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兩個朝代都做了一件類似的事情,那就是遠征高句麗,然而結果卻大不相同。隋炀帝楊廣三征高句麗,卻都以失敗告終,最終引發國内沖突,導緻隋朝滅亡;然而唐朝五次東征,卻成功将遼東收複,盡占高句麗,且唐朝愈發強盛。那麼,同樣是遠征高句麗,為何隋炀帝與唐太宗的結果卻截然不同呢?

最直接的原因恐怕就是隋炀帝與唐太宗兩人懸殊的軍事指揮能力。隋炀帝楊廣雖說不是庸才,也曾上過戰場,建立功勳,但他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聽不進去群臣的建議。在第一次東征時,隋炀帝将龐大的軍隊分為三道,但凡有攻擊軍事行動,必須要三道之間互相通報,且要先向隋炀帝彙報。這種做法雖然讓軍隊更加具有紀律性,但應變能力太差,一旦戰事遇挫,情報部門出現混亂,整個軍隊将如同無頭蒼蠅,不知如何是好,這也是隋炀帝第一次東征高句麗損失慘重的原因。
除此以外,隋炀帝還下令隻要高句麗投降,隋軍就必須先進行安撫與收編,不能繼續進攻。隋炀帝的這個指令導緻隋軍畏手畏腳,高句麗多座城池多次詐降,但隋軍卻受限于指令,不敢進攻,使得高句麗有了喘息的機會。然而當高句麗找到機會以後,卻對隋軍沒有絲毫仁慈,他們将隋軍的屍體築成京觀,以震懾隋軍。與隋炀帝相比,唐太宗李世民卻是一位百戰将軍,而且他能夠虛懷納谏,用人不疑,給予前線将領較大自主權,進而發揮出将領自身的能力。兩相對比之下,唐軍的戰果自然要比隋軍好太多。
戰争的基礎是國力,而這也是楊廣與李世民東征高句麗結果不同的根本原因。隋炀帝不是昏君,他的許多舉措雖然利在千秋但太急于求成了。修運河、建宮殿、東征高句麗,隋炀帝一刻沒有停歇,不管是百姓還是士兵,都對隋炀帝十分不滿。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在登基以後卻進行休養生息,面對諸多外敵,李世民忍辱負重,與他們簽訂和約。李世民繼位以後運用道家思想,頗有漢朝“無為而治”的風範,同時他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懷納谏,發展經濟,最終締造出“貞觀之治”。北宋歐陽修在《新唐書》中盛贊李世民與他的貞觀之治道:“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迹湯、武;緻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歐陽修将李世民比做湯、武,足以可見李世民深得民心。
隋炀帝東征高句麗前國力經過大運河的開挖已經損耗嚴重,他奢侈無度的宮中生活也使得國家财政入不敷出,是以在東征時隋炀帝隻能依靠橫征暴斂,強行征兵以及徭役,來支撐他的龐大戰争。而唐太宗卻先發展經濟,實行均田制,減輕賦稅,促進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唐太宗帶頭厲行節約,杜絕奢侈,國家财政迅速好轉。在貞觀之治的基礎上,唐太宗與唐高宗開始了他們的東征,有了強大的國力支撐,即使唐太宗與唐高宗共進行五次東征,比隋炀帝的次數還要多,但唐朝卻沒有是以垮掉。
而且,在兩朝國力懸殊的情況下,隋炀帝發動的戰争規模卻比唐朝龐大的多。隋炀帝東征高句麗并非迫在眉睫,然而他卻下诏官吏督促勞役盡快建造戰船。在隋炀帝诏令的督促下,造船工匠在水中不分晝夜的工作,“官吏督役,晝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皆生蛆,死者什三四”(《資治通鑒》)。除此以外隋炀帝為揚國威,不惜傾全國之力,他将全國大部分的軍隊全部聚集起來,同時征發數百萬民夫,人數多到造成踩踏,《資治通鑒》中記載:“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于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戰争還未開始,活活累死的百姓與士兵就已經不計其數,民怨如何能不沸騰?再加上隋炀帝戰場上的愚蠢指揮,戰争安能不失敗?
然而與隋炀帝相比,唐太宗東征高句麗卻隻發兵十萬左右,連隋炀帝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唐太宗甚至拒絕了主動要求參加東征的百姓,隻率領精銳的陸軍和水軍。軍隊人數少,後勤補給就簡單的多,軍隊的靈活性也高。是以高句麗可以讓隋軍所謂的數百萬大軍潰不成軍,卻無法擊敗隻有十萬的唐軍。之後唐高宗學習父親的經驗,控制軍隊的規模,減少了戰争損耗。唐朝經過貞觀之治國力本就比隋朝強大的多,再加上唐朝戰争損耗小,最終結果自然天差地别。
除此以外,唐太宗與隋炀帝不同的性格也導緻結果的不同。高句麗善于守城,不管是隋炀帝還是唐太宗,在進攻高句麗時都因為攻堅能力不足而沒有達到戰略目的,然而兩人的反應卻完全不同。隋炀帝第一次東征失敗以後惱羞成怒,随即準備第二次東征,而唐太宗卻明白讨伐高句麗無法畢其功于一役,于是他改變政策,實行以偏師襲擾的戰術。在唐軍不斷襲擾下,高句麗不得不全民皆兵,國力損耗嚴重。最終在唐高宗時期,他徹底占領整個遼東和北韓半島。
實際上隋炀帝在戰術、戰略上都犯下巨大的錯誤,他不結合國力,不對戰争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剛愎自用、一意孤行,最終導緻國内沖突尖銳,隋朝最終滅亡。而唐太宗目睹着隋朝滅亡,天下民不聊生,是以他吸取隋炀帝失敗的教訓,先發展國力,創造出貞觀之治,再根據戰争調整戰術與戰略,最終取得成功。
參考資料:
《新唐書》
《資治通鑒》司馬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