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蔣介石發動了對紅軍的第五次“圍剿”,并不惜調集百萬大軍層層包圍中央蘇區。
為配合與支援中央紅軍主力即将進行的戰略轉移,1934年7月,中央軍委電令紅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從湘贛蘇區根據地開始西征。

10月15日,先行的紅六軍團在石阡到印江與紅三軍會合時,卻誤入貴州的甘溪,陷入了敵人的包圍圈。
情勢危急,紅18師師長龍雲率領52團掩護主力南撤轉移。
200餘名紅軍戰士探尋轉移道路,100多名紅軍戰士留下阻擊追敵,然而等到軍團主力順利突圍後,卻再沒等來紅52團的消息。
170名紅軍戰士一夜之間在貴州神秘失蹤了,沒人知道他們究竟去哪,還有一座叫“困牛山”的大山,也離奇消失了。
解放後,中央曾先後三次派人到貴州調查,但由于當時通訊條件和技術相對落後,一直未能找到這一支紅軍部隊。
那麼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紅軍部隊和大山,究竟是怎麼消失的?其中又有怎樣的故事?
一,第五次反圍剿,紅六團軍西征
1934年4月,蔣介石調集上百萬大軍對中央蘇區根據地的廣昌地區發起了大規模進攻,拉開了第五次“圍剿”的戰役。
當時的中央蘇區,根據地已經慢慢擴大到30多個縣,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已經取得相當規模了。
看到不斷擴大地盤的共産黨,蔣介石氣急敗壞,決定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對蘇區進行全面地封鎖和壓縮。
為了分擔中央蘇區壓力,擺脫第五次反“圍剿”的困境,中央派出6000多人組成紅七軍團(北上抗日先遣隊)從中央蘇區北上。
衆所周知,中央紅軍被迫長征是1934年10月開始的,但鮮為人知的是,蕭克、任弼時上司的紅六軍團,在7月就已經撤出湘贛蘇區開始行動了。
當時中央指令紅六軍團突圍到湘贛建立新蘇區,任弼時和蕭克奉中革軍委之令,率領剛剛組建的紅六軍團9700多人,從井岡山根據地開始突圍西征。
紅六軍團是湘贛地區唯一的主力紅軍,它的前身是1930年建立的湘東獨立師,1932年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八軍,後與紅軍十六師、十八師合并成紅六軍團。
掩護中央軍委的秘密戰略轉移,紅六軍團任務一是為中央長征探路,二是到湖南中部和賀龍的紅三軍會師。
于是8月7日,紅六軍團的9700餘名官兵,便緊急離開了經營多年的蘇區,踏上了充滿兇險與未知的西征之路。
一路上敵軍前堵後追,層層包圍,面對敵強我弱的局勢,紅六軍團無法在湘西南立足。
隻能選擇從湘黔兩省交界處的湖南通道縣,進到貴州黔東南地區黎平縣。
當時黔軍在黎平的守敵一個團,與紅六軍團首次接戰後就被擊潰,後來在當地苗族百姓的幫助下,紅六團順利渡過清水江。
第二天,紅六團在劍河縣境又遭到了湘軍的正面迎擊,接着不遠的桂軍也趕來圍堵,為了儲存有生力量,任弼時和蕭克下令部隊趕緊撤出戰鬥。
為了掩護主力部隊,紅六軍團接連與敵人展開了多場惡戰,但由于敵軍太多加上武器裝置精良,紅六軍團傷亡慘重,如果不盡快突圍,将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局面。
為了盡快和紅三軍會合,紅六軍團經過無數戰鬥後,終于在10月7日抵達了貴州的甘溪。
二,紅六軍團,被困甘溪
根據中央發來的電報,紅六軍團的處境暫時是安全的。
電報的大概意思是說,桂系方面的敵人已經開始向南移動,指令紅六軍團放棄渡過烏江天險,改為向江口地區進發,和紅三軍會合。
于是一路行軍疲憊的紅軍戰士們便在此找地方休息,炊事班的戰士也開始起火做飯。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令紅六軍團想不到的是,中央軍委錯誤分析了敵軍的動向。
如果桂軍沒有南下,而是集合湘黔二軍對我形成包夾之勢,我軍則有可能陷入重圍之中。
但在紅六軍團釋出的調令上,沒有說東進會遇到大規模的敵人,這封電信讓蕭克不由皺起眉頭。
因為前面就是烏江了,紅六軍團隻要渡過烏江天險,就可以甩開追擊的敵人,一路行軍疲憊的戰士,也能得到寶貴的時間休息。
電報一下打亂了紅六軍團的計劃,但情況緊急,蕭克也來不及多想,便帶着紅六軍團按中央訓示,掉頭東進。
蕭克他們的決定,将導緻紅六軍團開始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圈中。
因為此時,湘、桂、黔三地的軍閥代表,召開緊急會議,針對紅六軍團的下一步進行規劃。
會後,三地軍閥決定放棄南撤的計劃,打算集結重兵在石阡縣,設定封鎖線,阻止紅六軍團和紅三軍會合,徹底在石阡地區殲滅紅六軍團。
他們首先在貴州境内實施“堅壁清野”,把百姓和糧食都給遷走,斷了紅軍的後勤補給,靜靜等待着紅六軍團的到來。
蕭克帶着紅六軍團一路急行軍來到石阡縣,但因為不熟悉地形,蕭克想着在周圍找個當地百姓做向導。
但令蕭克沒想到的是,因為石阡縣已經被國民黨占領,當地百姓并沒有在中央蘇區待過,國民黨便不斷地抹黑洗腦紅軍的形象。
很多百姓便真地認為紅軍就是國民黨口中無惡不作的土匪。
這邊一路行軍疲憊的紅六軍團,才剛走進石阡縣,還沒反應過來,山林中便響起了槍聲,呈一字形的紅六軍團,一下被裝備精良的敵軍給分割成了三段。
在敵人的火力打擊下,紅六軍團殊死反擊,但畢竟敵我力量懸殊,整個紅六軍團傷亡慘重,被湘桂黔三軍包圍在了甘溪地區。
三,掩護主力部隊撤離,52團深陷包圍
蕭克、任弼時等人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如果不盡快突圍,将會面臨全軍覆沒的危險,為了掩護主力部隊突圍,龍雲的18師準備留下來阻擊敵人。
當時的18師,雖然是一個師的編制,但隻有800人左右,而這個師的主力部隊就是52團,也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自西征開始後,就一直擔負着前衛,遇山開路,遇水搭橋,但情況危急,這一次52團被指令作為後衛團,為主力部隊突圍争取時間。
龍雲被安排留下來指揮52團,他深知肩上的擔子非常重,如果擋不住敵軍的進攻,後果将不堪設想。
52團作為先鋒團,從蘇區根據地出來時的1000多人,一路上不斷減員,但接受阻敵任務時,已經剩800人左右了。
而且隊伍裡還有不少傷兵,更慘的是,由于部隊炊事員誤把桐油當食用油做飯,導緻大量紅軍包括師長龍雲都多次腹瀉,被折騰的身體非常虛弱,這時候阻擊敵人無疑是送死。
但無論怎樣,紅六軍團依然堅決克服這艱難險阻,一定要讓主力部隊成功撤退。
于是龍雲立即指揮部隊在朱家壩修築工事,占據有利地勢,和敵軍形成對峙狀态,而這邊軍團主力16日天剛亮開始南撤。
結果這邊剛一走,敵人便發現了,立即發起了猛烈的進攻,但都被52團死死擋在了防線外。
但敵軍是52團的數倍,敵強我弱,火力相當兇猛,短暫的交鋒後,18師傷亡慘重,于是龍雲趕緊帶着殘餘部隊撤到了後方的樹林中。
才剛撤出,52團就被敵軍包圍了,還好蕭克得知18師情況危急,便立即派出49團過來接應龍雲的52團,将龍雲他們救出了包圍圈。
但才跑沒多遠,敵軍又在後頭緊追不舍,龍雲發現敵軍追得太近了,如果此時去追大部隊,那主力部隊就危險了。
于是他果斷決定讓49團去追上大部隊,自己則留下來斷後,争取時間,而此時的18師已經隻剩400人左右了。
他對接應的同志說:“你們走吧,我們另走一條路。”說罷,突破關口,率52團所剩400餘人改道向西。
走十二山到困牛山迂回南撤,雖然時間會慢一點,但可以繼續牽制敵軍,這樣主力也更加安全。
52團故意暴露行蹤,敵軍立刻朝着52團的方向撲去,而主力部隊也加快了前進速度,終于擺脫了敵軍的追擊。
17日清晨,龍雲帶着52團且戰且退,但由于對當地地形不熟悉,好不容易找了一個當地百姓做向導。
在向導帶領下來到川岩壩,眼看就可以突出重圍,尋找軍團主力,結果這向導誤以為紅軍就是國民黨口中的土匪,竟将紅軍帶到了黑灘河、困牛山一帶。
這前進道路越來越窄,基本就是死路一條,敵軍又越追越近,52團被敵軍徹底圍困在了石阡的困牛山。
困牛山本來是一座無名小山,困牛山也隻有甘溪槽村的人才有這個叫法,但嚴格來說,這座山不算正式的山,因為它是沒有名字記載的。
而且困牛山這裡地形險惡,四面都是高山,中間底部又被河谷隔開,草木叢生,平時人迹罕至。
田海清看到這地形後發現他們已經身陷包圍圈,突然他看到山道旁隐約有一條小路通向山下的河谷,于是他對師長龍雲說:
“師長,現在隊伍目标太大,容易暴露,你帶領一部分隊伍先撤退,我們留下掩護,給你們争取時間”。
龍雲盡管不同意,最終還是拗不過田海清,帶着200名戰士在他的掩護下,沿着崖壁一步一步挪到了河谷,消失在了河谷盡頭。
四,百餘紅軍,壯烈跳崖
很快,敵人追到了困牛山下,在這樣的局勢下,田海清率領200名戰士與敵人周旋了兩個晝夜。
由于困牛山地勢險峻,敵軍無論怎麼攻都攻不上來,氣急敗壞的敵軍集中所有火力往山上射擊,激戰中田海清不幸中彈犧牲了。
因為紅軍陣地久攻不下,敵軍指揮官想出了一個陰招,他們知道紅軍最講紀律,絕不傷害百姓。
于是敵軍把當地的百姓集中起來,逼他們走在最前面,還在百姓中夾着民團的成員,導緻紅軍根本分不清百姓和敵軍。
紅軍看到敵人居然利用百姓做肉盾,十分憤怒又無可奈何,因為敵人顯然很了解紅軍是絕對不會傷害老百姓,絕對不會開槍。
敵軍正是利用一點,不斷推着百姓一點點接近紅軍,此刻的紅軍陷入了被動,因為始終不敢開槍,剩下不到170名紅軍戰士被逼到了懸崖邊上。
敵軍完全不顧百姓的生死,為了不傷害百姓,170名紅軍戰士誓死不降,紅軍連長指令吹号手何步榮吹響了沖鋒号高喊道:
“誓死不降同志們,我們絕對不當俘虜,一起往下跳!”
說完,紅軍戰士們将手上的槍支砸碎,一個個縱身跳下了70餘米高的懸崖。
而龍雲這邊雖然順利逃出了這困牛山,但一路上又是遭遇敵軍的前追後堵,傷亡也十分慘重,師長龍雲也在戰鬥中受傷被俘了。
龍雲誓死不降受盡敵人嚴刑拷打,最終卻被叛徒指認,暴露了師長的身份後,被敵軍押到了南昌的感化院關押,後因病情惡化在感化院逝世了。
170名紅軍戰士幾乎壯烈犧牲了,百姓們看到這一幕,無不感到震驚,他們無法相信這群素味平生的紅軍戰士,居然會為了百姓連命都不要。
因為他們此前一直被國民黨誤導,抹黑共産黨和紅軍都是殺人放火的土匪,沒想到共産黨才是真正為國為民的。
敵軍走後,百姓們相擁而泣,都在惋惜這些紅軍娃子,接着所有人都自發組織到困牛山下,把這些紅軍戰士安葬了,讓他們入土為安。
百姓們來到了困牛山下的黑河谷,面前的一幕讓他們永生難忘,一百多名紅軍戰士倒在了血泊中,整條小河都被鮮血染紅了。
有村民回憶,紅軍的遺體散落在河谷中,有的被樹樁刺穿了身體,有些直接摔成血肉模糊,肢體殘缺……
五,山村民俗解開消失謎團
新中國成立後,紅六軍團的戰士們一直放心不下這支隊伍,因為沒人知道他們當年到底是什麼情況。
于是,中央派遣了紅二方面軍的軍史專家趕赴貴州石阡縣調查尋找當年紅六軍團的蹤迹,因為據紅六軍團的老戰士回憶,他們就是在這裡和戰友們分開的。
專家到這裡後開始大量走訪調查,但沒想到的是,石阡縣地區的百姓隻知道這裡曾經有紅軍在這裡和國民黨軍戰鬥過。但對于當年的紅軍小分隊52團卻并不知情,甚至連困牛山都沒聽過。
這讓專家們也一頭霧水,如果說這支隊伍在大山裡失蹤了也不足為奇,但令人想不通的是,為何連困牛山也消失了。
直到70年代後,不甘心放棄的軍史研究部門,又再次組織來到石阡縣進行查找當年神秘消失的紅軍隊伍,但可惜依然找不到任何線索。
直到2002年,石阡縣的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又鑄,偶然接觸到了當年紅軍部隊在石阡縣的資料。
但遺憾的是,資料裡隻有寥寥數行,而關于困牛山的記載更是無迹可尋,讓楊又鑄覺得十分可惜,可是他不想放棄尋找。
楊又鑄找遍了石阡縣有關紅軍的所有資料,但還是一無所獲,後來想到如果沒有資料記載,那最有可能知道當年情況的,隻有石阡縣的老人們。
于是他開始詢問石阡縣年紀比較大的老人,終于在一個老人口中聽到了困牛山,老人依稀記得這座山大約位置是在龍塘鎮,但不知道具體是在哪。
楊又鑄聽到這個資訊十分興奮,馬上帶着幾個幹部趕往龍塘鎮,但考慮到調查時間會很久,為了查清紅軍隊伍消失真相,他直接住在了龍塘鎮。
在随後的兩年裡,楊又鑄走訪了十幾個村莊,後來經過龍塘鎮甘溪槽村走訪時,當地村民們的一個祭祀活動引起了他的關注。
甘溪槽村是當地非常偏僻的小山村,因為交通閉塞,村民說他們很少和外界聯系,還說每年重陽節這一天,都會在一座山下焚香燒紙,舉行祭祀活動。
楊又鑄隐約覺得這個村的祭祀可能跟當年消失的紅軍有關,因為重陽節祭祀祖先很正常,但一個村的人一同祭祀,就讓人不免有所聯想。
而且周圍的村莊并沒有類似的祭祀活動,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如果不是祭祀山神的話,那又是祭祀誰呢?
楊又鑄似乎看到了希望,馬上帶着調查組去到了槽村,經過走訪百姓後,才終于知道,原來他們每年重陽節祭奠的就是當年跳崖的紅軍。
而且知道了當年跳崖的170名紅軍中,也有小部分存活了下來,陳世榮就是其中一個。
陳世榮原名何步榮,當年紅軍在跳崖前吹響沖鋒号的就是他,當時陳世榮因為個子小,又加上拉肚子,渾身沒勁跳下去時被一根藤給纏住了。
等第二天天亮敵人走後,他抓着藤從溝裡爬了出來,當時還有兩個幸存的紅軍戰士也一起爬了出來,但走到川洞就分手了。
後來在路上,陳世榮被土匪捉住要殺,一個路過的地主說:“他還是個娃娃,殺他搞哪樣,殺了是灘血”。
土匪見他笑最終放了他,地主把他救下來帶回了村,被當地人陳國善收養了,從此改成陳姓,定居在了甘溪槽村。
除了他,當時還有十幾名戰士躲過了敵軍的追擊,後來因為受傷,也都紛紛留在了附近的村子裡。
建國後,陳世榮入了黨,不僅當上了農會主席,還在槽村當了二十多年的村支書。
正是在他的提倡下,為了紀念當年死去的紅軍戰士,每年重陽節村民都會自發來到困牛山下祭拜紅軍,給烈士們供上酒菜。
他們感恩紅軍戰士們的赤誠為民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可惜陳世榮在2001年去世了,隻留下了一把當年52團的沖鋒号。
經過多年的努力,楊又鑄終于找到當年這支紅軍部隊失蹤的真相了,這也是為何村民每年祭拜的原因。
2004年,楊又鑄把收集來的資料上報給了中央,後又花了十年寫了《困牛山紅軍壯舉》一書。
為了紀念紅軍戰士們的英勇無畏,國家将甘溪槽村改名為困牛山山村,并修了烈士紀念碑供世人敬仰。
70年後,52團紅軍戰士們英勇無畏的事迹,終于被世人皆知,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因為所有人都沒想到,除了狼牙山五壯士外,70年前在這個偏僻的山村裡,竟然還藏着紅軍如此感人的故事。
這是紅軍史上一段極其悲壯的曆史,170名年輕的紅軍戰士,為了新中國和人民,誓死不降集體跳崖,這是何其英勇的大無畏精神!
戰争永遠是殘酷的,雖然如今硝煙不再,但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飲水思源,如果沒有先烈們的犧牲,就不會有如今的盛世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