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鍊路狀态和距離矢量路由協定的不同

距離矢量VS鍊路狀态

 ​

具體分析一下鍊路狀态和距離矢量路由協定的不同

距離矢量(DV)是“傳說的路由”,A發路由資訊給B,B加上自己的路徑成本又發給C,路由表裡的條目是聽來的,雖說“兼聽則明,偏信則暗”,但是選出最優路徑的同時會引發環路問題,當然,DV協定也使用水準分割,毒性逆轉,觸發更新等特性來避免,無奈的是,這種問題對于競争對手LS而言是天生免疫的。

鍊路狀态(LS)是“傳信的路由”,A将資訊放在一封信裡發給B,B對其不做任何改變,拷貝下來,并将自己的資訊放在另一封信裡,兩封信一起給C,這樣,資訊沒有任何改變和丢失,最後所有路由器都收到相同的一堆信,這一堆信就是LSDB。然後,每個路由器運用相同的SPF算法,以自己為根,計算出SPF Tree(即到達目的地的各個方案),選出最佳路徑,放入轉發資料庫中(即路由表)。

鍊路狀态協定有三樣看家本領:LSDB,SPF算法,SPF Tree。還有三張表:鄰居表,拓撲表,路由表,但這三張表并不是DV和LS的根本差別,EIGRP作為進階的距離矢量路由協定同樣有這三張表,關鍵點在于表的内容和傳遞資訊的過程。

DV的拓撲表事實上是鄰居通告的路由條目的集合,依據算法從中選出最佳的放進路由表,它并不完全了解網絡拓撲;而LS的拓撲表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拓撲,路由器對網絡資訊完全了解,是以可以獨立的做出決策,确定最佳路由。

舉例來說,如果我是DV的思維,我從天津大學去濱江道,通過詢問知道,我可以在走到六裡台車站坐123路車,也可以走到北門車站坐789路車,這樣問下來有幾種方案,我再選一個最優的,以這樣的方式我就知道天津市内的一些地方該怎麼去;而如果我是LS的思維,我會先去四下打聽,搜集資訊然後彙總成一張天津市區的地圖,然後依據這張地圖自己決定如何去濱江道以及其它地方。

Distribute-list對DV和LS的影響也是不同的。運作DV的路由器基于自身的路由表來通告路由資訊,其結果是Distribute-list将會對通告産生影響,我們也可以利用這個選擇性的進行通告。

運作LS的路由器是基于LSDB來計算出自己的路由,Distribute-list對LSA通告和LSDB建立沒有影響,是以隻會影響本路由器的路由表的安裝,正是因為這種特性,路由過濾器主要被用在進傳入連結路狀态域的重新配置設定點上,即在ASBR執行重釋出時,控制那些要進入或離開的路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