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十六國時期,東晉王朝偏安一隅,皇權日益衰微。而大臣桓溫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打算通過收複失地來建立功勳,以增加自己的威望。

環顧東晉四周,北邊的後趙等國實力頗強,唯有位于蜀地的成漢政權出現了明顯頹勢,其皇帝李勢更是荒淫無道,是以桓溫将讨伐的目标標明為成漢。
深受桓溫信任的謀士袁喬對此極力贊同,建議桓溫親自率領一萬精兵輕軍速進,直攻成都。桓溫聽從了袁喬的建議,在沒有經過朝廷同意的情況下,于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擅自率兵西進。朝廷得到消息後,憂慮不已,大臣們都認為桓溫兵力過少,又深入險要偏遠的蜀地,此次出征必敗無疑。
且說成漢方面,皇帝李勢不理政事,整個國家如同一盤散沙,難以組織有效的抵抗。是以桓溫一路之上勢如破竹,連戰連勝,進軍非常順利,在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時就進逼至成都城下。
桓溫兵臨城下,李勢終于慌了,立刻下令集結了國内的大部分兵力,準備與桓溫進行決戰。
這一戰,成漢軍隊在兵力上占有絕對優勢,人數遠遠多于晉軍,而且關乎存亡,勢必會拼盡全力。桓溫這個人具有賭徒性格,倒是一點兒也不害怕,馬上擺開陣勢,在成都城下與成漢軍隊展開了大決戰。
大戰開始之後,晉軍雖殊死拼殺,但是畢竟衆寡懸殊,成漢軍隊很快就占據了上風,桓溫手下的多名将領戰死。面對成漢軍隊的反攻,晉軍一再後退,亂箭甚至已經射到了桓溫的馬前。
眼看敗局已定,“衆懼欲退”,将士們都請求桓溫撤退,如果再拼下去恐怕就要全軍覆沒了。桓溫也知道無力挽回,無計可施之下,不得不下令鳴金退兵。
可是沒想到,“鼓吏誤鳴進鼓”,負責傳令的士兵一時疏忽,誤解了桓溫的意思,以為桓溫是要擊鼓進軍,于是敲響了進軍的鼓聲。
晉軍将士聽到鼓聲,以為是前方打了勝仗,都為之一振,袁喬乘勢督促将士奮戰,全軍發起了大總攻。而成漢軍隊見晉軍忽然瘋了一樣反撲過來,無不膽戰心驚,頓時軍心大亂,兵敗如山倒。
晉軍趁勝攻入成都,李勢倉皇而逃。不久後,無路可逃的李勢向桓溫獻上降表,建國40多年的成漢政權随之滅亡。
桓溫正是因為“鼓吏誤鳴進鼓”,而得以反敗為勝,陰差陽錯地滅掉了一個國家。班師回朝以後,桓溫的聲名大振,逐漸掌握了東晉的朝政大權。後來桓溫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權傾天下,并有意要自立為帝,卻在打算篡位前病重而死,終究未能登上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