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銀俊受邀參加紀錄片《孔子母親顔徵在》訪談

2021年6月15日,大型紀錄片《孔子母親顔徵在》曆史再現内容,在浙江象山影視基地“春秋戰國城”開機。

張銀俊受邀參加紀錄片《孔子母親顔徵在》訪談
張銀俊受邀參加紀錄片《孔子母親顔徵在》訪談

2021年12月10日,青愛工程辦公室主任、北京青愛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尼山母愛書院院長張銀俊接受《孔子母親顔徵在》總編導夏駿專訪。以下為訪談實錄。

問:顔徵在和叔梁纥的年齡差距特别大,按常理是不可能答應和叔梁纥結婚的。但是最終顔徵在還是選擇同意這門婚事,她是如何考慮的,從中又能看出顔徵在是一個什麼性格的女子?

張銀俊:曆史上出現過很多奇女子,這些奇女子在人生選擇上均有許多不同尋常之處,包括在自己婚姻選擇上,她們都表現出特行特立的卓越品性,不會與世俗完全相同。顔徵在無疑就是這樣的奇女子。三國時期孫權妹嫁劉備、上世紀宋慶齡嫁孫中山、當今翁帆嫁楊振甯,都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就孔子父母的結合來說,盡管兩人年齡差距很大,但他們仍具有“佳人配才俊”的奇緣。不說叔梁纥選擇顔徵在,就說顔徵在選擇叔梁纥,也已遠超世俗眼光。這種禀賦注定顔徵在能夠擔當養育聖人的大任。具體而言,叔梁纥身材魁梧,為當地有名的武士和英雄,這種才具足可以令一位有眼光的少女仰慕;另則,他們的結合有媒妁之言,有父母之命,顔徵在作為一位孝順且知書達理的女性,遵從父命成婚,合乎當時的周禮。從這件事可以看出,顔徵在秉性卓異,眼光獨慧,後來成為聖人之母并非偶然。我們今天看待一代聖人之母,仍不能拘泥于世俗的俗理與常人的眼光。非凡之人必有非凡的舉措,也必有非凡的人生故事。

問:叔梁纥去世後,顔徵在面臨了種種考驗和選擇,最終,顔徵在選擇帶着兒子遷居到魯國首都曲阜,從積極方面和主動能動性方面簡單介紹顔徵在遷居曲阜的原因和意圖?這個重要事件對于以後孔子成長的影響?

張銀俊:叔梁纥去世後,顔徵在面臨重大人生選擇:要麼留在原地生活,在山野之地撫養孩子;要麼帶孩子遠走他鄉。顔徵在毅然選擇了後者。遠走他鄉去哪裡?在當時,最好的選擇無疑是去魯國的國都。魯國在周代是周公的封地,在各諸侯國中地位最高。那裡可以給孩子以最好的教育環境。顔徵在選擇帶孩子去魯國阙裡定居,直面生活艱難的挑戰,這個“一遷”的曠世之舉,為養育孔丘成為聖人奠定了基礎。《論語》記述孔子少年“多能鄙事”,說明他們母子在魯國阙裡的生活極其艱辛。這反過來可以看出顔徵在當初的選擇多麼獨具慧眼,也多麼富有挑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顔徵在當年帶孩子去魯國定居就不可能有後來的孔子。

問:孟皮是孔子同父異母的哥哥,叔梁纥去世後,當時顔徵在孤兒寡母也面臨着種種考驗和困難,但是她還是義無反顧地帶着孤兒孟皮一起去曲阜,顔徵在對孟皮的照顧,不僅是一位母親的責任,更是社會道義和仁愛展現。您的評價?

張銀俊:我對顔母的仰慕,首先在于顔母的德行。我們看待一個女子的德行,無論今天還是古代,主要不是看她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而是看她如何對待别人的孩子。在實行一夫多妻制的中國古代,一位母親如何對待非親生孩子,是一個母親是否有德行、是否賢慧的重要标志。顔徵在能夠把身有殘疾的孟皮帶在身邊,視如己出,這正是顔徵在人格偉大的重要展現。顔徵在正是因為具有這樣非凡的仁愛之心、博愛之情,才能夠由她親自培養出一代仁愛大師。

問:孔子儒家學說中以家庭倫理為核心的“仁愛”和“禮制”奠定了心理認同的基礎。而這一思想的源頭,是否與母親顔徵在的博愛精神和日常行為有緊密關系?

張銀俊:我一直在思考,孔子“學無常師”,他成為聖人的老師到底是誰呢?随着我對顔徵在的深入了解,恍然大悟,孔子的老師非其生母顔徵在莫屬。正是顔徵在的言傳身教才成就了一代聖人孔子。我們看,孔子的思想學說,孔子的人格禀賦,實則均來源于他的母親。這應了一句老話,“有其母才有其子”。

問:兒童性格養成與母親的關系如何解讀?作為貴族後代,顔徵在可能有怎樣的文化修養?

張銀俊:我多年從事兒童教育事業,我還是一位母親,現在又是一位奶奶,我的親身體會、親身感受是:母親是孩子的第一老師,決定兒童發育成長的第一因素就是他的母親。基于這個原因,我創辦尼山母愛書院的宗旨,就是希望通過教育好母親來教育好我們的子孫後代。這些年我立足尼山從事兒童教育工作,尤其是專注于母親教育工作,就是要“尊聖母而育天下”,用顔母教育孔子的範例來教導所有的母親。我讓濟甯的姐妹堅持定期去顔母祠祭掃和守護,就是為世人樹立一個“尊顔母而尊母教”的榜樣。說到顔母的文化素養,我們從孔子實際成長的結果就可以看出其母作為兒童教育家的非凡文化教養。孔子在二十歲娶妻時魯國國君就送來一條鯉魚作為賀禮,這就充分說明“顔母育子”的偉大成功之處。以孔子當時的身份與社會地位,若沒有非凡的素養與表現,不可能得到魯國國君的青睐。這一切,無疑端賴其母的悉心教誨。孔子17歲其母過世,這個時候孔子已經長大成人、且在魯國初有人望了。

問:音樂教育對人類思維方式的作用,您的見解?兒童時期接受音樂教育的意義?

張銀俊:孔子出現在魯國,與魯國特定的條件密不可分。在當時,魯國國都不同于其他諸侯國的重要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個禮樂之國。史稱“周禮盡在魯”,即使到了戰國末期,魯國仍具有“玄歌不墜”的文化傳統。孔子生活在這樣一個音樂之國,生活在這樣一個禮樂大學校裡,耳濡目染成為一代詩教和樂教的大家,非常自然。

問:中國曆史上一些傑出人物,如孟轲、陶侃、嶽飛、歐陽修等等,都是父親早逝,由寡母帶大,這些傑出人物在單親母親撫育下成長成功的故事,其中的規律和原因,您的解讀和評價?

張銀俊:寡母育聖人、寡母育英才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和教育現象。我的了解是兩個方面:一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位母親會倍加用心地去呵護與培養孩子,母親會把所有的愛都給予這個孩子;另一方面,孩子生活在這樣一個孤兒寡母的家庭中,也會倍加體諒母親的用心,倍加珍惜母親對自己的教育和教誨。獨特的成長環境成就了獨特的人才。

問:孔子少年時期從事過哪些“卑賤”的職業?這些經曆對孔子一生産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對于兒子從事這些底層職業,母親的教育觀念和方式在其中的影響?

張銀俊: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了解。一方面,孔子母子在當時生活确實非常艱辛嘗盡了生活的艱難,顔母過早地離世與此不能說沒有關系;另一方面,無疑也是顔母有意磨煉、錘煉和鍛煉孔子,讓孔子從小就體驗和了解到底層生活的艱辛,激勵孔子樹立遠大的人生志向。孔子沒有驕生慣養,這使得孔子能夠在後來适應各種艱苦惡劣的環境,包括周遊列國那樣颠沛流離的生活;孔子後來能夠提出“有教無類”這樣超進代的偉大教育思想,也與孔子早年在底層生活的艱辛閱大有直接的關系。偉 大的思想必有不同尋常的生活來源。

問:顔母教子的成功對于中華母愛、母教文化怎樣的重要價值? 她養育孔子成功的智慧和經驗,對于當代家庭教育有何啟迪意義?

張銀俊:顔母教子是中華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産與教育遺産。這一點我們一直重視不夠。能夠培養出人類偉大思想家、教育家的母親,一定也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孔子從出生到17歲成人,這17年的孔子成長,可以說皆有孔子母親一人獨自完成。孔子母親養育聖人的故事是中華民族,也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和最富有傳奇色彩的的叙事故事之一,我們有責任開鑿這一偉大的教育遺産,為中華母教提供最光輝的範例。我們說母教一人,不僅僅是指孟母,首先應該是顔母---孔子的母親!我于2016年在顔母的故鄉創辦尼山母愛書院,其初心和發心就是為了彙聚各方面的力量,開鑿、研究,繼承和弘揚顔母的教育遺産,讓更多的當代女性、當代母親向顔母學習。

張銀俊受邀參加紀錄片《孔子母親顔徵在》訪談
張銀俊受邀參加紀錄片《孔子母親顔徵在》訪談

青 愛 心 語

愛是教育的靈魂,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