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景山公園裡,有一棵被稱作“罪槐”的老槐樹,樹旁矗立着兩座石碑,石碑上刻着“明思宗殉國處”,另一塊石碑是前清翰林傅增湘作的《明思宗殉國三百年紀念碑》。
據說,明朝最後一位崇祯皇帝明思宗就是用這棵樹自缢而亡的。但有細心的人發現,這裡的石碑上最初刻的是“崇祯皇帝自缢處”,不知何時被改成了“明思宗殉國處”,前者隻是交代了崇祯皇帝自盡事,而後者卻有着強烈的褒揚色彩。

那麼,崇祯皇帝到底是自缢還是殉國?他的死又給後人留下了怎樣的影響呢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攻進京城,崇祯皇帝與貼身太監站在景山之上,遠望着城外的烽火連天,隻能哀聲長歎。
太監張殷勸皇帝投降,崇祯回宮寫下诏書,交代完後事,便命周皇後、袁貴妃和3個兒子進宮,在他的訓示下,周皇後和袁貴妃相繼自缢而亡,另外,崇祯還親手揮劍砍死了一個公主(長平公主雖斷臂但性命得保)和衆多妃嫔。
三月十九,李自成起義軍殺入北京城,崇祯手持三眼槍與數十名太監騎馬沖出東華門,不料被亂箭阻止;然後跑到齊化門,成國公朱純閉門不納;後來轉向安定門,卻見守軍已将大門緊鎖;傳回皇宮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竟無一人上前。
就這樣,在瀕臨絕境、孤立無援的情況下,崇祯在景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自缢身亡,死前在藍色袍服上寫下:“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緻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誤朕也。
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時年33歲。維持了276年的大明王朝也随之瓦解,作為明朝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祯無論如何都料不到自己會成為亡國之君,盡管在他之前明朝内部的腐敗已相當嚴重。
外部後金的侵擾也逐漸更新,但是自登基之日起,他勵精圖治、處置閹黨,可算從未懈怠過。怎奈國家積弊已久,不管再怎麼努力,終究沒能力挽狂瀾從崇祯的遺诏中,我們可以看到崇祯的扼腕之意、自責之情,并希望可以靠一己之死為天下的百姓請命。
當然他的死,對明朝的一些愛國士大夫們影響頗深,為後金入侵、擊潰李自成樹立了“旗幟”,從某種意義上,對清朝的建立、新紀元的開啟有着積極推動的作用。不管崇祯的自缢是不是殉國,都有着不苟且偷生的積極意義,是以才被後人加以紀念,反複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