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對低俗網絡用語說“不” 淨化網絡空間刻不容緩

對低俗網絡用語說“不” 淨化網絡空間刻不容緩

近年來流行的部分網絡用語 資料圖檔

對低俗網絡用語說“不” 淨化網絡空間刻不容緩

規範語言使用應從娃娃抓起,圖為國文老師正在教國小生書寫字詞。新華社發

【熱點觀察】

11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釋出《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加強語言文明教育,強化對網際網路等各類新媒體語言文字使用的規範和管理,堅決遏阻庸俗暴戾網絡語言傳播,建設健康文明的網絡語言環境。

近年來,“屌絲”“撕逼”“綠茶婊”等低俗用語充斥網絡空間,并且蔓延到人們的日常交流用語甚至嚴肅文本的寫作中,正規的漢語受到污染和破壞。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和文化的載體,庸俗暴戾網絡語言的橫行,會導緻社會文化生态的粗鄙化。是以,淨化網絡空間、捍衛語言的純潔性刻不容緩。

“語言任性”破壞了漢語的純潔

資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社會,網絡成為人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必備工具。相較于現實生活,網絡空間的語言表達具有自由化的特征,這為網民的“創造性表達”甚至“口無遮攔”提供了便利,各種新的表達方式和網絡用語大量産生,并借助網絡實作病毒式傳播。

網絡語言最初是從電腦鍵盤上“敲”出來的。為了提高溝通效率,網民“敲”字時,能簡則簡,能省則省,不會對語言進行精心雕琢,導緻網絡語言簡單化、碎片化、随性化,直接對傳統漢語的規範性和嚴謹性造成沖擊。比如,大量數字、符号、字母混合使用,“3Q”表示謝謝你,“9494”表示就是就是,“emo”表示難過,“YYDS”意思是永遠的神,“T_T”表示流淚,“orz”表示跪着的小人。還有一些網絡語言用同音詞代替原詞,如“蚌埠住了”表示“繃不住了”,“郵箱”寫成“幽香”,“大俠”寫成“大蝦”。更有一些生造的新詞,“醬紫”表示“這樣子”,“摸魚”表示“不專心,偷偷做别的事”,“幹飯人”表示“吃貨”,“絕絕子”表示“太絕了”等等。

如果說上述網絡詞語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溝通效率,讓網絡表達“有趣起來”,那下面這些則是赤裸裸的低俗、庸俗、惡俗。“懵逼”“尼瑪”“屌絲”“綠茶婊”“逗比”“然并卵”……這些動辄涉及性器官的語言,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羞于啟齒,如今卻在網絡上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甚至反向輸入到現實生活中,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用語。

漢語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的語言,它是表意語言,而其他語言基本都是表音語言。漢字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形成了不同于表音文字的獨特的文法規範。符号、字母、數字和漢字雜糅的網絡用語,破壞了漢語的生态系統,表情符号的書面化使用,毀壞了表意文字的完整性,憑空生造的網絡新詞更使得國人與母語産生隔閡。至于那些庸俗暴戾的網絡用語,不僅污染了網絡文化環境,破壞了漢語的純潔性,也會拉低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

網絡語言狂歡會拉低大衆審美

曾經有媒體報道過一位國小生的檢讨書,其中部分文字是這樣的:“但是她當時的口氣真是7456,是以偶才說她是恐龍”,“不喜歡對老師PMP”,“希望老師不要還是286”。拿到檢讨書的老師一頭霧水,多方請教後才知道,“偶”就是“我”,“7456”是“氣死我了”,“PMP”是“拍馬屁”,“恐龍”是形容“長相一般的女生”,“286”代表老式電腦的速度,現在用它形容“落伍”。無獨有偶。筆者在批改大學生的作業時,常見到這樣的詞句:“我小心奕奕地說”“我訂了七點鐘的鬧鐘”,學生們堅定地認為,“小心奕奕”“訂”就是正确的用法,因為“網絡上都這麼用”。由此可見網絡語言對青少年影響之深。

語言能夠塑造思維。當下的大中國小生都是網絡原住民,他們的很多知識包括語言來自網際網路的“投喂”。當低齡的孩子還沒有掌握規範的母語,就整天沉浸在“時尚”的網絡語言中,心中所想不能使用正規的漢語表達,而是訴諸網絡熱詞和表情包來代替,久而久之,他們就會離傳統漢語中的詩詞文賦、成語典故越來越遠,進而跟自己的母語産生文化隔閡,最終會成為在碎片化的網絡用語、光怪陸離的網絡符号、生搬硬造的網絡新詞中間來回穿梭的文化“流浪漢”。

尼古拉斯·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在《數字化生存》一書中說,數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時,給蒙娜麗莎臉上畫胡子隻不過是孩童的遊戲罷了。各種惡搞式拼接的網絡語言帶來了平民話語的修辭狂歡,這種狂歡其實是對傳統語言形态和文化姿态的解構甚至颠覆,在推動文化生态多元化的同時,也會改變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思維方式。

目前,網絡語言的發展路徑已經很清晰:從虛拟空間進入口語表達,再進入書面語,最終有可能沉澱到語言應用的各個方面。如果任由庸俗暴戾網絡語言發展,久而久之就會成為約定俗成的慣用語,在潛移默化中完成對社會語言審美和大衆文化審美的重新塑造。

庸俗暴戾網絡語言對大衆文化審美的作用必然是負面的,如果放任不管,這種負面影響會從網上蔓延到網下,最終将拉低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準。

捍衛語言純潔應成為一種文化自覺

古人雲,言為心聲,語為人鏡。個人的修養離不開語言的文明,網絡空間的風清氣朗也離不開網絡語言的規範。無論是在虛拟空間,還是在現實生活中,用文明的語言與他人溝通,應該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一條底線。

放眼全世界,捍衛母語的純潔已成為許多國家的共識。曾有報道說,你跟法國人說英語,他明明能用英語交流,可卻會對你搖頭,他害怕英語會淩駕于法語之上,進而影響法語的純潔。就我國而言,抵制網絡語言低俗化傾向、捍衛漢語的純潔,應該成為全體國民共同的文化自覺。

宏觀層面,國家應加強針對網絡語言的立法工作,進一步修訂、細化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網際網路資訊服務管理辦法》《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讓規範使用語言和治理網絡語言低俗化有法可依。

承擔大衆傳播任務的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媒體以及各種新媒體平台應扮演好“把關人”角色,切不可為庸俗暴戾網絡語言的蔓延大開友善之門。學校更是捍衛語言純潔性的重要力量。面對無孔不入的網絡用語,各級各類學校應從教材、課程設定、課堂教學和考試标準等方面正本清源,提高青少年規範使用語言文字、開展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活的意識和能力,在青少年心中築起一道阻擋低俗網絡語言的“防火牆”。

作為網民的我們,應樹立網絡共同體意識,形成保衛中國語言文字的文化自覺,使用網絡語言時,主動設立自娛自樂的禁忌規範,自覺抵制暴戾低俗的網絡語言。

語言本身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捍衛語言的純潔性、抵制庸俗暴戾網絡語言,并非一刀切地反對使用網絡用語和外來詞語。在漢語發展史上,“幹部”來自日語,“拷貝”“沙發”來自英語的音譯,而來自于網絡的“給力”“正能量”“山寨”等新詞更是大大豐富了漢語的詞語庫,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同。網絡語言是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我們期待更多傳遞正能量的網絡用語湧現,也呼籲社會各界共同努力,讓低俗網絡用語早日淡出,讓文明之花加速生長。

(作者:湯文靖,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