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打造自己的裝機U盤(一)

<b>打造自己的裝機U盤(一)</b>

<b> </b>

<b>一、</b><b>打造能被引導的PE U盤</b>

現在越來越多的筆記本不再配備光驅了,以便更加緊湊、便攜。前幾天,我姐的一個13寸超薄本要重裝系統,沒有光驅,怎麼辦?當然可以用外置光驅來裝系統了,但是,我沒有。不過,也沒關系,可以用U盤來裝系統。

以前我都是用刻錄的裝機CD光牒給别人裝系統,嗯,大約裝過三、四十台,那一套還算比較熟吧,但用U盤來裝系統,還是大姑娘坐轎——頭一回呢。我早就知道可以U盤來裝系統,但一直沒有自己親手做過。這次剛好準備折騰一番,結果沒怎麼折騰就搞成了,哎,高興是高興,就是太順利了,又仿佛缺了點什麼……

整個過程就如文章标題所示:

<b>打造能被引導的PE U盤</b><b> </b>

<b>在PE U盤加入系統安裝的GHOST鏡像檔案</b>

<b>利用此U盤裝系統</b>

大功告成,不是很複雜.

DO  IT  YOURSELF,HAVE A TRY!LET  US  BEGIN!

<b>打造能被引導的PE U盤</b>

<b>首先,把自己的4G  U盤插入電腦(裡面的重要資料先從此U盤轉移掉吧),然後下載下傳</b>小馬PE2011 V2011.1.1超級精簡版

<b>下載下傳下來的是一個ISO格式的檔案,下圖紅框所示。用最常見的WINRAR解壓到小馬PE2011 V2011.1.1 超級精簡版檔案夾。見下圖</b>

<b>           </b>

<b>打開此檔案夾,運作其中的紅框所示PESETUP</b>

<b>      </b>

    <b>在彈出的畫面中,選擇U盤安裝,見下圖</b>

<b>    </b>

 <b>請點選下面的按鈕打開UltraISO。</b>

<b>1</b><b>、檔案 =&gt; 打開 =&gt; 小馬PE.ISO</b>

<b>2</b><b>、啟動 =&gt; 寫入硬碟映像 =&gt; 便捷啟動 =&gt; 寫入新的硬碟主引導記錄 =&gt;</b>

<b>(1)USB-HDD+ =&gt; </b><b>寫入方式:USB-HDD+ [不能啟動請嘗試(2)]</b>

<b>(2)USB-ZIP+ =&gt; </b><b>寫入方式:USB-ZIP+</b>

<b>3</b><b>、然後點選 寫入 等待完成即可。</b>

<b>對于有計算機基礎的人看到上面就知道怎麼做了。</b>

<b>下面的截圖是為小鳥們特供的。</b>

<b>   </b>

<b>檔案 =&gt; 打開 =&gt; 小馬PE.ISO</b>

<b>是指的鏡像檔案,也就是上圖中紅框中檔案,也就是你下載下傳的那一個,不要搞錯哦。</b>

<b>  </b>

 <b>啟動 =&gt; 寫入硬碟映像 =&gt; 便捷啟動 =&gt; 寫入新的硬碟主引導記錄 =&gt;</b>

<b>這裡要注意的是硬碟驅動器要選準,是你的U盤,如我的就是4G金士頓。</b>

<b>此時當然選擇“是”,然後出現下圖,點“寫入”,</b>其實作在是把MBR寫入記憶體裡,和記憶體裡的小馬PE.ISO再一起,經過下一步操作,一起下載下傳了你的U盤中,但你是看不到的,不用管它。按提示做就行了。

<b>會再次彈出備份U盤資料的警告,軟體作者做的挺周到的。不過,這是最後一次提醒啦。進行了下面的操作,原來的資料就沒有啦!奉勸那些喜歡一路狂點“是”“NEXT”的朋友,還是花上一秒的時間看一下吧,再決定是否下面的操作。</b>

<b>等待“刻錄成功!”的提示出現(綠橫線所示)。這個時間大概也就是十幾秒吧。按“傳回”傳回。</b>

<b>至此,大功告成!?</b>

<b>遺憾的說一句:未必。必須做實驗。</b>

<b>把此U盤插入計算機,然後重新開機計算機選擇U盤引導,最終出現下圖的漂亮桌面。</b>

<b></b>

<b>恭喜你——你成功了!你已打造好能被引導的PE U盤!</b>

為什麼不能保證U盤引導進PE成功?我想是這樣的:首先U盤類型就很多,有的能制成引導盤,有的就是不能,其次各個電腦主機闆類型也很多,有的支援<b>USB</b>裝置引導,有的就不支援。是以會出現同一個PE U盤能在這台電腦上被引導,在另外一台就是不行;或者同樣的方法做的PE U盤,用某種U盤能夠成功,用另外一種就是不行!U盤能不能被引導和電腦所裝的作業系統無關,與主機闆密切相關!在相容性方面,一批山賽高手們做了很大的努力與嘗試。從發展的角度來看,現在無論是U盤、主機闆大多支援U盤引導,且筆記本對U盤引導的支援好于桌上型電腦,這是我的感覺。

另外要說明的一點,要想U盤引導,要在開機之前就插入U盤,以便BIOS掃描、識别到啟動U盤;開機後再插入U盤,很可能會失敗。(待續)

本文轉自madin10000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20100823/48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