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中的玉立人。本報記者陳鐘昊攝
三千年曆史看陝西、五千年曆史看山西。進入“華夏之華——山西古代文明精粹”特展的大門,聚光燈投射在件件文物上,遙遠的時間距離化為數尺俯身端詳。文明的厚重、藝術的絢美、古人的趣味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一起撲面而來。
一展彙萬年
一展萬年盡收眼底。據介紹,特展由清華大學與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辦。展覽以“文德幽明、瑞節信玉、道生器成、萬流歸一、漢唐奇迹、畫妙通神”六個單元,展出山西省11家文博機關共計300餘件古代文物,其中一級文物達半數以上,時間從舊石器晚期至明代,跨越一萬年。
展覽主題定為“華夏之華”,其中第二個“華”字寓意深刻。其一,華,花也,美好,亦可借喻西陰文化之“花”。其二,華,精華,華夏文明的精華。其三,《書·舜典》記:“曰若稽古帝舜,曰重華,協于帝”,孔傳:“華,謂文德。言其光文重合于堯,俱聖明。”華就是文德。
縱觀曆史,華夏文明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曆程,始終一脈相承。山西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因相對封閉的特殊地形,遺存的古代文物,無論是地下還是地面,無論是品質還是數量,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常務副館長、展覽執行總策劃杜鵬飛表示,通過曆史相關文物,以實物的證據,呈現輝煌的山西古代文明,不僅讓觀衆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華夏文明看山西”,更是激勵着人們牢記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
在展出文物中,我們能夠看到東西南北各地文化的交融,藝術的呈現也展現着多元文化的價值,展現着民族大融合的深遠影響。中國少數民族文物保護協會副會長李強在觀展後感慨:三晉大地不僅是漢文明發祥地,亦是多個少數民族勃興之地。可以說,一部山西史,半部中華史。
文物是時代的産物,其背後的曆史價值、藝術價值也是時代的凝縮。“文物的造型、裝飾、材質、工藝等細節,都離不開時代的印記,也反映着曆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文明的智慧。”杜鵬飛說,将曆史知識與藝術審美相結合,用古代文物講好中國故事是此次展覽的初心之一。
從前的車馬
在展覽現場,不少觀展者有備而來,對照海報圖尋找“明星展品”。志願者的現場介紹:“這可能是儲存最好4000年的繪畫”“這件展品後來就很少見了”……也吸引着大家駐足品鑒。
每一件展品背後都有說不盡的故事。上古“三皇五帝”傳說中,有“堯都平陽”“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之說,大緻對應的地點,均位于晉西南的臨汾盆地和運城盆地,華夏文明的起源與山西有着密切的關聯,此地出土的文物曆經風雨有數不清的傳奇故事。
山西史前文化遺存豐厚,顯示出極其濃厚的曆史積澱,是名副其實的華夏文明發源地之一。在“文德幽明”展區,一隻陶鼓“側卧”着身子優雅地“躺”在展台上,鼓身恰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紋飾均勻流暢,處處展現着匠人的敬畏之心。“古代禮樂不分家,此文物器型之大展現着權力與等級,也側面印證中華文明的禮樂制度在陶寺文明時期已有雛形。”杜鵬飛說。
《說文解字》曰:“玉,石之美者。”玉器在中國的起源距今約80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最為重要的藝術形式之一。在“瑞節信玉”展區,西周的人首神獸紋玉戈格外精美,紋樣中線條與玉石自成一體,炯炯的眼眸與鋒利的獸爪格外具有神性,這樣的紋飾或許也承載着古人的自然觀。山西少有本地玉石,但卻有發達的玉文化。策展人談晟廣介紹,晉西南等地區出土了大量龍山時代玉器,數量大、品種多、材質佳、制作工藝水準高,并顯示出周邊文化因素不斷在此彙聚的迹象。
在“畫妙通神”展區,這裡的“畫卷”為觀衆勾勒出一幅幅頗具親近感的生活圖景。《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出土牛車出行圖》中,這些先祖們“時髦”地紮起兩撮“V型”發髻;《太原市王郭村婁睿墓出土壁畫鞍馬遊騎圖》中,一匹馬受了驚吓,在緊急“刹車”的時候還一不小心噴出了一坨坨圓圓的糞球……這些繪畫生動地展現了千年前趣味生活。此外,這些珍貴的圖像資料,完美再現了中國古代藝術家高超的繪畫技巧,為我們重新書寫中國繪畫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
除了豐富的曆史知識,參觀者更能體會到獨特的東方之美。這種美,美在外:型、樣、紋、色,無處不展現着古人對自然的思考與表達;這種美,美在内:多元文化的交融,凸顯了變化之美,中國人一脈相承的文化印記又蘊藏着傳承之美。
文脈映乾坤
在展覽現場多次聽到專家介紹,我們要“對比着看文物,合起來看文物”,讓時代與文物真正對話起來。
“打開時空看文物,我們能夠感受到多元、開放、交流、互鑒的無限價值,曆史證明我們不能靠内卷而飛升,文明需要交融來得以綻放。”杜鵬飛說,中華文化有我們的獨特基因,多元文化好似被“消化吸收”的養分,我們吐故納新,保持文化的勃勃生機。
與曆史對話也是與自我對話,在觀展的留言簿上,有觀衆寫着:“秦晉之好,真的是可以看見文化的交流和衍進。”“參觀了展覽,每一件展品都浸潤着文明的烙印,讴歌着我華夏文化的燦爛輝煌。”……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碩士研究所學生苑梓楹是此次展覽的講解志願者。“目之所及皆是我們祖先制作出的藝術精品,文物背後古老的故事感動着我。”苑梓楹說,每件文物上的紋樣镌刻着每個曆史朝代的審美,千年的文化積澱鑄就了我們中國豐厚的文化自信。
在不久前審議通過的《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實施意見》中,明确指出要準确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辨別,更好展現文物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時代價值。
杜鵬飛表示,《實施意見》的出台,讓其他國家的觀衆有更多的機會看到中國的文化和文明,這也是讓文物“活”起來,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
一場展覽,捧起了中華文明璀璨的曆史記憶。展廳難以裝下完整的萬年變遷,但沉浸在此的人們或許能放飛自己的心緒,靜靜地感受文化的魅力,靜靜地品味曆史的華美。(記者 蓋博銘)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