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禮、義、廉、恥、孝、悌、忠、信,這是人之“八端”,如果忘了這八個字,就是忘八。而人們更熟知的為人“四端”,是忠孝仁義,因為忠字可以包含信,義中有廉恥,孝中涵蓋悌。縱觀三國群雄,我們可以說曹操劉備呂布不忠不仁不義,但卻無法指責他們不孝。事實上見諸正史,把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四大惡行占全了的,隻有一個人,偏偏就是這個人,不但被美化成了三國頭等英雄,還擁有了一幫擁趸,如果有人指出事實真相,就會招來很多反駁之聲。

實事求是地講,要說三國群雄誰是大漢忠臣,這還真不好找,就連那個在人們印象中“爛忠厚沒用”的魯肅魯子敬,也對大漢天子沒有半點忠心可言,就是他第一個提出了“大漢不可複興”的論調,并且為孫權制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然後問鼎中原建号稱帝的戰略規劃。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在張昭叔叔(比孫堅小一歲)和魯肅大哥(比孫權大十歲)的教導下,孫權一兩酎金都沒有給大漢天子劉協送過,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把劉協放在眼裡。孫權的小目标是跟曹操劉表三足鼎立,大目标是幹翻曹操後拿下劉協,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曹操一開始對大漢天子是有一些忠心的,但是官升脾氣長,就連手下的文臣武将,也不允許他繼續忠于大漢天子:弟兄們把腦袋别在腰帶上跟你打天下,還不就是想當個開國元勳?

曹操沒少屠城(曹軍屠城最多),也曾冤殺崔琰憋屈死荀彧,更是滅了呂伯奢滿門,是以作為一代枭雄,要求曹操講仁義,似乎是一種苛求。如果曹操真的“大仁大義”,他的骨頭早就被袁紹拿去敲鼓了。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我們不能說曹操不孝,因為他有了穩固的根據地之後,第一時間要接老爹曹嵩過來享福。隻可惜曹嵩命薄福淺,被徐州牧陶謙的手下殺人越貨,被砍死在廁所裡了。雖然在曹嵩眼裡,阿瞞是個熊孩子,但是知道這個曾經偷人家新娘子的纨绔子弟打下了偌大基業,曹嵩還是很欣慰的。

劉備父母早亡,正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要說劉備不孝,也是沒有根據的。同樣,要說劉備忠于大漢天子劉協,也是有些難以服衆,因為給活山陽公劉協開追悼會并且急忙稱帝,還顯不出劉備的忠心。以劉備的雄才大略和軍事素養,要是真查不到劉協尚在人世,那他就不配與曹操并稱當世英雄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劉備派他的特種部隊白眊兵去偷取或者營救劉協,曹丕肯定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可能暗中幫忙的:“他已經紅口白牙把江山禅讓給了我,反悔也沒用,是以是死是活已經不打緊了,你把他接走,我還省了一萬戶封地呢!”此時劉協已經成了燙手山芋,劉備是不會火中取栗的:“把劉協接到西川,讓他當太上皇嗎?”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劉備仁與不仁,咱們無需讨論,約定俗成的東西還是不要打破的好。至于義字,還真跟劉備關系不大,他對關羽張飛或許是“義雖君臣恩若父子”,但是他謀取劉璋的益州,卻是一點手足之情同宗之義都不講的,連極力鼓動他拿下益州的龐統都看不過去了:“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至于呂布,說他是“三姓家奴”,似乎有點不大準确——在演義小說裡,他是有兩個幹爹,但是正史中關于他親爹是誰,還真沒有記載。正史中的丁原丁建陽和董卓董仲穎,都不是呂布的幹爹,呂布也從來沒有改名換姓。

雖然沒有坑親爹,但是呂布人品卑劣,是毋庸置疑的,他投靠誰誰就倒黴,連劉備那樣的“諸侯掃把星”接納了呂布,也被克得死死的。别的不說,單憑呂布“背妻,愛諸将婦”,就能讓喜歡呂布的人捏一把冷汗:這厮姓呂還是姓王?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在有帝王的時代,人之八品,以孝為先。是以漢朝的皇帝谥号,基本都要加一個孝字,漢朝弑兄屠弟逼父的事情,很少發生,這一點是唐朝沒法比的。

唐太宗李世民的剛死的時候谥号文皇帝廟号太宗,他兒子唐高宗李治給他谥号加字,是“文武聖皇帝”,直到唐玄宗天寶十三年,玄武門的事情漸漸被人淡忘,他重孫子李隆基才給他的谥号加了一個“孝”字,叫做“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同樣是李隆基,在天寶八年的時候,也沒敢給李世民上谥号曰“孝”,當時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聖皇帝”。

曹操殺孔融,不管是不是捏造,反正給他定的罪名是不孝,證據就是孔融說的關于父母下三路的話,咱們這裡就不引用了。

孔融孝與不孝,呂布坑的是不是幹爹,正史中沒有記載。但是我們翻看三國正史,還真找到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三國枭雄,而且此人不孝,是在當時得到公認的。這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四惡俱全的,就是被演義小說誇上天,并且受到很多人追捧的“錦馬超”。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馬超不忠于大漢天子劉協,這個可以不去管他,因為在馬超那個年代,忠臣比恐龍還少,作為軍閥馬騰的兒子,馬超想讓自己的老爹問鼎天下,也不算不對。但是馬超好像隻想自己稱霸,而沒有讓老爹馬騰登基的意思,而且從時間上來推斷,馬超是實實在在地坑死了親爹馬騰。連親爹都能坑死的人,還要求他講仁義,這就等于趕鴨子上架了。

在馬超是否仁義這個問題上,被馬超殺掉的姜叙老母及尹奉趙昂全家老幼,被馬超出賣而被劉備殺掉的彭羕,他們最有發言權。

在三國時期,不忠不仁不義的人比比皆是,如果就此說馬超不是個好人,似乎有點過分。但真正見諸正史的坑死親爹者,還真就馬超一個。

馬超之是以被演義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也是可以了解的:此人最後投靠了劉備,而劉備是“正義的一方”,如果馬超被寫得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豈不是往劉備的白臉上抹黑?

正史跟演義不同,即使是《後漢書》《資治通鑒》這樣的史書,也異口同聲地說是馬超坑死了親爹——範晔、司馬光跟曹操沒有一毛錢關系,沒有必要貶低馬超。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按照《後漢書》和《資治通鑒》的記載,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馬騰年紀大了,厭倦了跟韓遂的打打殺殺,就接受曹操的邀請,跑到京城當了九卿之一的衛尉。

馬騰在京城的安穩日子剛過了三年,馬超就帶着馬騰留下的人馬,跟韓遂一起造反了——這也怪馬騰:你進京當官了,就應該把馬超龐德都帶上,馬孟起可能不是你的嫡長子,但畢竟也是你的兒子呀。馬休當了奉車都尉,馬鐵當了騎都尉,吃着六百石皇糧,在京城逍遙快活,為啥要把桀骜不馴的馬超留在西涼吃沙子喝涼水?

馬騰這樣安排,可能是要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但是沒想到後路是留下了,香煙卻斷絕了:“建安十六年三月,馬超、韓遂等十部皆反,其衆十萬,屯據潼關……九月庚戌,曹操與韓遂、馬超戰于渭南,遂等大敗,關西平。建安十七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

按照《後漢書·孝獻帝紀》和《資治通鑒·卷六十六》的記載,是先有馬超造反,後有馬騰三族被誅。不管馬超起兵的理由有“正當”,他沒有通知馬騰事先撤出京城,這卻是事實。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此人四惡俱全,為何被小說寫成三國頭等英雄?

其實馬超還可以采用另一個辦法:讓馬騰首先向曹操或者漢獻帝舉報馬超要造反,并公開“斷絕關系”,這樣“出首者不罪”,馬家三族就算保全下來了。隻可惜直到馬超在潼關跟曹操帶領的漢軍殺得天昏地暗,馬騰還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也沒說起兵策應一下。

馬超坑死親爹,這一點已經被熟讀三國史料而不是《三國演義》的人認同,至于少數睜着眼睛說瞎話,認為馬超是英雄的,咱們也不跟他們争論,因為大家看的書不一樣,要是單看演義小說,馬超還真是一個替父報仇的孝子。

現在某些人怎麼想咱們無權過問,但是後漢三國時期,馬超是很不受待見的,張魯手下的一句話代表了當時大多數人的想法:“若此不愛其親,焉能夫妻?”這句話換成大白話就是這樣的:連自己的親爹親兄弟都能坑死,還能對誰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