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雪
文|李雪
01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END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END
∞文章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END
∞文章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删∞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END
∞文章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删∞
∞執行主編:張勃勃 出品:冬日陽光∞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END
∞文章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删∞
∞執行主編:張勃勃 出品:冬日陽光∞
版權聲明
文|李雪
01
首先,溝通是什麼意思
一些家長抱怨孩子不願意跟自己溝通,沒有機會了解孩子的想法。誠實點吧,你那是想跟孩子溝通嗎?你隻是想說服孩子聽你的,達成你自己的“美好願景”。
溝通,不是話術。不是我運用了××溝通技巧,孩子的情緒就沒有了,孩子就不再哭鬧好好說話了,孩子就不執着非要買那個玩具了,孩子就能自覺寫作業了……
溝通的前提,不是希望對方變成另外一個樣子,隻是願意了解對方的需要,并且誠實地講出自己的需要,看看如何創造性的達成共赢。
沒有孩子不喜歡溝通,他們隻是不喜歡父母的虛僞而已。
02
“你死我活’的‘教育”
人與人的真實需求,可以共存共赢。但小我的自戀,隻能活一個。
比如,媽媽和寶寶都需要足夠的睡眠休息,這個真實的需求是可以共存的。而且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媽媽随順嬰兒,徹底放棄控制孩子的入睡時間,跟着孩子一起呼吸,活在當下,孩子和媽媽自然能協調一緻睡眠規律。同時,家裡人也要全力支援媽媽,幫助媽媽分擔。
但是自戀的小我,把嬰兒不肯入睡視為對自己的攻擊,那麼就需要“睡眠訓練”大法來反擊嬰兒,擊碎嬰兒的自戀,保全父母的自戀。被父母吸掉生命力的孩子,将來極可能靠吸食自己的下一代來填補恐懼的黑洞,算是祖傳的悲傷。
自戀被剝奪的嬰兒,發展出虛假自體,虛假自體就是由自戀幻想組成的。等嬰兒長大成了父母,繼續剝奪孩子的自戀,捍衛自己的自戀。
是以,孩子“不寫作業”“不按時睡覺”“不聽話”,這都不是事情本身,而是父母的自戀存亡戰:孩子不如我所願,父母感覺自己要被逼死了,于是為一點點小事情歇斯底裡逼迫孩子,那麼孩子自然也容易變得歇斯底裡。
一旦孩子變得歇斯底裡,比如打了媽媽,他/她就成了闆上釘釘的錯誤孩子,媽媽就成了那個可憐的、付出一切還要被孩子如此對待的受害者。
然後所有人都有理由跳出來指責這個孩子,因為他/她錯得闆上釘釘啊!他/她居然打自己媽媽!這樣的孩子,必須揍一頓讓他明白打人是錯的!
品品這邏輯:用打孩子一頓,讓孩子明白不可以打人。
這就是中國家庭永恒上演的戲碼,包括育兒專家也一樣參與其中,隻不過育兒專家比普通人厲害的是,普通人就是揍一頓,育兒專家可以“正确地打孩子”,打完還能讓孩子感恩自己的良苦用心……簡稱心靈PUA術。
用打孩子,教育孩子不應該打人;用訓斥孩子,教育孩子應該禮貌言行;用逼着孩子上進,教育孩子人都應該自己努力向上……這些荒誕至極的“教育”,最受主流歡迎。
03
誠實,不會造成創傷
家長無需完美,誠實即可。誠實的家長不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我自戀暴怒打罵了孩子,沒問題,除非證悟了,否則沒有人能保證一輩子不失控。
問題僅僅出在,打罵孩子之後,我是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暴力行為,還是去心靈PUA,讓孩子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嘴饞,想偷鄰居家的雞,這是道德不佳。偷完還要發表一通打倒地主的言論讓鄰居感謝我,這是人性之惡。
孩子不會因為父母不完美而受傷,孩子會看見:這就是真實的人,都是不完美的,真誠的人之間,關系是牢固的。
如果去PUA孩子,孩子的内在就被扭曲了,無法區分愛與非愛,會把别人侵犯自己邊界,操控自己,當作是對自己的重視和愛。
誠實,首先是對自己的誠實,是成年人的自我負責,下面舉幾個例子。
-
孩子跟你說:老師說,爸爸媽媽養育我很辛苦!
可以回孩子:爸媽選擇生下你,養育你既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愛的事情,投入其中,是幸福的感覺呀。
-
孩子對你說:你是不是不開心了?
可以回孩子:我因為自己的事情有情緒,會自己處理好。
-
孩子對你說:爸爸媽媽你們是不是吵架了?
可以回孩子:爸媽有沖突,我們會自己處理好,對你的感情不會變。
-
孩子對你說:媽媽我要努力将來讓你過上幸福日子。
可以回孩子:大人的幸福是大人的事情,我們會自己負責,不是你的責任。
-
孩子對你說:老師說男子漢要保護女性,媽媽我保護你。
可以回孩子:男人、女人都一樣,都可以自我保護,同時尊重别人的邊界,不去侵犯别人。人和人之間互相幫助,但女性不是弱者,不需要男性的特别保護。何況媽媽是成年人,你是孩子,是媽媽有責任保護你呀。
04
父母宣言
承認真相,看清界限,就是對孩子的愛與保護。
父母可以是孩子遭遇挫折時的“減震器”。當孩子遭遇意外,比如受到老師虐待、家裡發生重大變故比如破産等,父母如何做能夠不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孩子對一個事情嚴重程度的判斷,很大取決于父母的态度。我們都會觀察到,遇到危險,孩子第一時間去看父母的臉。如果父母鎮定,孩子會覺得,這個事情會被解決,會過去的。
發生了重大意外,父母盡量讓生活節奏保持穩定,比如孩子有兄弟姐妹的話,依然讓他們正常上學,父母盡量不要因為處理危機而完全放棄事業,那樣的話,孩子會産生整個生活都因為這個危機而崩塌了,充滿恐懼感和罪疚感。
父母保持敞開的态度願意傾聽孩子的感受,跟孩子探讨危機事件,了解孩子的擔憂。父母給孩子感覺是:無論怎樣,父母不會被吓到,不會是以崩潰,那麼孩子也就有力量從創傷中愈合。
父母可以做生活壓力的過濾器,而不是把壓力傳遞給孩子。
正常的家庭:父母是孩子的避風港,父母的生存壓力、家族成員之間的沖突、教育體制對孩子的壓迫等等,這些焦慮壓力,經由父母的過濾盡量不傳遞給孩子,這樣孩子能夠生長出穩定而強韌的人格,内在真實有力。
倒置的家庭:父母無休止的把壓力傾訴給孩子,并且要求孩子聽話、要求孩子完成自己的理想,來安撫父母。這樣的孩子看上去早熟、懂事兒。但是人格基礎非常脆弱,經常在全能自戀的躁狂狀态中想象自己很強有力,可以拯救父母,遇到挫折後又陷入自我攻擊,感到抑郁無助和恐懼,心靈在這樣的兩極中不斷被撕扯折磨。
對于小時候需要安撫父母的孩子,父母作為保護孩子的力量是缺位的。這帶來一個非常可怕的結果:孩子内心缺乏邊界感。
他們容易對人和事兒産生無邊無際的控制欲和責任感。一點失控都會沖擊自我,他們想象自己應該是全知全能把握一切。
他們活得非常累,總是處在無意識的緊張中,手頭必須在忙着解決個問題才行。不敢讓自己放松一會,不敢相信歲月能夠靜好無事,總覺得一時輕松的背後有災難在等着自己,是以不能停下來,必須一直焦慮着記挂着某些事情才可以。
- 父 母 宣 言 -
無論生活多麼艱難,我知道,這是大人的事兒,我不會向孩子傾訴苦難,這樣孩子将來能夠自己創造豐盛。
無論夫妻感情多麼惡劣,我知道,這不是孩子的錯。我支援孩子既愛他的父親也愛他的母親,我不會向孩子說配偶的壞話。
無論養育孩子給我造成多少負擔和壓力,我知道,生養孩子是我自己的選擇,我不會要求孩子來感恩我、安撫我、彌補我。這樣孩子知道愛不是債,他能夠沒有愧疚感的享受自己的生命。
無論我處在多大的情緒痛苦中,我知道,這不是孩子應該承擔的。我可以向同輩人和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并且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很關心和想要幫助媽媽、爸爸。但我的痛苦是我們大人的事兒,我們大人會自己學習處理,不斷成長。而你,隻需要做你自己就好。
人類受苦都來源于沒有現實邊界的劇情幻想。而父母宣言,是停止給孩子制造幻想的宣言,孩子可以穩穩的活在現實邊界中,創造自己的無限可能。
作者 |李雪
心理學學者,新浪微網誌@李雪愛與自由。著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當當、京東、淘寶、亞馬遜全平台在售。
編輯 | 林詩野
插圖 |電影《地球一夜》截圖
END
∞文章來源:李雪愛與自由∞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立删∞
∞執行主編:張勃勃 出品:冬日陽光∞
版權聲明
本刊号系公益傳播中華文化平台,部分文章及圖檔,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作者,或無法聯系上作者;或您申請了原創,或您擁有圖/文網際網路傳播權,但我們推送過程中并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背景聯系我們删除。同時,希望作者聯系我們以便支付稿酬,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