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文|顔小二述哲文

我國自古以來素有“禮儀之邦”的稱呼,而要說起在中原大地掀起維系千年之久的“知禮”、“守禮”熱潮的首要功臣,非儒家莫屬。儒家之“禮”的精神核心,在顔小二看來,其實就是代表華夏文明高度發展的重要人文精神之一,即“仁”。

“仁者夫妻”,于此,“仁者知禮亦守禮”,“百善孝為先”在社會中便是一種“現象”,而非“口号”。儒家孟子曾以“善養老者”來暗示“聖王所在之地”,于此,孟子此舉實際也是側面認可,越是文明和諧的地方,對待老人的态度,便越是尊敬、得體。要說原因,大抵便是文明社會之下,“仁”這種高潔情操對人們生活的滲透。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換言之,對待長輩和老者的态度,文明社會之下,以“仁”自持的人,會展現出素養較高的一面,即會以“孝”和“敬”為先。

1、孟子眼裡的賢與文明:“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在孟子那個年代,諸侯王争霸,百姓想要日子好過,那麼跟随賢明的君主就顯得很重要。怎麼樣分辨哪些君主賢與不賢呢?這個時候,孟子就以周文王為例,引出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這句話。

關于“吾聞西伯善養老者”,上下文是這樣的: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纣,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

這句話是孟子在引導人們去思考,賢君身上會帶有什麼特點。當年伯夷為了躲避商纣王的暴虐統治,聽說周文王有作為,于此便說自己應該投奔西伯,因為他願意奉養老人;無獨有偶,東海之濱的姜太公亦是因為“周文王善養老人”而前去投奔。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伯夷也好,姜太公也罷,皆是不可能多得的睿智長者,他們皆被周文王之賢所吸引,繼而做出了選擇。這便說明,一位賢能的君王,會吸引睿智的長輩,推而廣之,賢主上司下的文明國度,往往是“善于奉養老人”的存在。

2、為什麼“奉養老人”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斷文明程度?

了解完上述哲理中孟子對“賢王”的看法,我們再來說說“奉養老人”和“文明程度”的關系。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我們知道,儒家孟子相當出名的一個理論是“性善論”。性善論中,孟子認為人生來即善,善雖與生俱來,但也有被蒙蔽的時候,于此人需要不斷學習、接受教化,在反思中讓自己常保人之是以為人而差別于禽獸的善端。

由此,細細揣摩孟子性善論,顔小二相信部分朋友能夠體會孟子在“自我修煉”這方面的較嚴苛。在他的觀點中,人與動物的差別就在于“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而“仁義禮智”所對應的,實則是動物性的“欲”,這種“欲”通俗些來說就是“存粹的利己”、“存粹的趨利避害”。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從“純粹的利己”和“趨利避害”來說,衰老對于生命而言,是一種“下坡路階段”。群體中出現“衰老”個體,單從“優勝劣汰”的叢林法則來說,“衰老個體”無疑會降低這個群體在叢林荒野的“生存競争”中取得“優勝”的可能性。

或者這麼說,在純粹利己的世界裡,隻有“競于力氣”,而規則就是近乎“吃”與“被吃”這樣簡單但殘酷的邏輯,這是一種相對單純,但卻難尋人類文明的狀态。

也就是說,“奉養老人”實則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展現,展現的是人們已經脫離單純“競于力氣”的叢林般的相對野蠻且内在荒蕪的時代。

3、關于老人與文明與“奉養”

寫在最後,顔小二這裡多說一句與“文明”、“奉養老人”這兩個關鍵詞有關的觀點。

首先,文明不是外在的口号,而是内在認知由内而外的展現。有人文明有禮,也有人将文明變成“面具”,對于這種現象,我們要客觀看待。“先進”和“後進”的差別,有時候就在這裡。

其次,對于“奉養老人”,顔小二覺得有必要說的是,我國自古以來從未崇尚“愚忠”,更反對“愚孝”,不分是非黑白、對父母長輩的要求百依百順,這種行為絕不是“孝”,而是近乎“捧殺”一般的存在。“千依百順”的“愚孝”比“叢林法則之下抛棄老弱”這種行為高明不了多少,甚至可以稱為是文明時代裡的“可悲現象”。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我們的老祖宗曾指出,要“養父母之志”,這主要是說,對老人真正的奉養,是養老人的志趣,要以引導的方式,幫助老人培養良好興趣愛好、保持樂觀心态,修身養性、頤養天年。于此,面對老人任性甚至錯誤的言行,真正文明時代的“孝子”,不會順從,而是有技巧地引導與糾正。各位可以體會一下。

【本文為顔小二述哲文原創且獨家釋出,搬運、抄襲等任何侵權行為,發現必究】

吾聞西伯善養老者,為何儒家認為時代文明程度要看對待老人的态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