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做人,難事看擔當;逆境看胸襟;得失看心态;能屈能伸大丈夫。
這個世道,總是“有能者上,無能者下”。可以投機取巧謀高位,但不會長久。
旗鼓相當的人,有大格局者,能力發揮到了極緻,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戰國初期魏國名将龐涓,和孫膑同時拜于鬼谷子門下,兩個人是同學關系。後來,龐涓嫉妒孫膑的才能,想方設法陷害孫膑,還割掉了他的膝蓋骨。
孫膑裝瘋賣傻,得以逃脫,并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戰敗龐涓,并留下《孫膑兵法》,被後人稱贊。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和周瑜,都是能人,但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把他氣死了。周瑜歎:“既生瑜,何生亮。”
沒有大的格局,即便能力超群,也不會走得很遠,終将一敗塗地。
什麼格局,什麼命:想要成為人上人,除了能力之外,還需要以下兩種格局。

02
高瞻遠矚:凡事從大處着眼。
曾國藩說:“謀大事者,首重格局。”
做事之前,先要謀局,不能随随便便就開始。降低姿态,然後高瞻遠矚,最終能夠甯靜緻遠,成為人上人。
在清朝的官場上, 八人擡的轎子是官位很高的展現。
曾國藩帶領湘軍,剿滅太平軍,立下了功勞,升為了二品官員。身邊的人都建議他,換一換轎子,并且推薦了轎夫。曾國藩都拒絕了,仍舊坐着四人轎子,前後也沒有引路官。當時,四人轎子是四品官員以下就可以坐的轎子,顔色為藍色。
有一次,曾國藩坐着藍色轎子,在巷子裡遇到了另一頂藍色轎子,大家互不相讓。對方蠻橫無理,沖上前來,想把曾國藩拖出來。
掀開簾子,對方吓得趕緊下跪。
當然,這件事,曾國藩并不計較。
京城的大官,出行的時候,都交代引路官:“看着點,曾大人的轎子,是藍色的。”
曾國藩能夠飛黃騰達,和當時的形勢分不開——時勢造英雄。
他本是一個文人,卻憑借智慧,打造了湘軍,剿滅了太平軍。
軍隊管理,思想紀律先行;建軍标準:“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死力以相救”。一系列的規劃,讓湘軍迅速崛起。
剿滅太平軍之後,曾國藩解散了湘軍。
官場幾十年,曾國藩能夠混得如魚得水;在家庭發展方面,能夠代代有能人出現,一系列的發展,都展現了“格局”。
從曾國藩身上,可以看到格局的兩個方面:謙卑做人,高瞻遠矚。
把身體壓得低低的,才能擡頭做人;把目光緊鎖遠方,才能超越别人,戰勝别人。
但凡兩軍對壘,誰能赢,一開始就決定好了。
實力、戰略、智慧等方面,對比一下,就能分出勝負了。所謂“得天意者,得天下”,其實天意就是民意,就是實力。
古今往來,諸葛亮,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劉伯溫,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曾國藩一生奉行為政以耐煩為第一要義,主張勤儉廉勞、為官謙卑。這就是高瞻遠矚的大格局。
如果你想成為人上人,你就得有比别人更高的眼界,更寬的胸懷,更大的氣場。
鼠目寸光的人,就像老鼠一樣,雖然會挖地,但也僅僅是過街老鼠的下場,其格局和命運,隻見一斑。
03
事無巨細:凡事從小處着手。
馬雲曾經說:“小企業要有大的胸懷,大企業要講細節的東西。”
任何一件事,如果粗枝大葉地去做,是不會成功的。千裡之堤,可以毀于蝼蟻,這也是“格局”。
很多人認為,有了遠大的理想,有了很高的位置,就能夠做大事了。如果眼界很高,但是目中無人,也不注重細節,也将失敗。
春秋後期,宋國将軍華元,在犒勞士兵的時候,沒給車夫羊斟分羊肉湯。在兩軍對壘的時候,車夫一怒之下,把馬車趕到了對面的軍隊中,将軍成為了俘虜。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大老闆,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就是看到一個門衛,也會微笑,并且上前握手。這樣的老闆,才能得人心。
一個櫃子,需要木闆,也需要精雕細琢,才能成型。如果櫃子粗制濫造,那麼就不精美了,并且賣不到好價錢。
“慢工出細活”,有了遠大的理想,加上腳踏實地的作風,理想才能實作。
你曾經繞過的路,終究要重新走一遍。
04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格局再大,做事再認真,如果不願意吃苦,也注定一事無成。
我認識一位老作家,他出版了很多本書,還發表了上千篇文章。談起寫書的事情,老作家拿出一堆草稿:“看看,我沒有出版的書,比出版的更多。”
寶劍鋒從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願意受苦的人,就像一把生鏽的寶劍,雖然材質很好,但不會寒光閃閃;一朵梅花,如果不經曆寒冷的雪,就不會香氣迷人。
水上的舵手,能夠掌握輪船的方向,靠的是智慧,靠的是手上的老繭;命運的舵手,能夠滿載而歸,靠的是格局,靠的是人生的傷疤。
人生如棋局局新。
你不謀局,就不能做到勝券在握;你不注重細節,就可能“一步錯,步步皆錯”;你不願意輸幾次,你就永遠不會赢。
作者:布衣粗食。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