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千萬級的公有雲項目,招标揭标的故事還是多多。
國家稅務總局網絡學院教育訓練平台項目采購可謂一波三折,項目征求意見稿是2017年2月22日釋出;3月30日,第一份招标檔案公布,當時預算隻有550萬,4月19日,項目因為不足有效三家而廢标。到2017年9月,又重新制定了招标檔案,預算增長了3倍多,預算變為1650萬,之後又三易其稿,到去年12月11日最終開标,華為以1050萬元拿下該項目。
但是參與項目的供應商之一阿裡雲對結果不服,直接投訴華為提供虛假材料謀取中标。财政部經過調查确實發現華為軟體投标檔案中提供的部分認證證書不符合招标檔案有關要求,不過這些證書屬于加分項而非準入項,是以隻能扣除相應分數,扣除相應得分後,華為軟體仍排名第一,不影響中标結果。(消息來源:今日采購輿情)
全球雲觀察分析:一個千萬級的公有雲項目,之是以一波三折,其實更多的原因在于,華為雲作為後來者一心要從行業招标上赢得自己的品牌立足點,必然會全力以赴與阿裡雲較量,從這個角度來說,目前阿裡雲在國内公有雲市場的最大最直接的競争者非華為雲莫屬了。
然而,競争的加劇,正好是行業創新與方案整合更為迅速的催化劑。如此來看,雖然華為雲中标了國家稅務總局網絡學院教育訓練平台的雲項目,但是從根本上還不能完全對阿裡雲構成威脅,這個雲項目的競标成功對華為雲後期的發展更多的還是行業象征意義。
從項目具體采購清單和項目服務的時間來看,華為雲為此并沒有看到多少利潤,更多的付出當然也是為了後面更多的行業回報。也隻有一個一個行業項目地啃,才能逐漸形成華為雲在行業領域的品牌效應。
隻是這個發展過程還有備受來自阿裡雲“精确打擊”的競争“煎熬”,還要承受來自騰訊雲、AWS、微軟雲Azure以及國内UCloud、華雲資料、青雲等公有雲私有雲供應商的全行業打擊。
可見,華為雲的未來之路,還是很有意思的。也會因為競争的精彩會變得更有意思的。(Aming)
——更多你可能想要了解的内容——
—more—
雲IT對标IT雲:阿裡雲、華為、聯想、浪潮到底誰能勝出?
中國雲服務市場老大不是阿裡雲、不是騰訊雲、不是百度雲、不是華為雲,也不是AWS,而是Ta?
專有雲切開企業級市場,阿裡雲重塑新格局
比阿裡雲更懂阿裡雲的駐雲,為何如此重視人工智能?
牛掰的阿裡雲,也不能打馬虎眼!|特别關注
——今天值得關注的雲觀察要聞——
聯想集團17/18财年營收454億美元創曆史第二高,于5月24日在香港釋出2017/2018财年第四季度報告暨年報。資料顯示,聯想集團本财年第四季度業務迎來爆發式增長,營收年比年大幅增長11%至106億美元,10個季度以來首次獲得雙位數增長;三大主營業務全都改善了盈利能力,集團經營業績年比年增長2.55億美元,達到7600萬美元。據悉,為更好地推進戰略轉型,聯想集團于今年5月8日宣布成立智能裝置業務集團,調整内部架構以滿足向智能物聯網和智能化時代轉型的需求。
長亮科技公告稱2018年4月20日與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簽署了《關于騰訊長亮金融雲項目的合作協定》。為了合作事項能順利推進,公司以自有資金出資500萬元成立“深圳市銀戶通科技有限公司”,作為公司參與本次合作的實施主體。此次設立全資子公司是為了在公司和騰訊雲計算的優勢領域内,借助雙方各自及關聯方的優勢,開展以大資料、雲服務等多個層面的深入合作,共同推動打造網際網路金融雲服務,為國内外的銀行或泛金融客戶提供服務。(來源:中國證券報)
金山軟體2018年Q1财報顯示,金山雲營收超4億元。營收達到4.189億元,同比增長56%,營收占比提升至33%,IDC釋出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追蹤報告》顯示,2015-2017年,金山雲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提升,已占據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6.5%的份額。本季度,金山雲完成了D系列7.2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23.73億美元,重新整理中國雲計算行業單輪融資和估值最高紀錄。金山雲也強調通過“雲+人工智能”雙輪驅動,并向多個行業發展。(來源:新浪)
Nutanix在5月上旬釋出了全新企業雲平台即服務(PaaS)産品系列Nutanix Era。Nutanix Era以精簡資料庫操作并實作資料庫自動化管理,進而使資料庫管理者(DBA)能夠專注于推動業務發展的。Nutanix Era資料副本管理服務将首先支援Oracle和Postgres資料庫引擎,未來還将支援其他主流資料庫。Nutanix Era目前正由部分客戶進行測試,計劃于2018年下半年上市。定價詳情将于産品全面釋出前公布。
Gartner預測2018年全球公有雲服務市場将從2017年的1535億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1864億美元,漲幅高達21.4%。其中,IaaS層未來的市場增長很可能是最快的,預計2018年将增長35.9%,達到408億美元。平台層和軟體即服務層可能在未來逐漸顯現價值,Gartner預計,到2021年,SaaS将占到總應用軟體支出的45%。針對多雲普及的趨勢,企業機構将日漸需要一種更為簡單的方式在雲提供商的IaaS産品間遷移工作負載、應用程式和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