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充滿古韻的江南,到紅色精神的起源,再到都市的快速發展。一幅幅黑白木刻版畫中,多彩的上海城市文脈煥發出别樣圖景。
日前,以“建築可閱讀”為主題的“上海版圖”主題版畫作品展在普陀區文化館展出。跟随着展覽的動線,仿佛經曆了一場上海建築景觀之旅,也觸摸到這座城市的生命脈搏與曆史記憶。
展覽由上海市普陀區文化和旅遊局、上海新華發行集團聯合主辦,普陀區文化館、上海城市動漫出版傳媒有限公司、上海海派連環畫中心聯合承辦,上海傑訊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辦。
以“小”見“大”,用黑白木刻表達多彩城市風貌
今年正值紀念魯迅新興木刻運動90周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魯迅在上海揭開新興版畫的曆史。他曾說:“版畫究竟以黑白為正宗。”
本次展覽展出了沈雪江、金祥龍、蘇岩聲、徐增英、沈文婷五位版畫藝術家以上海建築、景觀為主題創作的60幅黑白木刻作品。通過傳統的黑白木刻的方式,不僅表達藝術家對上海城市景觀的觀察和感悟,也是對魯迅先生的紀念和緻敬。
“縱觀世界美術史,特别是近現代世界美術發展史,許多傑出的畫家都曾經為他們所心儀的城市呈現了他們所見所思所感的名作。”展覽學術主持、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張立行表示,“無論是巴黎、倫敦、維也納、柏林、馬德裡、巴塞羅那、莫斯科,還是紐約、芝加哥、東京......我們都能夠從不同時代、不同國度的藝術家的繪畫中尋覓到這些城市曼妙的身影。以黑白木刻的藝術形式全面反映一座城市的景觀、風貌、曆史,在畫壇确實還不多見。”
本次展覽的所有作品尺幅小巧,均采用統一黑白木刻的表現形式,用藝術家個人獨特的風格語言、藝術刻畫,為觀衆打開上海這座城市豐富、多元的空間版圖。
參展藝術家徐增英表示,中國創作型的黑白木刻肇始于魯迅先生所倡導的新興木刻運動,借鑒、學習了西方的藝術形式,生發于西方的造型意識,如大黑白、塊面與空間。“氣韻生動的精神境界,是我在作品創作中所追求和努力的。”
風格鮮明,表達藝術家的多元視角與思考
從邬達克的武康大樓到江南古典園林的豫園,從古鎮潺潺的流水到上海中心外飄動的流雲……展覽中,以上海城市景觀為題材的黑白木刻作品,從不同的側面将城市的今天與過去相貫通,梳理了上海豐厚的曆史文脈,表達出新時代的藝術家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認知和熱愛。
“我們理應奉獻給觀衆一個不同的視角,讓他們用一種更加感性的、生動的、同樣是不尋常的、有審美距離的以及用身體而非純粹視覺的眼光,去重新閱讀我們所身處的城市環境。”參展藝術家蘇岩聲表示。
藝術家金祥龍參展作品以浦東題材為主,如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臨港新城、張聞天故居等。他說:“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浦東人,我親眼見證了浦東的發展和變化。家鄉的騰飛感動着我、激勵着我,讓我感覺熱血沸騰。”
沈文婷作為本次參展藝術家中的年輕藝術家,也從她的視角出發,表達她對這座城市的情感。“上海是一個具有深度包容性的城市,海納百川是他的名片。身在這樣一個既有着悠久曆史,又非常現代化,同時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的城市,使得我時常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沈文婷說,“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質樸與簡約的融合,宏偉與高雅的交織,上海實在是有太多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品味。”
跟着展覽的脈絡,來一次多彩的上海之旅
本次展覽内容以“遊記”為線索,以“建築”為核心,以“版畫”為載體,結合曆史記憶、時代變遷和城市程序的發展脈絡進行展示。
展覽共分為六個闆塊:古韻遺風-千年文明的靜默與開放、海上交輝-中西文化的相遇與融合、風雲彙聚-百年激蕩的思想與信仰、刻畫時光-市井生活的記憶與重塑、城市藝文-空間能量的探究與綻放、城市律動-新城發展的速度與激情。
“這些景觀都是在上海生活的人們所熟知和引以為傲的建築地标和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策展人馮赟介紹,“中共一大會址、東方明珠、南浦大橋、上海博物館、國際飯店、武康大樓、七寶古鎮、蘇州河岸……都訴說着上海的記憶、文化和精神。藝術家用其獨特的風格語言、藝術刻畫,為我們打開了上海這座城市豐富、多元的空間版圖。”
據悉,本次展覽将持續到2022年1月6日,展覽期間,還有參展藝術家的線上導覽,帶大家通過版畫這一藝術載體感受上海這座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