬人

圖為田心村延陵吳氏出嫁女兒回娘家活動現場。

古代的時候,人們出去圍獵。有的人專門負責呐喊,把野獸趕到包圍圈裡。先人根據這個形象,造出了“吳”字。在漢字簡化過程中,“吳”字被簡化成我們熟悉的“吳”字。

中國的姓氏,有的以官爵得姓,有的以物得姓,有的以地名得姓,有的以國号得姓。舉個例子,筆者的嶺南村,主姓是太原王氏。周靈王的太子姬晉,還沒有接班就病故了。姬晉的兒子姬宗敬定居太原,因為是王族的緣故,是以被稱為太原王家,這就是典型的以官爵得姓。

再舉個例子,商朝的時候,理利貞帶着母親逃難,眼看就要餓死了。理利貞母子靠吃“木子”活命,為了感謝“木子”活命之恩,就造了“李”字為姓氏,這就是李氏的起源。還有以地名為姓的,比如東門和西門等等。

吳氏來源,是以國号為姓氏。吳氏的起源,見載于《史記.吳太伯世家》。按照《史記》的記載,周太王(追封)姬亶有三個兒子,分别是大兒子姬太伯,二兒子姬仲雍、三兒子姬季曆。

按照禮制,應該是姬太伯繼承周國社稷。姬太伯和姬仲雍都認為姬季曆最有本事,再加上姬季曆有個特别厲害的兒子姬昌,是以大哥和二哥都主動謙讓,要把社稷讓給三弟季曆繼承。

司馬遷贊揚的吳氏始祖,孔聖人為他撰寫碑文,後代有二千多萬人

季曆大家可能不熟悉,他的兒子姬昌和孫子姬發大家肯定知道。《封神榜》裡面請姜子牙出山的西伯侯姬昌,就是季曆的兒子。武王伐纣的姬發,就是季曆的孫子。曆史的發展,證明了太伯和仲雍讓賢的正确性。周朝能建立,太伯和仲雍讓賢可謂是功不可沒。

太伯讓賢之後,去哪裡了呢?關于太伯的去向,《史記》有明文記載,原文是這樣的:“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曆之兄也。季曆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荊蠻,文身斷發,示不可用,以避季曆。季曆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太伯之饹荊蠻,自号句吳。荊蠻義之,進而歸之千馀家,立為吳太伯。”

吳太伯辛辛苦苦建立了吳國,但是沒有兒子。仲雍接過哥哥的社稷,成了吳國新主人。吳國的位置傳了五代,周武王就滅了商朝。吳國作為武王的親戚,又獲得了加封。吳國被一分為二,一個是虞國,一個是吳國。虞國很快就被晉國滅了,隻有吳國一直在代代相傳。

司馬遷贊揚的吳氏始祖,孔聖人為他撰寫碑文,後代有二千多萬人

圖為賢妻給我一針一線刺繡的鞋墊,延陵吳氏女兒心靈手巧,滿滿當當都是愛心。

吳氏子孫以國得姓,在吳國代代相傳,傳到了吳王阖廬手裡。《史記》裡的吳王阖廬和曆史課本上的吳王阖闾是同一個人。吳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兵聖孫武的輔佐下,擊敗了強大的楚國,攻入楚國都城郢都。

吳王阖廬與楚國争霸,眼看就要勝利了。越王勾踐趁着吳國空虛的機會,帶兵襲擊了吳國。吳王被迫率兵回援,放棄了打下的楚國土地。吳王阖廬與越王勾踐交戰九年,最後中了勾踐的詭計,因為戰傷而死。

吳王阖廬死後,太子夫差繼位。夫差勵精圖治,擊敗越王勾踐。勾踐卧薪嘗膽,擊敗了吳王夫差,吳國就此亡國。吳國滅亡之後,吳氏子孫散居各地,成了中國的一大高門令族。吳氏子孫當中,以延陵吳氏郡望最高。延陵吳氏的始祖是延陵季子,他被司馬遷譽為:“延陵季子之仁心,慕義無窮,見微而知清濁。”

延陵季子是吳國公子,按照禮制應該繼承吳王之位。季子高風亮節,主動讓出吳王之位,被封在延陵,是以成了延陵吳氏始祖。延陵季子被孔聖人高度贊譽,延陵季子碑文還是孔聖人撰寫的。司馬遷和孔聖人的贊譽,讓延陵季子譽滿華夏,成了萬衆敬仰的古聖先賢。

吳國滅亡之後,延陵吳氏子孫也是人才輩出。先秦時期著名的吳起,揭竿而起的吳廣,畫聖吳道子,《貞觀政要》作者吳兢等人,都是延陵吳氏子孫。筆者曾經看到過一份資料,延陵吳氏子孫,目前大約有2000多萬人,是中國人口數量排名前十名的姓氏之一。

司馬遷贊揚的吳氏始祖,孔聖人為他撰寫碑文,後代有二千多萬人

圖為田心村古寺

據田心村的老人所講,唐朝的時候,延陵吳氏有個子孫,遷居到筆者的家鄉永豐縣。吳氏帶着一條狗,走到了藤田鎮田心村地界。狗突然不走了,并且在那裡産下一窩小狗。吳氏先祖認為這是天意,就在此地定居,這就是田心村延陵吳氏的來源。

田心村延陵吳氏定居下來之後,與嶺南村太原王氏互相聯姻一千多年。以我的家族為例,我的姑奶奶和姑姑都嫁給延陵吳氏為妻。我的爺爺、我的爸爸加上我,一家三代娶延陵吳氏為妻。如此一來,我就身兼延陵吳氏女婿和延陵吳氏外甥兩個身份。

中國人認為父族、母族、妻族最親,田心村延陵吳氏是我的母族和妻族。田心村在昨天舉行出嫁女兒回娘家活動,筆者作為女婿兼外甥,寫了這篇文章宣揚母族和妻族的光輝曆史。有延陵吳氏的同胞看到這篇文章,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來源:《史記.吳太伯世家》《中華姓氏》《延陵季子文化研究》

本文由王福星原創。碼字不易,請尊重原創,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本人已經和維權公司簽約,委托維權公司代理維權。未經授權轉載者,維權公司會代表本人維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