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被《三國演義》黑得太慘,退周瑜、拒關羽,卻被寫成蠢人

說到曹操手下的名将,大多數人會想到典韋、許褚、張遼等,殊不知曹操手下有一名猛将,他大破袁術、讨戰群雄、從平河北,一生戰功顯赫,被曹操封為大将軍、大司馬。但他由于在《三國演義》中的描寫不多且常以戰敗形象出場,是以被世人嚴重低估和忽視,而他在曆史上的形象究竟如何呢?

1、年少有為

曹仁生于168年,是曹操的從弟,但他比曹操小了13歲,《三國演義》中将曹仁和曹操都描繪成一個中年形象,以及說他們是兒時的玩伴都是錯誤的說法。

曹仁出生武将世家,在他7歲時,便能夠騎馬射箭,他性格直爽,為人磊落,在他成年後,便奉命領兵,鎮守一方。

在當時,天下已顯現出大亂的迹象,他便暗自集結了許多青年壯士,為自己日後做打算。

他被《三國演義》黑得太慘,退周瑜、拒關羽,卻被寫成蠢人

在他22歲時,恰逢曹操起兵,曹仁便帶着兵投奔了曹操,而曹操十分高興自己的堂弟前來投奔自己,便讓他做了自己的别部司馬,相當于現在的秘書。

公元193年,年僅25歲的曹仁便跟随曹操率兵大敗了袁術,還領兵戰勝了名将陶謙,占領了徐州。

公元195年,曹操征戰呂布,曹仁生擒呂布大将劉何。次年,被封為廣陽太守,但曹仁生性好戰,不甘心安守一方,便請示曹操,曹操便讓他做了督軍。

曹仁自從跟随了曹操,軍中便士氣大振,而他也奉法守令,嚴整軍紀,這使得曹操擁有了一支訓練有素,軍紀嚴明的軍隊。

2、對戰群雄

公元200年,劉備占據了徐州,背叛曹操,而曹操和袁紹相持于官渡,曹操腹背受敵,曹仁正确分析了敵我的形勢,掌握了戰局的走勢,當即轉身大敗了劉備,奪回了徐州,又截下袁紹的糧草,為官渡之戰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曹操一統北方打下了基礎。

公元205年,曹軍在壺關與敵軍相持,曹仁勸止了曹操想要坑滅敵軍的想法,曹仁的仁慈換來了戰争的盡早結束,不久,敵軍就投了降,河北平定。曹仁也因平定河北有功,被封為都亭侯。

他被《三國演義》黑得太慘,退周瑜、拒關羽,卻被寫成蠢人

赤壁之敗後,曹操損兵折将,元氣大傷,便讓曹仁留守南郡。公元208年,周瑜率兵攻打夷陵,而曹仁的軍隊多分散于南郡,夷陵守軍很少,便隻能撤退,逮到曹仁軍隊到時,周瑜的援兵也趕到了,曹仁的數千兵甲與周瑜的幾萬大軍相持了整整一年,終于還是不敵,被迫退回南郡。

公元209年,曹仁見周瑜的軍隊壓境,内心沒有絲毫畏懼,甚至單槍匹馬沖入敵圍,救下部下。但最終因為敵衆我寡,曹仁不得不棄城而走。但曹仁以幾千精兵守住南郡一年多,也足以讓人驚歎,事後,曹操不僅沒有追其責,反而更器重他,轉封他為安平亭侯。

後來,曹仁依舊為曹操戎馬四方,大敗馬超,破蘇伯,死守樊城。戰功顯赫。

3、濡須之敗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曹丕建魏稱帝,曹丕素來敬仰曹仁,便封曹仁為車騎将軍,還晉封了陳候,鎮守襄陽。

他被《三國演義》黑得太慘,退周瑜、拒關羽,卻被寫成蠢人

次年,孫權派陳邵攻占襄陽,曹仁與徐晃守城,不日便逼退了陳邵。是以,曹丕拜曹仁為大将軍,大司馬,督軍烏江,駐軍合肥。

至此,已經54歲的曹仁一生也鮮有敗績,而他一生的滑鐵盧便是他在濡須的戰敗。

公元222年,孫權叛魏稱帝,第二年,曹仁領命率數萬精兵與敵在濡須口作戰。當時敵方主帥朱恒僅五千兵馬,濡須口地形複雜,易守難攻,背後的濡須城的補給充足。而魏軍又長途跋涉,人困馬乏。朱恒便主張以逸待勞,死守不出,而曹仁幾次攻城都不成,便派兒子曹泰坐船偷襲濡須城,但被朱恒識破,曹泰狼狽而逃,而朱恒也借勢反撲,大破曹仁,連大将常雕,副将諸葛虔也被俘。這次戰敗,讓魏國短時間内失去了對抗東吳的實力,也促使三國相持的局面的穩定化。

曹仁戰敗後,失去了在魏國朝廷的支援,不再領兵,最後郁郁而終,時年56歲。

曹仁為魏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後世往往因為其“丢失南郡”和''濡須之敗'',為他扣上了弱将的帽子,連《三國演義》對他的描寫都抱有歧義,讓他蒙受毋須有的罪責,這是對曹仁大将軍錯誤的評價,是對曆史的不負責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