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銀行或者通訊營運商也有積分商城,把消費積分當作消費者福利,當然積分隻能用于在自己商城的消費。紅條購物則是把每個商品當成一個金融項目,使用者參與之後就會獲得該商品,這與衆籌類似。
-----------------以下是正文--------------
小時候,家裡開着小賣部,大部分人都是拿着錢來買東西的,但總有一部分人過來賒賬,點完要的東西随手寫一張帶有簽名的白條,等到賣了糧食或者豬鴨雞鵝之後再來清賬。那個時候是改革開放初期“大吃大喝風”盛行的年代,“不賒不賣”的思想影響着整個社會商業體系,從廠家到分銷商家再到終端的鄉野商店,都能通過“白條”賒購。至于款期,大概隻有到下次進貨的時候了,倘若下次進貨是在半年或者一年後,嗯,大家都懂得,其實那個時候就有很多人,因為沒有第二次購買而發家緻富了。
說起來,這種白條算是早期的信譽透支,是建立在了解對方情況的基礎之上的,知道對方有一定的償還能力才會賒賣給對方。無疑賒銷可以提高人們的購買能力,但是有一定的風險,倘若對方就是沒我就能力償還怎麼辦?過去的二十幾年裡,銀行吃過大虧,放出的一筆筆貸款都如肉包子打狗一般随着民營企業們的破産或者企業家的跑路而無法收回。是以,銀行開放個人信用卡消費的時候搞了一個信用卡體系,用信用來限定個人消費行為,信用出了問題,就無法購房購車,當然大部分信用沒我就問題的人成為了房奴、車奴及卡奴,幾乎每種奴的背後都貼着啃老的标簽。
雖然負債情況嚴重,可以肯定的是各種提前消費的方式确實極大的提高了現代年輕人的消費能力,70、80及90後成為當代消費的主流,這從京東的白條購物及天貓的分期購物可見一斑,當然這兩種消費方式都連接配接着信用卡,仍舊是要信譽保證的。即便如此,把一件動辄幾千上萬的商品分成多期來購買的方式還是深受年輕人歡迎的,至少買到了想要的東西,這就是價值所在。
花未來的錢辦現在的事的做法也被人诟病,這不太符合中國人的儲蓄養老價值觀,不過換個思維來考慮,正常的儲蓄是以錢來衡量的,而超前消費是以物來衡量的,錢很有可能會貶值,而物是實用的且有可能會升值的,是以儲物要比儲錢更劃算,切更安全。
從前文的描述中,大家能夠感受到,到目前為止,基本上所有消費方式都是以錢易物或者是信用透支的,而最近爆紅的“紅條購物”卻一反常态,玩的是“花錢購物按期返還”,說白了也就是不花錢購物,這種消費方式一上線就引起了社會争議,消費者不花錢他們掙什麼錢?而且一件商品可以根據消費者意願而選擇不同的價格,出價越高返錢期限越短,如果錢返不回來怎麼辦?
偉哥研究了一下紅條購物,與其說是在使用這一方式購物,不如說是在玩網際網路金融,紅條購物是把消費者的錢籌集以後用作金融流通,在一定期限内有一定的金融收入,然後把這些收入依據消費者的投資多少而進行返現時間的配置設定,最終把使用者所有的錢返給使用者。與餘額寶等金融産品相比,作為參與這次金融的酬勞,使用者所得到的就是自己所選的商品。
其實使用者想參與網際網路金融,無非也是想要“借錢生錢”,生來的錢也是會用作二次消費,紅條購物則是把使用者去其他商城消費的機會給了自己,隻不過是先通過不花錢購物來吸引消費者參與這次金融,也給了想購物使用者更多的購物選擇。偉哥看了紅條購物的APP,雖然目前的商品品類不夠多,但是小米手機等重量級商品已經登陸其商城,蘋果6也會在釋出後同步在紅條購物售賣,看來商家們對這個消費方式還是有足夠興趣的。
銀行或者通訊營運商也有積分商城,把消費積分當作消費者福利,當然積分隻能用于在自己商城的消費。紅條購物則是把每個商品當成一個金融項目,使用者參與之後就會獲得該商品。這與衆籌類似,但是又有明顯的差別,衆籌大多更偏向于産品本身,參與衆籌的人最終還是花錢買一件在衆籌之處隻賣産品概念的商品,紅條購物則是最終收回本金并得到一件想要的商品為紅利。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紅條購物是什麼了吧,而對于前文提出的風險及安全問題,大家可以去咨詢平安保險,聽聞此購物模式獲得了中國平安财産保險的青睐,率先為紅條購物使用者提供資金安全保障。
說了很多,大概很多人還不知道紅條購物的産品形态。紅條購物由深圳三次元科技營運,三次元APP商城于2014年3月正式上線,這是一個在三次元支付基礎之上的集買賣、社交、生活服務、理财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移動應用平台。關于其産品就說這些,更多介紹,大家可以自行去搜尋。
我寫過不少APP,也經常跟朋友說“一個APP改變一個行業”之類的話。對于紅條購物這樣一個改寫支付及金融模式的APP,即便不會颠覆一個行業,至少也會是行業的一部分。
----------我是每天想念大家的分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