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模式的定義:一個組織在何時、何地、為何、如何和多大程度地為誰提供什麼樣的産品和服務,并開發資源以持續這種努力的組合。 哈佛商學院将商業模式定義為“企業赢利所需采用的核心業務決策與平衡”。
商業模式的核心三要素是顧客、價值和利潤。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必須回答以下三個基本問題:
(1)企業的顧客在哪裡?
(2)企業能力為顧客提供怎樣的價值和服務?
(3) 企業如何以合理的價格為顧客提供這些價值,并從中獲得企業的合理利潤?
案例:比亞迪:"袋鼠模式", 多元擴張的商業模式(産業更新、結構調整和戰略轉移)
【基本概況】
從2003年進人汽車行業,到現在的初步崛起,比亞迪似乎走的是一條金光大道。但是,在當時興起的"外行造車"熱潮中,比亞迪其實是唯一的幸存者,汽車行業的滔天巨浪,已經淹沒了無數的知名企業,奧克斯、廈新、美的、波導,乃至當時盛極一時的格林柯爾,均以失敗告終。比亞迪以F3嶄露頭角,到現在成為繼奇瑞、吉利之外的民營汽車後起之秀,其背後有何獨特的秘訣?
複制技術基因
通用的偉大,不僅在于其曾經連續5年雄踞世界财富榜第一位,更可怕的是幾乎在所有的擴張領域都可以數一數二,複制新産業的能力無人能出其右。而無論是沃爾瑪還是國美,其連鎖模式能夠成功,單店的自我複制能力也至關重要無疑。
比亞迪已經是電池領域的王者,但是,要超越單一領域,成為真正卓越的企業,還須要考驗其自我複制的能力與穩定性。從最早生産電池,到生産手機配件,再到現在跨入汽車業,比亞迪稱其發展過程為"袋鼠式有效複制"。從生産電池到造車,比亞迪像袋鼠一樣繁衍了一個又一個新業務,汽車隻是最年輕的一個。
為新産業建立保護性"育袋"
在2003年,随着上市的最終完成,比亞迪登臨電池行業巅峰,是以,進行大規模的産業布局的轉移與調整,由此成為比亞迪的自然選擇。但是,比亞迪從電池領域向汽車領域擴張,是一種從低門檻行業向高門檻行業的逆向擴張,先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和風險,以至當初比亞迪收購西安秦川之時,股價狂跌20% ,但最終比亞迪卻成為一個異數。
比亞迪選擇汽車行業看似天馬行空,實際上是形散神不散,整個産業鍊各項業務之間可以發生聚合效應。日本汽車的崛起與電子器件在汽車中的廣泛應用有很大的關系,裝在他們汽車上的電控系統能安全可靠地運轉。同樣,在電子部件、模具、車載電池等領域的領先優勢,使比亞迪可以先握住某些具備核心競争力的零件,再組成整車的內建優勢,造就了一般民企無法超越的制高點。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比亞迪成功進行産、業轉移,具備幾個獨特的根基:其一是在主業方面,建立了絕對的競争優勢,使競争者難以短期突破,避免了兩線作戰的後顧之憂,為新産業的成熟赢得了時間,造就一個母體的"保護袋";其二是在産業布局上,選擇了處于發展初期的,未來潛力巨大的行業,可以迅速完成原始積累,不至于陷入持久戰的泥潭;其三,有别于國内多數企業,比亞迪一向注重技術研發,使其在新産業領域具備強大的技術儲備。
模仿發展模式
比亞迪一開始是以一個模仿者的面目出現的。在電池領域,比亞迪與索尼進行長期競争,從開始的模仿,到目前已經在衆多領域超越索尼,比亞迪走的是一條從模仿到超越的路。
在汽車領域,比亞迪開始以豐田為模仿對象。作為曾經的後起者,在進入汽車業的初期,豐田堅守了一個信條:模仿比創造更簡單,首先必須生産安全、經濟的汽車,而不是創新性的産品,因為這些更符合大衆對汽車最基本的需求。目前的中國汽車市場尚處爆發前期,縱使以年均增長50%的超高速度發展,到2010年中國汽車的保有量也不過為10% ,遠未達到普及程度。更重要的是,目前的城市精英将被稀釋,平民将成為消費主流,未來的消費結構巨大的變化,将造就一個廣闊而不平衡的、以一般群眾為目标的市場,對于技術有巨大的包容性。這是一個以需求為主導的時代,滿足需求比技術創新更為重要。鑒于此,比亞迪的政策是,在技術上,盡量模仿,輔助以一定程度的創新,在價格上,實行低價政策,以迅速搶占市場。
(羅建法、蘇東:《比亞迪:"袋鼠模式"多元擴張》,《商界:中國商業評論》,2007年第10期)【模式解析】
企業名稱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
主營業務
IT零部件制造、汽車制造
價值主張
成為全球領先的行動電話零部件制造商和解決方案供應商,并在汽車領域迅猛發展,實作多元化複制擴張。
模式核心
1. 在确定電池領域的王者地位後,比亞迪開始向有巨大發展空間的汽車産業轉移。
2. 借鑒了電池和IT業務的優勢,整合各業務群中的優勢元素。
3. 整合汽車産業的上下遊,形成內建優勢,并奉行"跟随者與模仿者"的發展政策。
赢利點
IT零部件銷售收入,汽車銷售收入。
【點評精要】
在衆多"外行造車"失敗的情況下,比亞迪能夠一枝獨秀的原因,在于其獨特的"袋鼠模式":集中内部資源,在已有的商業領域成功後,迅速進行戰略轉移,利用内部的資源像袋鼠一樣繁衍一個又一個新業務。
在産業布局空間上,比亞迪成功實作從電池到汽車轉移的發展,其重要的一條,就在于比亞迪本身在電池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使其可以從容培育新的産業,避免兩條線作戰的危險,這就是比亞迪造車成功,而波導、奧克斯等造車失敗的重要原因。而在時間軸線上,比亞迪選擇成長初期的汽車行業,則避免了培育時間過長,幹渴等死的困局出現,比亞迪汽車的迅速崛起,使其不至于因為培育新業務而将原來的主業拖入泥潭,順利實作了産業轉移與協同。兼備時空的一體性,才是比亞迪創新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