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說:”當父親在世的時候,就觀看孩子的志向。當父親去世的時候,就觀察他的言行,如果長時間沒有改變父親的那些正确的言行,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孝順的人。”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以孝為本,這裡孔子也說了如何做才是孝順。孔子的一生都在推行仁德,都在告訴人們要行善事。百善孝為先。是以作為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美德,遵守孝道是每個人應該學習的。

我們現在上學讀書的時候,能夠努力學習,考試考個好成績,那就是孝順。學業完成之後,能夠自給自足,自己養活自己,不讓父母操心,不讓父母惦記,這也是孝順。在跟父母聊天,談話的時候,不說一些頂撞父母的話,同樣也是孝順。有人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父母生病的時候能夠在床前照顧,那才是真正的孝順。
每個父親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志向高遠,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作為,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用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去教育孩子。孔子說:“父在,觀其志。”這裡的志向一定是正确的志向,是遠大的志向。然而這些志向正是父親教導出來的。是以一個孩子從小就要養成孝順父母的好習慣。這些習慣也正是我們父母應該教給孩子的做人的道理。孩子隻有從小在父母的正确的教導下,日後才能成為孝順父母的人。
是以,我個人覺得,這則論語,孔夫子既是告訴我們如何做一個孝順的人,同時也是告訴父母,孩子孝順與否完全取決于父母的教育引導。這段話很有意思,一句簡單的話,說了兩種因果關系。父親在世的時候,用自己正确的行為教育孩子有正确的志向,等到父親去世的時候,孩子在這樣正确的教育之下就會堅持自己正确的志向。這樣看來,孩子孝順與否完全取決于父母。是以,我們做為父母要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孩子,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百善孝為先,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你不會吃虧的。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事情都是講因果的。你種下什麼樣的因,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在等着你。是以,我們要保持一顆孝順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