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4月27日,預制菜第一股味知香在A股上市後,狂攬10個一字闆漲停;王家渡食品、三餐有料、尋味獅等預制菜企業接連獲得融資,金額基本都在千萬元以上,多則在近億元;珍味小梅園更是在半年内三獲融資;思念旗下“愛燒飯”三餐生活超市開業,店内預制菜、懶人菜、快捷菜占了一半排面;西貝主打半成品菜的“賈國龍功夫菜”開出了200多家店……

從2020年開始,預制菜的“波及面”從後端生産商到前端餐企,再發展到創業型企業,各類預制菜産品也如雨後春筍般,來到了C端消費者的面前,并受到消費者的追捧。

一邊是資本、市場對這個藍海市場的強烈反響,另一邊伴随出現的,是預制菜市場如何、預制菜是不是下個風口、預制菜産業要怎麼做、預制菜到底是否營養安全等諸多現實問題和讨論的聲音。

我們不妨就從這些問題出發,去探索目前的預制菜市場,以及它可能對整個餐飲生态帶來的影響。

一、疫情,讓預制菜風口提前到來

關于預制菜,目前業界并沒有統一的标準和劃分,一些定義則較為學術,看上去很難與市面産品挂鈎,我們且根據需加工程度,将預制菜簡略概括為四大類:即食食品、即熱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類,其中即食食品開封可直接食用,即配食品則需要自行配菜、調味、烹饪。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按這樣的劃分不難看出,目前不管是餐飲門店、商超,還是線上電商平台,預制菜的身影已經無處不在。

在剛過去不久的雙11,預制菜就已成為各大電商平台“爆款”。天貓資料顯示,今年雙11期間,預制菜成交額同比增長約2倍,跻身天貓新生活研究所釋出“10大趨勢單品”,叮咚買菜的快手菜火鍋則創下單日售出20萬鍋的記錄。

回溯到2020年以前,預制菜大多是隻聞其聲不見其形,見得最多的也不過是不甚成功的餐飲食品化,為什麼好像一夜之間,預制菜就成為了香饽饽呢?

從時間節點來看,最直接的原因便是疫情。

諸多餐企正是從疫情後開始了頻繁的無接觸、線上操作,淨菜、生包外賣一時間成為餐飲主流,海底撈、西貝等實力餐企更是快速反應,産業鍊迅速适配,推出自熱火鍋、快手菜等産品,通過這樣的方式滿足消費者需求,抵消堂食損失。

但随着疫情平緩,即使有零星散發,對餐飲整體影響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預制菜仍保持了較強的發展勢頭,并愈演愈烈。

2020年以來,諸多預制菜相關企業獲得融資,投資方不乏諸多大牌,而且金額多在千萬以上,上億的也不在少數。

都知道資本投的是未來,衆多資本攜大額資金湧向預制菜賽道,看中的就不是疫情帶來的有限紅利,而是預制菜更長遠的未來。而這個未來的根本,或許更多的是在于當下都市人生活态度、習慣的改變。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一方面是對健康、養生的需求,讓他們更傾向于在家就餐。

無論是統計資料、市場表現,還是在大家的認知中,90後、00後對健康生活有着更高要求,也就是說,他們對菜品、營養的搭配,會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化需求,标準化餐飲正在“限制”他們的發揮。疫情更是加速了這種思想、生活态度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消費主力更為關注健康餐品。

加上很多餐飲門店重油重鹽,以及對在外就餐的食品安全考量,在家就餐就成了他們更優的選擇。

另一方面是情感需求,讓他們希望自己做飯。

艾媒咨詢《2021中國單身群體調查》資料顯示,2021年二季度,中國單身時長以年為機關的單身人士高達73.01%,其中43.60%單身3年以上。随着單身人群快速擴大,2021年我國獨居人口也預計将突破9200萬人。

而他們,又與都市人群高度重合,有關統計顯示,預制菜使用者中,有45.7%的使用者分布在一線城市,19.8%的使用者在二線城市,16.4%的使用者分布在三線城市,22-40歲使用者占比高達81.3%。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工作、經濟、社會壓力,内卷的愈加殘酷,都讓他們更注重飲食的品質,也更需要一種儀式告訴自己,在看似冰冷的城市、工作之間,這間不大的房子,哪怕是合租的房間,是“家”。

而顯然,外賣,難以讓“房子”變成“家”,但做飯和做飯的煙火氣可以,将喜歡的食物裝在自己的杯盤碗盞,加上溫馨的燈光,能賦予“房子”以“家”的意義,讓都市人找到歸屬感。

同時,随着一些已婚青年生育意願逐漸走低,以及不願與老人同住的傾向漸多,家庭小型化正成為社會難以扭轉的趨勢,他們也面臨着單身人士同樣的境遇。

困擾他們的是現實選擇——要時間還是要品質,要便捷還是要治愈。

早在2018年,雀巢聯合中國營養學會釋出的《中國居民早餐飲食狀況調查報告》就顯示,35%的人不能做到天天吃早餐,55%的人早餐攝入食物種類不足3種,42%的人在10分鐘以内用完早餐,49%不吃早餐的原因都是“時間緊”。

是以,在此前很長的時間内,大家都會在上面的選擇題中選擇前者,而随着預制菜菜品、便捷程度的更新,品種、購買管道不斷豐富,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能夠選擇後者。

不用買菜、洗菜、切配,不用考慮如何調味,在網上、超市買好半成品甚至是成品,回到家撕開包裝按說明書簡單地下鍋烹制或加熱,最短隻需幾分鐘,洋芋牛腩、揚州獅子頭、徽州鳜魚,甚至花膠雞、佛跳牆等看起來頗為複雜的菜式就能裝盤上桌,慰藉一天的辛勞。

友善、快捷、品類多、味道不賴,這些預制菜的特點,幾乎都戳中了當代年輕人,特别是繁忙都市人的痛點,有效地大幅降低了這個成本,解決了小型都市家庭美味、營養、快速的就餐需求,并在某些層面滿足了他們的情感需求,讓他們能友善、快捷地感受到做飯的治愈和小确幸,找到家的幸福感、歸屬感。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這或許才是預制菜崛起的根本原因,而疫情,将這個本需要多年演進的時間軸,飛速向前撥動,生生撬開了預制菜藍海市場的大門,讓相關企業迅速崛起。

有機構預測,2021年我國預制菜行業規模約3459億元,未來6-7年有望實作3萬億元以上規模,成為“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

二、預制菜并非新興事物,而是“翻紅”

而這“下一個萬億餐飲市場”其實并非新興事物。

預制菜的4種分類中,包括了即食食品、即熱食品,也就包括了早就在市場普及的餃子、包子、丸子等速凍食品,友善面這樣的即熱食品,以及泡椒鳳爪等開袋即食食品。這些我們姑且稱之為“舊預制菜”。

相關資料統計顯示,截止 2020 年,我國預制菜市場的主要品類仍是面點、水餃、八寶粥等,速凍大佬三全、思念,粥品(罐頭)頭部銀鹭、哇哈哈等品牌,此前主營火鍋類凍品等的安井食品、海霸王,仍占據着主要市場佔有率。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而此次掀起高潮的,更多在于更新版“舊預制菜”和“新預制菜”,即即烹食品、即配食品。

今年10月的天貓戰略釋出會,釋出了29個趨勢賽道,其中出現了一個新賽道——“新中式速凍點心”(下文統稱為“速凍點心”,指面點、米點等速凍米面制品)。

不同于此前大衆印象中的包點、餃子、湯圓等産品,近些年,速凍産品等産品線獲得了極大的豐富。手抓餅、豆包等地方小吃,蝦餃、豉汁鳳爪、腸粉等廣式點心,米糕、桂花糕等各類糕點都出現在了線上、商超。

而這裡面,除了三全、灣仔碼頭、思念等傳統的速凍食品企業,靠經典粵菜起家的廣州酒家,通過多年“賣月餅”的經驗、管道,以廣式點心為核心,大力推新速凍點心、預制菜;老牌友善面企業白象在2020年4月通過新成立的福喜品牌進入速凍市場,僅5個月,便一口氣推出蒸煎餃、粒粒紅豆包、廣式甜包等50多款速凍新品;“中國包子第一股”巴比饅頭也憑借供應全國門店的30天短保鎖鮮速凍面點技術、成熟物流,将市場向線上、商超拓展,與傳統速凍食品企業競技;今年9月在深交所上市的思念旗下品牌千味央廚,專注速凍米面快餐賽道……

此外,一些新品牌、小衆品牌也正在崛起,做雪糕的鐘薛高,也推出了速凍品牌理象國,定位高端,希望給予消費者“猶如現包,不像速凍”的體驗;船歌魚則把海鮮水餃做到極緻,開創了海鮮水餃這一細分品類,并在今年榮獲“2021中國餃子馄饨十大品牌”。

其他如春風酒家、一旬一味、樂肴居等新品牌,也通過年輕化的産品品類、食材搭配、營銷等,牢牢抓住新一代年輕人而備受市場關注。

披薩餃、四方包、芋圓湯圓、米漢堡等諸多創新點心俘獲了年輕人的芳心,加上各大社交平台美食部落客對速凍産品的各種“改造”,或蒸或煮或炸或煎或做餡,配上各式自制蘸料,可以簡餐,也可以成為正餐。

豐富的産品線+新口味、新配方+營銷概念大變樣,讓速凍點心迅速升溫。

資料顯示,去年以來,三全、灣仔碼頭等速凍食品巨頭營業額、淨利潤全部暴漲,理象國、樂肴居、一旬一味、福迪寶等新品牌也迅速崛起,融資事件頻出,速凍食品線上滲透率低的瓶頸也被打破——去年2-11月,天貓上的部分速凍食品,平均銷售額同比增長431%,平均銷量同比增長332%。

“舊預制菜”正在完全地更新、蛻變。

三、餐飲标準化推動的預制菜發展

而在這些更新中,不無餐飲标準化、餐飲食品化的功勞。

标準化需求推動中央工廠、冷鍊、半成品菜發展

從餐飲連鎖化成為餐飲主流以來,為了實作标準化、提高效率、穩定品質,中央工廠、冷鍊、調料包等餐飲後端産業蓬勃發展,從技術到産能、配送都得到了長足進步,足以支撐大量多批次的小分裝産品,為預制菜的C端供給提供了充分的後端保障。

從2013-2018年,有資料顯示僅冷庫庫容就幾乎翻倍,冷鍊運輸車輛翻了4倍多,2018年之後必然還有更大增長。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就目前而言,大部分餐飲品類,即使複雜如中餐小炒,都已經能被切割成葷/素食材、半成品、預調味食材、凍品、調味包等諸多細小闆塊,分别進行子產品化生産,在門店進行“組裝”,而這其中的每一步,都能單獨衍生出直接向C端供給的産品。

随着餐飲标準化的推進,去廚師化成為必然,這背後就是操作的簡化和流程化,既然不需要專業廚師,那很多人都能完成最後的烹饪工序,将餐飲門店轉移到消費者自己的家,也就成了這兩年迅速蹿紅的即烹、即配的“新預制菜”。

葷/素食材面向C端就是淨菜;預調味食材就是商超中諸多腌制肉類;半成品對應預切配産品;調味包就是各種火鍋底料、炒菜料包;供給快餐類門店的菜包換個包裝就是現在的友善米飯、自熱火鍋……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這自然讓占有生産、管道優勢的食品企業按捺不住,雙彙、新希望、安井、王家渡等企業紛紛出手。

作為全球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近兩年雙彙一直在預制菜領域十分活躍,相繼推出“雙彙快廚”“雙彙尚菜館”等預制菜産品上市招商,并和湖南新聰廚食品簽訂戰略合作,号稱發力預制菜市場;新希望則通過“小酥肉”這一個單品,在預制菜領域風生水起,并開始加碼新預制菜;速凍火鍋料龍頭的安井食品也在2020年11月推出“凍品先生”品牌,定位餐飲市場中央廚房,以輕資産模式整合上遊中小食材廠家,研發生産預制菜和火鍋周邊食材……

餐企仍是預制菜主要供給方向

但總體而言,剛起步的預制菜C端市場還較小,餐企仍是主要的預制菜供給方向。

對現在的餐企而言,對預制菜的需求不僅來源于标準化的要求,還在于跟随社會不斷提升的效率要求。

以目前幾乎是餐企标配的外賣這一個闆塊為例,大部分外賣平台已在效率壓力下,将送餐時間壓縮到30分鐘以内,留給餐企的時間也就隻有十幾分鐘,要在這個超短時間内出餐,預制菜就成為越來越多商戶的選擇。

同時,越來越大的成本壓力,也讓餐企開始傾向節省時間、人力、空間成本的預制菜,一方面多元化的預制菜不僅能提供豐富的菜品組合,并保證口味穩定,另一方面還能減少後廚人員、空間需求,提高出菜速度,而相關統計資料顯示,食材、人力成本在餐飲成本結構中占比超過60%。

四、預制菜覆寫面、流通管道持續擴大

無論B端還是C端,整個消費趨勢都在推動預制菜的發展。巨大的市場需求,也讓預制菜和預制菜上下遊企業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首先是占有品牌影響力優勢的餐企,開始借預制菜,充分實踐餐飲食品化,走向大流通,擁抱新零售。

從海底撈、小龍坎到九毛九、西貝,從眉州東坡、廣州酒家到肯德基,從火鍋到快餐,從傳統中餐到西餐,各大品類、各大菜系的頭部餐企,都推出了自己的半成品菜,強勢進入戰局。

小龍坎從疫情後不久就推出了自熱火鍋;

海底撈則在自熱火鍋之外,通過旗下“開飯了”品牌推出隻需烹饪5分鐘的十餘款友善菜肴,北京地區24小時配送到家;

西貝不僅有加熱即食的蒙古大骨頭、羊蠍子等,還有“賈國龍功夫菜”的200餘家門店,消費者既可以在店内購買後加熱食用,也可通過線上管道購買配送到家;

肯德基也有螺蛳粉、炒飯等10個半成品菜,線上上線下同步銷售;

廣州酒家則憑借多年月餅銷售的生産、管道經驗,在最初盆菜、年夜飯的基礎上,推出“大廚駕到”系列預制菜品;

思念通過旗下主營預制菜、快手菜的“愛燒飯”三餐生活超市,從速凍市場進軍到了線下、餐飲戰場……

預制菜将成下一個萬億市場,如何影響餐飲生态?

這得益于頭部品牌自身完善的供應鍊體系,更不用說海底撈還有自己的頤海國際,不僅能生産,還能把物流的活也幹了,門店是它們的第一手銷售管道,商超則是它們要攻陷的陣地。

盒馬鮮生這樣的多業态新零售管道,便是它們的首選。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既有線上管道又有實體店的盒馬鮮生,不僅從業态形式,其中高端、年輕化、有一定品質要求的閱聽人,也與預制菜閱聽人相比對。

其他的線上管道預制菜也有了迅速增長,除了前文提到的銷售成績迅速增長的天貓,叮咚買菜從今年1月開始,快手菜成交總額在其大盤的占比翻了3倍,如今已達到10%,成為增長速度最快的品類之一。

其次這些銷售管道也開始憑借平台優勢,建立自己的自有品牌進行預制菜制作、銷售,就像7-11、羅森、全家等便利店此前做的那樣。據悉,快手菜在盒馬鮮生線上的銷售占比已經超過60%,其中不乏盒馬自有品牌的産品。

另一方面,創業型預制菜企業也在這波浪潮中,快速成長。比如半年内三獲融資的珍味小梅園。

珍味小梅園CEO浦文明認為,目前很多食品加工廠和中央廚房的産能其實是富餘的,而且傳統預制菜品牌多是賣方思維,工廠能生産什麼就賣什麼,但珍味小梅園更多的是買方思維,消費者需要什麼就組織工廠生産什麼。

是以珍味小梅園不在一開始就建自己的工廠,而是選擇輕資産模式,整合産能,把生産交給第三方工廠,自己則集中精力打造品牌、了解消費者需求、研發更适應消費者需求的産品、開拓市場,“這就和小米一樣,隻要抓住了消費者,其他都不是問題”。

憑借這樣的模式和線上線下的雙線出擊,去年8月才正式啟動的珍味小梅園極速狂奔,不到半年銷售額突破3000萬元。

五、TO B企業開始通過預制菜直面C端消費者

除了前端餐企向大流通拓展、創業企業的新産品、新思維,擁有技術、生産優勢的後端産業鍊企業也開始向C端業務進發。如果說此前這些企業大多是默默的幕後工作者,那現在,它們正通過預制菜一步步走向台前。

由國内冷鍊食材供應鍊B2B平台“凍品線上”集團孵化的三餐有料,通過自建社群連鎖專營店,基于半成品食材和“店+倉一體化”的零售模型,希望搭建起以資料驅動的預制菜新零售平台,直接面向中國億萬家庭使用者,試圖将半成品食材品牌化。

成立後在極短的時間内,三餐有料便完成了兩輪融資,6月再次獲得A+輪數千萬元投資,不僅完成半年三融,而且由與阿裡淵源頗深的衆海投資領投。孵化股東賦能完整供應鍊、冷鍊物流,投資人賦能本地生活和銷售管道,讓三餐有料一出道便備受矚目。

前身是眉州東坡旗下2008年便投資建立的中央廚房子公司的王家渡食品,圍繞川味推出了王家渡低溫肉制品,川味複合調味料和預制菜肴,其低溫午餐肉腸、低溫川味香腸等産品,已經成為爆款預制菜,在今年完成了近億元的A輪融資,并宣布了上市計劃。而其披露的此次A輪融資主要的資金用途之一,便是零售市場的開拓,目前已在各大電商平台上線,并進入物美、永輝、全家、羅森等零售超市和便利店。

而作為我國預制菜領域先行者,并成功拿下“預制菜第一股”的味知香,從其披露的資料看,此前主要依靠加盟店實作業績增長,作為其經銷管道的菜市場、農貿市場業主、加盟店和冷凍食品批發公司,業績占比約為20%、50%、30%。

而其選取的經銷模式和自有品牌、包裝呈現方式,比其他貼牌、更注重突出産品而非品牌的預制菜生産企業更接近C端,這也讓它盡管2021年才開始布局線上業務,但快速打開了線上C端市場,有機構測算其天貓旗艦店總銷售額約1500~2000萬,占比4%左右。

據悉,味知香産品豐富,包括肉禽、水産、湯煲、小食等四大類,超過200個SKU,既有咕噜肉、魚香肉絲、松鼠桂魚等經典中餐,鐵闆鱿魚、紅糖糍粑等小吃、零食,也有披薩等西餐。

通常提到供應鍊企業,大家的概念都是TO B,跟C端消費者關系不大,但登上央視的鍋圈食彙,用TO B的供應鍊營運模式,憑借“到家火鍋”的概念,以燒烤、火鍋食材超市的形式,在短短幾年内深入社群光速開店。截至今年10月,其全國門店數量已突破8000家,預計年内将開出超萬家門店,并且從2019年開始,鍋圈累計完成了10億元融資,并積極籌備上市。

2020年鍋圈在火鍋、燒烤食材外,增加了螺蛳粉、自熱小火鍋等半成品、快手菜産品,2021年更圍繞一日三餐将sku擴充至全品類,目前擁有從底料、小吃,到肉類蔬菜、酒品、用品用具等十二大系列産品的500餘SKU。

同時,有消息顯示,新雅軒等餐飲後端生産企業,也開始大力布局預制菜,準備B端、C端兩手抓。

六、前方“攔路虎”甚多,餐企、産業鍊聯手或将重構餐飲生态

目前看來,随着消費更新以及冷鍊物流布局,預制菜在B、C兩端将同時加速發展,有機構預測,之後其市場規模将以20%的增長率逐年上升。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這一片欣欣向榮背後,預制菜在中國仍屬于起步階段,特别是在C端市場,前方的“攔路虎”還有很多,首當其沖的便是口味,以及營養、健康問題。

口味參差,對營養、健康的擔憂仍讓消費者如鲠在喉

就口味來說,目前大部分餐企出品的預制菜都獲得了較高的評價和複購,特别是自熱火鍋、自熱米飯等不需要再次烹饪的産品。

但更多新式速凍點心,以及不少通過低溫、真空儲存進行複熱即可食用的産品,比如一些年夜飯菜、糕點,評價兩極分化嚴重,一些能做到和現制差距不大,一些卻在口感、味道上相去甚遠,也讓很多消費者不敢對複熱類預制菜輕易下手。

此外,消費者更大的擔憂仍來自營養、食品安全。

早在餐飲标準化之初,這一問題便一直困擾着消費者,國人對醬料包、半成品預制菜包,或者說是生産線上的産品,總會覺得充滿了工業味道。并且因為技術問題,最初的預制菜會通過高鹽高油來延長保存期限,與很多消費者的健康飲食理念相悖。

時至今日,因為餐飲标準化的發展,無論生産還是冷鍊技術都有了長足進步,加上連鎖餐企對預制菜的普遍使用,消費者已經體驗到預制菜在不斷更新,但我們仍很難去界定,是消費者逐漸相信了預制菜品、調料的品質,還是不得不接受了這些産品的普及。

盡管有從業者表示,現在的預制菜基本都由專業人員通過食品工業知識,針對不同食材的不同特點進行制作,要求嚴格控制油、鹽、糖及各類營養成分的含量與配比。同時,預制菜企業也具備了較高的跨地域運轉能力,能在保障食材新鮮度的基礎下,提供差異化的産品供給,以滿足消費者對多場景、多口味的用餐需求。

但當這些産品進入千家萬戶的廚房,從改變國人的在外就餐,到試圖進一步深入到國人居家飲食,營養、健康問題必然再次成為關注的焦點,畢竟消費者本身很難去鑒定買回來的産品,是否真的沒有問題。

比如蔬菜是否真的幹淨沒有農殘;使用的肉類是否新鮮、合格;油鹽成分是否真如商家标注的那樣;包裝是否安全;亞硝酸鹽等成分是否在到家的時候仍在标準範圍内;預制菜市場的快速繁榮,是否導緻相關監管不完善、缺乏統一的安全标準……

日前就有媒體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市面上10款自熱火鍋,結果全部檢出亞硝酸鹽,部分檢出可疑緻癌物等食安隐患。

不少消費者購買預制菜的初衷,就是希望吃得更健康,如果預制菜不能滿足這一點,或者說有一些預制菜企業不按正常出牌,導緻問題的出現,那麼整個預制菜市場,就很可能被全部拖下水,甚至讓這個市場的繁盛昙花一現。

毫無疑問,預制菜的未來是光明的,但若要持續發展下去,無論是上下遊企業,還是市場監管部門,都還有很多事要做。

餐飲生态或許正在被重構

如果當這些不再是問題,預制菜市場“兌現”人們對它的預期,那麼,預制菜便極有可能影響整個餐飲生态,甚至影響到零售業生态。

産品、生産是原本TO B生産企業的優勢,但如何與C端消費者進行對話(包括産品、營銷等方面的溝通),如何經營零售業務,恐怕是他們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這些方面,天生就要與C端消費者“親密接觸”的餐企可謂經驗豐富,無論是對消費者口味喜好,菜品品質與便捷度的平衡,還是營銷等闆塊,餐企可能都是中國商業中TOP 3 的存在。

這些各類型的企業,可能單打獨鬥,也可能發揮各自優勢破圈聯手。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餐企将不僅是餐企,而可能成為多業态綜合企業,曾經阿裡描繪的新零售藍圖,或許正在被勾勒。

前端的餐企走向大流通,跨界零售、百貨,喜茶、文和友等企業已經在嘗試多業态、多生态IP化發展,餐飲界已經開始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擁有技術、生産優勢的後端産業企業向C端進發,他們也可能同餐企或零售企業聯手,專業闆塊邊界愈加模糊;創新型企業則可能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産品、品類、思維上的跨界創新。

未來的預制菜市場、商超,甚至整個零售格局,都可能是以發生變化,呈現出新的邏輯,餐飲生态或許正在被重構。

而一切才剛剛開始,随着市場、閱聽人的不斷擴大,這個市場可能還會發現更多問題需要不斷去解決。這些成立的前提在于,中央廚房安全生産能力、完備的冷鍊物流體系、合理而嚴格的監管等保障機制,隻有做好這些,才能讓預制菜迎來更廣闊市場,餐飲+零售的重構,才會有現實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