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78年~139年)

字平子,東漢南陽郡西(今河南南陽石)人。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文學家。被譽為科聖。開創中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發明了地動儀。
劉洪(約129年~210年)
字元卓,東漢泰山郡(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傑出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珠算發明者和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發現者,被尊為“算聖”。其著作《乾象曆》,是人類傳世的第一部引進月球運動不均勻性理論的曆法。把日月食回歸年的長度定為365.2462日,測出的近點月的長度和現在的測值相差甚微。發明“正負數珠算”,是“珠算”的早期創始者、珠算之父。
何承天(370年~447年)
南朝宋東海郡郯縣(今山東省郯城縣)人,思想家、天文學家。其論周天度數和兩極距離相當于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約為3.1429,對後世曆法影響很大。代表作《達性論》《與宗居士書》。
祖沖之(429年~500年)
字文遠,南北朝時期範陽郡遒縣(今河北省涞水縣)人,數學家、天文學家。在數學方面首次将“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撰寫的《大明曆》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曆法。發明或創作了水碓磨、指南車、千裡船、定時器。
李淳風(602年~670年)
唐代岐州雍縣人。天文學家、數學家、易學家,道士。世界上第一個給風定級的人。其著作《乙巳占》,是世界氣象史上最早的專著。
蘇頌(1020年~1101年)
字子容,北宋福建路泉州(今廈門市)人,天文學家、天文機械制造家、藥物學家。官至太子太保、觀文殿大學士。上司制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水運儀象台”。因對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面的突出貢獻,被譽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代表作《本草圖經》《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
沈括(1031年-1095年)
字存中,号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科學家。在衆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創作的《夢溪筆談》,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創立了隙積術、會圓術;發現磁偏角;改進渾儀;揭示共振現象等。
郭守敬(1231年~1316年)
字若思。元朝邢州邢台(今河北邢台市)人。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工程專家。師從劉秉忠、張文謙。與許衡、王恂等制訂的《授時曆》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曆法,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代表作《推步》《立成》。
徐光啟(1562年~1633年)
字子先,号玄扈,明朝上海縣法華彙(今上海市)人。天文學家,數學家,政治家。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内閣次輔。師從利瑪窦。緻力于科學技術的研究,是介紹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積極推動者。
宋應星(1587年~?)
字長庚,明朝江西奉新縣(今奉新縣)人,科學家。緻力于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思想超前的意識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其創作的《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薛鳳祚 (1599年~1680年)
字儀甫,号寄齋,明清時期山東益都(今淄博)人,天文學家、數學家。其著作的《太陰太陽諸行法原》和《求歲時》,對太陽、地球、月亮的運作規律,黃道、赤道的夾角,都實地觀測和精密計算過,得出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與的時間僅差13分37秒;對太陽也測出其自轉速度;對木、火、土三星的運作規律,也有研究和精辟的見解。數學方面著作《比例對數表》,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對數”專著。
鄒伯奇(1819年~1869年)
清朝廣東廣州府(今佛山市)人,字一鹗、特夫、征君。實體學家、學者。制成了照相機,被譽為“中國照相機之父”。制造過望遠鏡、顯微鏡、七政儀等。近代墨學研究第一人,并自創地圖繪制法。
(圖檔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