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沉痛的教訓,來自101位物聯網“先烈”!

有句諺語說:如果我知道會死在哪兒,那麼我一定不會去。這年頭,物聯網項目九死一生,如何做成一個物聯網項目可能不太好說,但如何搞砸一個物聯網項目卻是有規可循。是以這次,我就來談談怎麼成功的把一個物聯網項目搞失敗。

根據IBM的統計,大約2/3的物聯網項目都以失敗告終。

很多時候,對于想試水物聯網的人來說,痛苦在于前無古人、照搬無門。面對“物聯網項目實施”這張考卷,既沒有老師劃重點,也沒有參考答案。

好在最近有一家研究機構Vanson Bourne,調研了263名物聯網項目使用者,撰寫了研究報告,其中101位已經實施物聯網項目的使用者在報告中分享了他們的沉重教訓。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幾乎閱讀了所有物聯網領域的相關研究報告,就會發現它們都是圍繞“豐滿的”未來技術趨勢和市場發展預測展開的,極少數人敢于直面沒人揭示的“骨感”現實。

然而這份報告的最大價值,就是将殘酷的現實赤裸裸地呈現在你眼前。咱們直接看結論。

1.52%的使用者認為空有物聯網資料采集,卻無有效資料分析

資料品質和資料分析的問題首當其中,短暫的物聯網系統成功上線,并不能掩蓋項目遠期的失敗結果。

每個受訪者都在努力的挖掘他們通過物聯網收集到的大量資料的潛力,但是91%的使用者認為他們在将資料轉變為資訊和決策的時候遇到了巨大挑戰。

在使用物聯網系統之前,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大量的物聯網資料可能永遠都不會被傳送出去,而是就地進行處理,如果沒有被實時處理,資料價值也将失效。

圖:當把資料轉化成有價值的資訊時,企業所面臨的挑戰

有些資料的“保鮮期”很短,處理一旦延誤,就會迅速“變質”,資料價值呈斷崖式跌落。是以不是所有資料都必須上傳到雲平台,何況關鍵資訊還有可能在傳送過程中延誤或者受到幹擾,尤其是那些通過LPWAN(低功耗廣域網)傳輸的資訊。使用者必須快速響應這些關鍵資料産生的決策,要麼在短時間内就采取行動,要麼就眼睜睜的看着最佳時機溜走。

妨礙資料分析的因素還包括沒有使用正确的物聯網平台(46%)和平台的可擴充性欠佳(31%)。是以很多受訪者部署的物聯網項目并沒有展現出實際價值,空有實時資料采集,而無實時資料處理和決策。隻有48%的受訪者認為他們的物聯網資料得到了初步分析。

大家普遍認為選擇正确的物聯網平台至關重要。在受訪者中,90%表示他們在選擇合适的物聯網平台的過程中面臨了極大挑戰。由于不同系統難以內建,平台的互可操作性是重要的選型因素。

現有的物聯網平台普遍包含了大量複雜的功能,其中的大多數都是理想的,但并不都是必需的。當真正去實施物聯網時,早期采用者面對的是一團糟的概念、工具和技術,包括:

用于采集資料的硬體

物聯網裝置監控軟體

雲或伺服器上的資料存儲

用于評估和優化的資料分析

用于推動更新的物聯網裝置版本控制

……

受訪者需要耗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把資料整合到一起,各供應商之間不同系統和應用産品無形中也增加了使用者負擔。

複雜的系統必然導緻滞後的效率,平均來說,使用者需要9天才有望将資料轉換成有效的決策,這大大超出了使用者對“吊炸天的物聯網技術”的心理預期:2天。

未來的企業将由資料分析驅動,現在正是奠定基礎的關鍵階段。然而許多企業缺乏資料分析的素養和知識儲備,特别是将結構化資料和非結構化資料進行內建的技能。

圖:通過物聯網采集到的資料中,多大比例進行了資料分析

不得不承認,許多從物聯網裝置采集到的資料很難進行分析,不過大多數人仍舊相信物聯網有能力通過智能裝置和平台實作更快更好的資料處理和分析。100%的受訪者認為如果物聯網能夠更加有效的分析資料,那麼他們會實作不錯的經濟效益。

圖:使用者期待從物聯網系統中獲得的收益

企業期待獲得的收益包括提高組織效率(66%)、提升資料洞察力(53%)、向客戶提供增值服務(47%)、超越競争對手(47%),以及采用新型商業模式的機會(45%)等。

2.43%的受訪者認為因為沒有充分利用物聯網,客戶“被坑了”

物聯網系統的實施和部署也是重大挑戰,難産的項目不在少數。成功率低很有可能成為物聯網項目日後被反複數落的“黑曆史”。

絕大多數(93%)的受訪者認為物聯網項目存在安全挑戰,其中部分安全問題由物聯網項目實施的不完整性和進度拖延導緻。很多受訪者希望縮短“定義”和“部署”階段的項目時間,以便能夠更快的品嘗物聯網項目在運作階段所帶來的好處。

圖:阻止企業進一步使用物聯網的因素

65%的受訪者認為他們采用物聯網系統的主要驅動因素是提高生産效率和提升客戶滿意度。超過四成的受訪者認為因為物聯網項目的拖延,造成了他們的客戶損失。

當然并不能簡單的把實施過程中的失敗因素單純推卸在系統內建商或者物聯網供應商的身上,企業内部的設計和研發是否已經把産品知識提煉成流程?生産制造是否已經标準化和子產品化?各種裝置是否已經實作了基本的互聯互通?這些答案都決定着物聯網項目的實施難度,它們也為将項目拖入失敗的“深坑”預設了各種潛在陷阱。

雖然這101位使用者所在的企業正在使用物聯網,但作為早期采用者,他們中隻有少數人沿着正确的道路前進,克服面臨的挑戰,實作真正的變革。

因為隻有少數人意識到,如果想要物聯網項目取得成功,需要在整個企業的範圍内推動物聯網戰略,把智能裝置的大部分資料集中到統一的平台,創造更多的營業收入或者新的業務機會。隻有2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通過物聯網技術,從現有的産品或服務中挖掘出了新的收入機會。

對于物聯網項目資金投入的預算不足也是導緻物聯網項目拖延的原因之一,企業必須做好大量更換原有系統和使用新系統的準備。畢竟物聯網并不是一次簡單的産品革新,而是一次全方位的企業變革。

受訪者認為公司管理層應該從長遠角度了解物聯網的挑戰和機遇,更多的考慮潛在的産品差異化和商業模式轉型的機會,不要隻糾結于眼前的短期利弊。說服管理層的難度在于,物聯網帶來的轉型比預期的慢,而人們往往傾向于在短期内高估技術的影響,而長期卻低估技術的影響。

除此以外,還要準備好迎接物聯網在業務模式方面帶來的系統性變化。20%的受訪者認為物聯網改變了他們原有的商業模式和戰略。

3.更多的物聯網項目失敗清單

以上還隻是導緻物聯網項目失敗的部分原因,除此之外可以招緻失敗的因素還有一堆,清單如下:

不了解物聯網安全問題是系統性的

沒有了解API的設計至關重要

物聯網供應商破産

持續的建設資訊孤島

無法完成物聯網系統的測試

沒有花時間為物聯網系統編寫使用者和開發人員文檔

正如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所說,宏觀是我們必須接受的,微觀才是我們能有所作為的。調研結果隻是工具,幫助你獲得成功才是目的。

舉個栗子,調研結果表明大部分中國男人都娶不到老婆,并不意味着你就不能娶個與Angelababy等顔值的妹子金屋藏嬌。物聯網項目雖九死一生,但誰也說不好你是不是那十分之一。

希望你以調研結果為“起點”去探索,而不是反過來,以之為“終點”去驗證。

最後附贈兩份研究報告:

一份是本文中詳述的《IoTSTRATEGY: INSIGHTS FROM EARLY IoT ADOPTERS》,由HCL公司贊助,調研機構VansonBourne完成。

另一份是《THEINTERNETOF THINGS BUSINESS INDEX 2017》,由ARM和IBM贊助,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完成。

關注物聯網智庫公衆号并背景回複關鍵字【先烈】,即可獲得兩份報告!

祝你在物聯網項目的實踐之路上成為泱泱大軍中的少數人。

原文出處:物聯網智庫

<a href="http://www.iot101.com/kpwl/2017-03-01/12909.html" target="_blank">原文連結</a>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