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作者:看湖北

(赤壁 宋錦來)坐在冬日的暖陽下,捧起著名軍旅作家張子影老師寄來的《跨過鴨綠江——洪學智北韓戰場紀實》一書,對那段曆史又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張老師的文字有靈性,娓娓道來的語言中充滿了正能量,總會讓人心中激情蕩漾。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張子影和老公著名編劇、作家曾有情

湖北赤壁市連續多年組織著名作家寫赤壁活動,筆者有機會參與了幾期接待,也有幸認識了些文壇大家。有幾位老師印象特别深刻,像畢淑敏老師,因為她的“洞茶”情,而張子影老師則是“軍工”情。兩位著名女作家年齡差不多相差一輩,但有很多相似之處。畢老師當兵那年,子影剛出生在軍人家庭。畢淑敏老師從事醫學工作20年後開始專業寫作,張子影老師第一個大學讀的是工科專業--計算機飛彈控制專業,大學畢業後進入空軍某部擔任飛行管制室的計算機工程師。兩位老師的文字既細膩,充滿柔情,又富有哲理,讓人沉思。讀她們的文字感受最深的是,做任何事都要有“情懷、使命、責任、擔當”。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依然記得2017年5月8日和張子影老師相遇的那一天,接到市政協通知到金橋飯店參加“中國文史作家寫赤壁”座談會。走進會場,看到坐在主排的是二位市上司和十一位應邀出席的作家。看到唯一一位在筆記本電腦上操作的老師,看了一眼座位牌,寫着張子影。我仔細打量了下她,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閑外套,一頭瀑布似的披發,發梢卷起波浪,面龐姣好清俊,眼睛大而明亮,充滿睿智。

她的發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飽含深情地說到走進蒲紡總廠(簡稱2348)時十分激動,特别是參觀了蒲紡文化長廊等地進一步加深了對蒲紡的印象和看法。她說父親是一名空軍飛行員,自己是在空軍大院長大,從小就用過蒲紡的産品。

蒲紡前身系中國人民解放軍2348工程二處,是1969年由總後勤部投資興建的“三線軍工企業”之一,素有“鄂南紡織城”之美譽。1975年移交湖北省,為湖北省省屬重點企業,曾以驕人的業績,多次跻身全國企業500強。當年2348是蒲圻縣一張靓麗的名片,十裡紡織城,全國各地的人才彙聚在那裡,許多紡織女工還成為了全國勞模,縣城裡的男孩子找對象,都喜歡往“山上”跑(因為蒲紡總廠為了避戰需要,建在山裡,我們習慣稱為“山上”)。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2017年5月張子影在赤壁摩崖石刻留影

2021年3月28日我和張子影老師微信交流時還聊起蒲紡,張老師說“好久不見了,懷念在赤壁的時光”,我說“是的老師,轉眼四年過去了,我們也很想念您!記得您對蒲紡總廠(代号2348)有特殊的感情,出生在軍人家庭的您,從小就使用過這裡生産的很多産品。目前蒲紡建起了2348紀念館,一大批曾經的勞動者回來二次創業,期待您有時間重來赤壁,用您如椽巨筆書寫一部壯麗詩篇,再現那段載入史冊的激情歲月。”,張老師回複“好的,我也很期待,老蒲紡肯定有新光彩。”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談到陸水三峽試驗壩,張子影說令她十分震驚,在當時那個年代,以人工的施工方式建造出來,勞動人民是多麼偉大,感恩群衆做出的一切。她說這裡凝聚了老一輩中央上司的關懷與智慧,凝聚了建設者們的辛勤付出,凝聚了幾代人高峽出平湖的偉大夢想,要把這種精神弘揚出去。

采風結束後,張子影老師就發來了大作《在赤壁的遇見》一文,用文學的語言講述了三峽試驗壩的修建故事,被收錄進《中國作家寫赤壁》一書。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2017年5月張子影在三峽試驗壩留影

2021年初全國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活動,赤壁在外老鄉想到了家鄉的三峽試驗壩,便給我發來資訊,認為這個試驗壩了解的人還不是很多,覺得意義很大,從黨史上來看不亞于紅旗渠,雖然都是文革期間的工程,但蒲圻試驗壩從國家的層面上來看,意義更重大,三峽是中國人百年夢想,希望能夠提供素材。我便聯系市政協文史委、市委宣傳部、市融媒體中心、陸水樞紐管理局等機關搜集了關于試驗壩的照片、視訊、文獻等各種資料,也包括張子影老師的《在赤壁的遇見》。随後将這些資料分别發送給中央部委、高校、央企國企等機關的老鄉,用于黨史學習教育的演講中,取得了很好的宣傳效果。比如中宣部老鄉就用這些材料提煉了“建了一座壩,造了一方景,成立了一所學校,培育了一批人才,興起了一座城市,哺育了一方百姓”等“六個一”來宣講。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2017年5月張子影走進趙李橋茶廠,手捧“川”字牌赤壁青磚茶

在張子影來赤壁之前的幾個月,正值她嘔心瀝血的長篇報告文學《試飛英雄》出版。該書獲得了多項殊榮:入選中宣部、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7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選題”;獲得徐遲報告文學獎長篇第一名,入選2017年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榮獲“2017中國好書年度榜”,并入選“中華優秀出版物。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談到這部書時,張子影深情地說:“我在機場的跑道邊上長大。那條跑道,40年前,我的父親曾在上面無數次的起飛降落。20年後,還是這條跑道,我的兩位試飛員戰友,為了挽救型号飛機放棄逃生,羽化而去。他們留下的兩隻壓癟的頭盔,至今還靜靜地躺在榮譽室的玻璃櫃裡……”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附: 《在赤壁的遇見》

張子影

淩晨四點,我就醒了。

對于有着三十多年軍旅生活的我來說,多少年裡都是聽着起床号起身的,除非有特别特殊的情況,一般我不會在這個時間醒來。

赤壁三天,之後的兩天,每天都是這樣,淩晨四點,我就醒了。

在這個淩晨,我聽見了鳥叫。

是赤壁的鳥兒把我叫醒的。

鳥的聲音細碎卻清晰,娓娓道來,時徐時疾,我醒着,靜靜地聽着。我聽着赤壁的鳥在給我講故事。

我于是就看見了他。

他應該是一個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個子不高,與所有赤壁本地人的長相并無二緻,隻是他會黑些,并且更細瘦些,因為他在山裡長大,背水,斫樹,攬柴,露天風雨,臉龐鍍滿日光色。

以年紀算,他應該不是獨子,會有兄長姐妹,但是他們或者她們我沒有遇見,是以我的視界裡,隻有他。我叫他水新。

水新像那個時期那個年代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在家鄉的土地上勞作,走動,他讀到了國中,辍學了,因為家境,也因為興趣,他應該似乎不是個喜歡讀書善于得分的孩子。也因為那時,家鄉突然的變化。

這一年的春天之後,不斷有一些陌生人在家鄉的山梁與溝坎間頻繁出現,他們衣衫整潔,面孔白淨,許多人戴着眼鏡,四個口袋的上衣裡插着鋼筆。村上消息靈通的人說,是上頭來的幹部和專家,讨論一件機密的大事。那些日子各種消息與傳說在村中四下紛揚,讓這個一向平靜的村落變得浮動和生動,對于水新以及他的父輩甚至父輩之上幾輩村人來說,這種動蕩是希罕的,多少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吟誦過百十公裡外那臨江石壁上鮮紅的“赤壁“兩個大字,還有更多的人在那堵浸潤了數百年曆史的沉沉石刻旁流連往返,但幾乎從未有人涉足、關注過水新他們這個依山傍水的村落。盡管少年的他固執地相信,戰鼓旌旗的當年,他們的村子裡,肯定也走出過許多鐵骨男人,闖世英雄,但是,水新也遺憾地明白,他們的名字如同瀚瀚江水,縱然激蕩,卻總是莫名。

沒有多久,傳說中的機密大事就被公開證明:他們家鄉要修建一座“進階”大壩。

他并不知道“進階”的真正的、全部的内涵,但他與全村的人都被告之,這是一項機密的、重大的,關乎國家的大事,他和村人們要做的就是:舉家搬離,遷到政府指定的另一處地方,他們村子所在的地方,連同另一些更大範圍的區域,劃進這樁“國家大事”的地理範疇。

村裡開會,通知和要求十分明确,會場上很多女人當場哭出聲了,水新沒有哭。

搬遷很快完成了。叫水新的年輕人與父親一起最後一次站上山頭,回過頭去看,自家的屋舍,他當然看不到炊煙,但他看見發黑的屋頂,屋前的老樹,檐下挂着玉米,屋内的老木床是祖父留下的,父親執意要帶走床前踏腳的小凳,樹葉還沒有飄落,但父親的頭頂一夜之間挂上了霜雪。身邊是一群同樣肩挑手提大包小包的鄉親,他們和父親一樣臉上淚水縱橫,水新的鼻子也酸了。

一群南飛的鳥兒,與他們同行。

但水新來不及感慨,因為數月之後,他就回到家鄉的土地上,但這一回,家鄉已經變了樣子,紅旗招展,喇叭震天,其間更有打夯機拖拉機日夜轟響,人們在這轟響中結成串串長隊,穿梭往來,背土,挖泥。一身泥水,汗流浃背。

這是1958年。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二十多年後,才有更多的人漸漸知道,當年,為驗證和解決三峽工程科研、設計與施工中的重大技術問題,經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準許,在水新的家鄉赤壁的一角,興建三峽試驗壩——陸水水利樞紐工程。偉大的三峽工程建設開始從這個小小的試驗壩起步。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在那些個熱火朝天的日夜裡水新是勞累卻興奮的,他肩膀擔着擔子,腳步飛快。像赤壁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心中充滿豪情——作為建設偉大祖國、熱愛家鄉的一份子,他是多麼自豪和驕傲。工地上分成了若幹個勞動小組和小隊,大家各司其職,小隊與小組間關于勞動成果的競争永遠是年輕人們樂此不彼的動力。水新是優秀的,無數與水新一樣的年輕人都是優秀的,他們奪先進,争上遊,你追我趕,互不相讓,泥濘的堤壩是他們真正的戰場,飛舞的鍬鎬是他們最利落的武器。所有青春的向往與年輕的激情,在那些揮汗如雨中綻放。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白日裡水庫大壩是歌聲和人流的海洋,到了夜晚,仍有無數星星點點的火光,水新頭枕着新土的地面,透過草棚的屋頂看到了頭上的星光,耳邊有水流的聲音,那是新近完成的部分壩區引進的流水。水新睡在泥土地面上,他的腳上,腿上,連同臉上額頭都沾着粘土,這種韌性很強的粘土是築壩的好材料,但是它的粘性和沉重讓水新他們吃盡了苦頭。沒有大型機械,就是有也開不進來,水新和工地上所有的民工們一樣,用肩膀和胳膊,扛着,掄着大錘,木夯,完全用人力,一錘一夯地将這些黑黃韌性的粘土一筐筐倒下,百錘千錘地砸下,夯實,一寸一寸築成壩體。這壩體的結實度,考驗所有務勞工的體力,更考量他們的忠誠和信仰——這是築就萬年大計的國家工程,容不得絲毫懈怠和細微纰漏,每一個人,不管是年輕如水新的青年人,還是年長如水新爸的中年人,人人都堅守着自己的責任。在夜幕下沉重地睡去,在清晨的朝露中醒來,無論烈日酷暑或者風雨交加,汗水漫地,手腳粗黑,但他們心裡的謹醒和眼裡的度量不會有任何敷衍。

無數個沉沉睡去的夜晚,睡夢中的水新看到,他們家的老屋,在水草漸生的庫區下面幽暗之處,漸漸沒下去,沒下去。

一隻熟悉的翠鳥,在水面上流連。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史料上說:

三峽試驗壩開水工技術革命之先河,在此進行的一系列的多學科前沿科學試驗成為世界首創,被載入中國水利水電建設的光榮史冊,是我國水利水電建設史上的一座豐碑。

三峽實驗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副壩15座,水庫總容量7.42億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為主,兼有灌溉、發電、城市供水、旅遊、航運、養殖、多項科學試驗等綜合任務的大(Ⅱ)型水利樞紐。目前,三峽實驗壩繼續承擔着大量重要的水利水電科學試驗任務。其中,8号副壩為“亞洲最長”粘土均質壩,全長1543米,外形優美的鋼筋混凝土防浪牆如長龍卧波,形成一道靓麗的風景線。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最長的不隻是粘土壩,還有對于故土的懷想。

水新最終并沒有成為名人,或者英雄,水新的名字連同身影漸漸随時光淡去。但他曾經的家鄉陸水湖成名了。年複一年,陸水湖已然成型,千島浮生,萬水環繞,水質澄明,花木繁茂,鳥語花香,陸水湖于2002年5月,被審批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來自各地的人們,絡繹而至,站在湖畔壩上,指點江山,心曠神怡,心潮澎湃,總要為當年赤壁人的宏偉創世之舉驚詫贊歎不已。

這些人中,有我。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四十年的光影飛逝,這個清晨的鳥鳴聲中,我再一次看見那個叫做水新的年輕人,他已然華發叢生,站在實驗壩的一頭,那個如今已經成為千島之湖的陸水湖,看着,望着,翠竹蔥碧,水綠山清,而那片水域,那道彎壩,确認是父親舊屋的屋頂沉沒的地方,如今水草搖曳,鳥鸬弄羽。一葉輕舟,翩然而過,舟上年輕的司橹者,如當年的他,面孔黑紅,身體細瘦。

我看到不再年輕的水新,淚水縱橫。

張子影:在赤壁的遇見

(文中部分照片由戴富璆提供)

張子影,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畢業于解放軍藝術學院,魯迅文學院第24屆高研班學員。空軍政治工作部專業作家。已出版文學作品《女兵一号》、《一朵雲響亮地飄動》、《大上海淪陷》、《守望光明》、《飛越駝峰》、《走向文明》、《三日長過百年》、《試飛英雄》、《洪學智》(上中下)、《烽火少年》、《我的兄弟我的馬》、《飛機樓》等多部;編劇話劇影視劇作品:《甘巴拉》、《生死之間》、《新女驸馬》、《我愛芳鄰》、《滄海絲路》等多部。在《人民文學》、《中國作家》、《北京文學》、《中篇小說選刊》、《解放軍文藝》、《星星》詩刊、《散文》、《美文》等各種雜志報刊發表中短篇小說及詩歌散文作品數百萬字。作品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曹禺戲劇文學獎、中華優秀出版物、解放軍文藝獎、徐遲報告文學獎、冰心散文獎等,獲得國家出版基金、入選中宣部重點主題出版、中華優秀出版物、國家新聞出版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出版物、“2017中國好書”,多次進入央視“讀書”頻道及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長篇連播,并連續數年進入中考及全國多省聯考試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