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打完針有糖糖吃呦」、「等等打完針可以看10分鐘的電視」 每一次帶孩子去打針,都得要連哄帶騙,但到診間後,面對針頭插入皮膚的恐懼,卻仍難以消除,孩子不僅會大哭,有時更會奮力掙紮,是以讓孩子不害怕打針,對父母來說似乎是天方夜譚。
對此,一名外國的遊戲治療師Judi Parson在《The conversation》指出,比起父母那些「威逼利誘」、「苦口婆心」,讓孩子不畏懼針頭的最好方法,其實是「越晚告知越好」!是的你沒看錯,就是「時候到了自然知道」!

孩子的年齡不同,告知的時間也不同!
至于晚告知的晚,究竟多晚呢?治療師表示,這取決與孩子的歲段,若孩子年齡在5歲以下,當天告知即可;5~6歲提早一、兩天告知;7歲則是一個禮拜前告知。治療師更強調,孩子在童年如果擁有良好的打針經曆,将會大幅度提高長大後接種疫苗的意願,是以,降低打針的負面感受,就顯得相當重要。
如果孩子在打針時出現踢腿、尖叫等拒絕行為,她也建議父母可考慮延後接種計畫,以免孩子出現「針頭恐懼症」。4~6歲的孩子約有19%會有針頭恐懼症,10~11歲下降至11%,成年人則是3.5%~10%。若家長發現孩子有過度嚴重的針頭恐懼症,也可以尋求兒童心理專家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