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曆史上,戰争多于繁星,一如捕魚兒海之戰,土木堡之變,戚繼光的抗倭之戰,薩爾浒之戰,松錦之戰等不勝枚舉,但有一場戰争一直被遺忘在曆史深處,而拂去曆史的塵埃,如今我們再去回憶這段曆史的時候,我們将會看到一位英姿潇灑的将軍,在那異國他鄉的戰場上,替異國人民,替天子将懷着豺狼之心的敵人打退,保衛了身後的祖國,這場戰争就是萬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曆史上唯一一次單憑自己的實力徹底戰勝日本的大型戰争。而這位将軍便是明朝名将李如松。

說起這場戰争的曆史,當時的日本可謂是兵強馬壯,因為此時的日本豐田秀吉将日本統一,結束了日本戰國時代,統一日本後的豐田秀吉認為此時的日本已經具備足夠的實力,于是選擇準備越過大洋來到另一端的北韓,征服北韓然後征服中國,完成日本從一個島國成為亞洲第一大國的夢想,是以幾百年後日本依然走着當年先祖的遺志再次來到北韓和中國想要完成他們的一統大夢,但是多年後曆史證明這一切是不可能的,而這次他們也注定是失敗的。
此時日本除了看到自己國家剛經曆了戰争,全民皆兵而且戰鬥素質非常高,但是反觀明朝,此時的明朝已經過了一百多年的安穩生活,部隊許久沒有訓練,而且A錢腐敗盛行,在位的更是一個多年不上朝的皇帝,是以豐田秀吉覺得此時是攻打中國最好的時機,而且明朝時期倭寇橫行我國沿海地區,而且每次來都沒有受到像樣的抵抗,在日本浪人眼裡,明朝的士兵根本不堪一擊,随便一打就足以擊潰他們,征服中國易如反掌,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
戰争一開始确實如此,當年的北韓早就幾百年沒有經曆過戰争,一直都是明朝得附屬國,但是就是這樣的北韓内部卻經曆着各種黨派的鬥争,東西南北四個黨派把北韓政局搞得亂七八糟,軍備更不用說,是以當豐田秀吉派部隊來到北韓之時,不廢摧枯拉朽之勢,就占領了北韓的七道。于是北韓的國王也選擇逃到明朝來躲避戰亂。
但是此時的明朝在幹嘛,全國上下都在考慮要不要出兵幫助北韓抵抗日本,主戰派和主和派争論不斷,最後還是不上朝的萬曆做出最後的決定,選擇出兵北韓。
但是第一次出兵卻以失敗告終,畢竟當時對于地形不熟悉,而且兵力較少,是以被日本軍隊一舉擊敗,當時擔任遊記将軍的史儒戰死,祖承訓身還。此時的日本軍隊覺得明朝軍隊不過如此,而明朝對于日本軍隊卻産生了巨大的恐懼。
于是第二波出兵開始了,這次明朝不再小打小鬧而是派出了當時大明最優秀的将領之一,李如松。李如松此時剛剛從甯夏平定回來,于是馬不停蹄來到北韓,雖然此時明軍經曆了一次失敗,但是李如松作為明朝最優秀的将領,而且平時也很狂,是以對于日本軍隊根本沒有放在眼裡。于是明朝開始反擊之戰,李如松率領自己麾下最曉勇善戰的關甯鐵蹄,一舉踏平了日本軍隊小西行部,獲得了平壤大捷,此後李如松乘勝追擊,繼續追擊日軍,此時的明軍仿佛神兵天降,日軍潰不成軍,雖然後面碧蹄館遭到了伏擊損失不小但是并不影響整個戰事的發展,日本的癡心妄想注定是失敗。
雖然後面日本與明朝開始議和,但是對于此次議和大家說法不同,有人說是真的想要議和但是更多人認為是采取了緩兵之術為後面一舉擊敗日本做準備,但是日本絲毫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局面,依然提出各種狂妄的要求随後談判破裂,明軍與北韓聯軍開始了最後的反擊,在露梁海海戰,明朝聯軍徹底擊垮了日軍,八月,豐田秀吉去世,日本不得不撤軍,于是抗倭之戰結束。
在這場抵禦外敵的戰場之中,明朝軍隊将兵,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幫助了北韓幫助了明朝,打破了日本的癡狂之心,同樣在異國他鄉也埋葬了很多當年的為這一切付出生命的屍骨。萬人出征千人回,英靈屍骨留他鄉,是也。雖然現在在韓日兩國的曆史中對于這場戰争記錄少之又少,但是我們依然要銘記在抵禦外敵的征途上,他們都是我們整個民族的英雄。
參考資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