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對于大明王朝來說,明崇祯二年(1629)是個不祥的年份。在短短的一年時間裡,由于官僚内部的不和諧,内耗加重,造成了二名重要将領的自相殘殺,加速了明朝帝國的衰亡速度。這二人就是當時名震朝野的毛文龍,和袁崇煥。對于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成了其身上的争議焦點;對于崇祯殺袁崇煥,也激起了曆史的滔天巨浪。

(一)、袁崇煥為什麼非要殺毛文龍?二人到底結下什麼冤仇?其實隻是一山不容二虎。

崇祯二年的六月,剛剛被崇祯任命的督師袁崇煥以閱兵為名,乘船來到毛文龍所轄區域,邀請毛文龍觀看操練。在見到毛文龍後,袁崇煥以突然襲擊方式逮捕了毛文龍,并曆數毛文龍所謂“十二大”罪狀。什麼“夜郎自居,專制一方”、“冒功欺君,無汗馬之勞。”等等,于是在未向朝廷彙報情況下,袁崇煥就将毛文龍擅自斬殺。毛文龍早年家貧,為人志氣宏遠,30歲之前他還是個沒有工作的閑散人員,那年聽說關防緊急他就“密走關甯,查山川形勢,打算尋找機會,然無卒如何。”《袁崇煥資料集錄》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毛文龍

他的舅舅看到外甥如此抱負,于是向遼東巡撫王化貞推薦,稱贊他“奇才也,慷慨多大略,且究心時事久矣,試與之一旅,必能為國效力,成功名。”《明末紀事本末》于是王化貞看在老朋友面子上,特授予毛文龍都司職位,“臨出鼓吹,簪以花,親易其所衣拱揖上嗎。”毛文龍激動地哭着磕頭,以至折斷了身上的革帶,發誓說:“所不矢死以報國者,有如此帶。”《明史稿》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此後的毛文龍果然不負衆望,明熹宗天啟元年的五月,毛文龍率領197人渡海三千裡,擒拿叛将,一舉收複遼東半島數百裡,舉朝轟動。當時就有人評價說:“清軍強盛,所向無敵。明無一勝,大清無一負,獨将軍受事後,稱稍稍敢仰視。”《東江疏揭報節抄》。此後随着戰功積累,“數年間,屠殺萬餘奴,獻俘數十次。”明朝高層對其表現十分滿意,說他“渾身是膽,滿腹皆兵。”、“好大将才也”《東江疏揭報節抄》

此後他升為練兵遊擊、總兵官,平遼将軍,左都督并賜尚方寶劍。毛文龍個性鮮明,軍紀十分嚴明,在軍中不貪不占,也不對明朝任何官員俯首勾連“于權要決不可饋遺,或送白銀千兩,須人參八百斤,公但如其銀價報之,故怒之者多,亦以此緻禍焉。”《明末紀事本末》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那麼袁崇煥為何被授予重權後就擅自誅殺毛文龍?據後世學者分析,毛文龍在清軍内部打進了許多間諜,打聽到和洩露出袁崇煥與清軍秘密談判的消息,殺毛文龍意在滅口。第二毛文龍性格倔強,個性鮮明,在聽從袁崇煥排程時,是否存在居功自傲?當初袁崇煥離京赴任時,閣臣錢龍錫擔心毛文龍“未必可能力”,袁崇煥随即就說:“可用則用之,不可用則殺之。”《明實錄》湊巧,在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加快了袁崇煥的行動。史載:崇祯繼位後,“文龍亦忌憚帝英明,思有以自立。乃通于清,願捐金二百萬,易金、複二衛地,奏恢複功,邀上賞,已成約矣。”《東江疏揭報節抄》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袁崇煥得知後怕毛文龍搶了首功,于是出更高的價錢,但清軍非常注重盟誓,堅持不可,強之再四,依舊沒有進展,袁崇煥身邊人獻策說:“今唯有斬毛文龍耳,在清不為負約,在我可以收功。”于是袁崇煥急不可待地斬殺了毛文龍。《明實錄崇祯實錄》袁崇煥斥責毛文龍時頗能看出急于處死他以奪走軍權的迫切的心情:“你道本部院是個書生,本部院是一個首将!”并信誓旦旦地說:“今日殺毛文龍,本部院若不能恢複全遼以還朝廷,願試尚方劍以償爾命!”說罷将毛文龍斬殺。袁崇煥殺了毛文龍,為後金軍隊大舉南下解除了後顧之憂,終于導緻此後兵臨京都的“已巳之變。”抛卻具體原因,根本上來講,袁崇煥就是要集中一切權力,古老的“一山不容二虎”定律對此非常恰切。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二)袁崇煥的“五年平遼東”許諾,竟然是說着玩,當後金兵打進來,崇祯徹底急眼。

崇祯繼位後,強烈希望立即扭轉遼東戰局,火速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右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遼東事務全權交給他,并在七月專門見袁崇煥詳細論遼東整體戰略。

崇祯問袁崇煥說:“女真跳梁,已有十年,封疆淪陷,遼民塗炭。卿萬裡赴召,忠勇可嘉,所有平遼方略,可具實奏來!”袁崇煥對答說:“臣受皇上知遇之恩,召臣于萬裡之外,倘皇上能給臣便宜行事之權,五年而遼東外患可平,整個遼東可收複。”彼時袁崇煥說如此重大事情想都不想随口就說,這實在是對崇祯和自己不負責任的言論。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崇祯

崇祯聽完興奮地說:“五年收複整個遼東,朕不會吝啬一個封侯之賞,望卿努力。”内閣輔臣們聽了“五年全遼可複”後無不對袁崇煥交口稱贊說:崇煥肝膽識力實在不凡,真是一位奇男子!《明史紀事本末》獨獨兵科給事許譽卿并不相信,特意詢問袁崇煥,袁崇煥竟然以“聊慰上意”作為回應,我沒事就是逗皇上開心而已。

如此重大事情,被袁崇煥如此調侃,讓許譽卿腦袋“嗡”一下,問他說:“到時如果按期責功,怎麼辦?”,袁崇煥才意識到“玩笑開的有點大”于是不斷向崇祯提出各種要求,但崇祯對他的話深信不疑,需要什麼給什麼,隻要五年平定遼東就行。

深知袁崇煥在崇祯面前的“浪對”的兵科給事中許譽卿,對崇祯上疏暗示說:“近來用人過濫,封疆大臣已不知法律,請皇上重申法律,明示邊臣,今後如敵軍入境不能截堵,攻城不能入保,應按律逮捕。”崇祯帝看後表示同意這種限制大臣的嚴肅性,後期袁崇煥的作為驚人地如同許譽卿的預料那樣發展,但崇祯此時并沒能知道“袁崇煥逗着玩”的言論。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此後的“乙巳之變”後,袁崇煥趕到河西務,與手下商量前往北京進行彈壓。副總兵周文郁反對說:“大兵宜迎擊敵軍,不宜入都。”接着說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理由,由于布置失措,結果本來應該擋住後金人馬于蕲州到通州一線,展開決戰,卻最終弄成了“縱敵深入”,把戰火引導了北京城下,急着帶着喇嘛朝着要進城躲避。當時還有民謠諷刺說“投了袁崇煥,東人跑一半”《國榷》。

面對局勢越來越不利,袁崇煥開始對曾經“嬉皮笑臉鬧着玩的言論”的“五年複遼”許諾感到害怕。不僅沒平掉遼東,相反讓皇太極的部隊追到京城。在接到崇祯召見的指令後,袁崇煥穿着青衣戴着小帽進宮。見到朝臣,他極力形容敵軍勢不可擋,希望由朝臣提出城下之盟,促使後金撤退。甚至說:“東人此來要做皇帝,已蔔某日登極矣!”吓得戶部尚書舌頭伸出久久不能縮回《烈皇小識》。

崇祯深信其已投靠皇太極,故意做出慰勞樣子,還将自己的貂裘大衣脫下來給袁崇煥披上,并簡單寒暄幾句,當袁崇煥提出将部隊引進德勝門休整時,崇祯迅速予以明确拒絕《國榷》。随即崇祯對京城進行布放,防止意外發生,在全部做好準備後,再次宣召袁崇煥。見到袁崇煥,崇祯突然變臉:“着錦衣拿擲殿下!”錦衣衛蜂擁而上,将袁崇煥朝服脫去,押解到西長安門外的錦衣衛大堂,着手進行審訊《明季北略》。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明清軍隊交戰

袁崇煥的心腹愛将祖大壽目睹督帥被抓,大為驚愕,吓得渾身發抖《明史》。一旁的大學士成基命看到祖大壽的狀況,立即磕頭請崇祯慎重,并說:“敵在城下,非他時可比,帝不聽”。有的輔臣勸谏,對崇祯曉之以理:“臨敵換将,兵家所忌”,崇祯已經被氣得崩潰,下了狠心說“勢已至此,不得不然”《烈皇小識》。

崇祯的眼裡,自己寄予厚望的袁崇煥一直在忽悠自己,在袁崇煥處死毛文龍時曾發誓說:“我若不能恢複遼東,願齒尚方(劍)以謝爾。”并給崇祯的奏疏中信誓旦旦地說:“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誅文龍者誅臣。”《烈皇小史》孰料五年非但未能打退後金兵,竟被打入城下。多年後,學者張岱對袁崇煥所作所為提出了強烈批評:“袁崇煥短小精悍,形如小猱,而性格暴躁,攘臂談天下事,多大言不慚,而終日夢夢,堕幕士雲霧中。五年滅寇,寇不能滅,而自滅矣。”

(三)、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誤殺袁崇煥,大明的城牆徹底傾塌。

1630年的三月十六日的下午,崇祯在乾清宮暖閣召見内閣輔臣等大臣,商議處理袁崇煥問題,然後持續在平台召見内閣、五府六部以及大明的所有調查機構,涉及部門之多,為處死遼東總督袁崇煥全面做出準備。崇祯對衆多臣下說:“袁崇煥托付不效,專恃欺隐,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率,縱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等兵臨城下時,又偷偷帶着喇嘛堅請入城,種種罪惡。”《明史崇祯實錄》他氣勢洶洶曆數袁崇煥幾大罪狀後,問群臣說:“卿等已知之,今法司罪案雲何?”幾百名大臣都低頭不語後,崇祯正式宣布對袁崇煥的處理決定:“依律磔之!”

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崇祯對此忍氣吞聲,對崇祯的許諾竟然是逗着玩

袁崇煥

就是最酷的剮刑,将身上的肉一片片割下來,最終受刑者在極大痛苦下漸漸死去。“割肉一塊,京師百姓從儈子手争取生啖之,儈子亂撲,百姓以錢買其肉,頃刻立盡。開膛出其腸胃百姓群起搶之,得其一節者,和燒酒生齧,血流頰間,猶唾罵不已。”《石匱書後集》還有的人拿起袁崇煥的骨頭,用斧子剁碎,最後骨肉全無,剩下一個人頭,傳給各地方守衛。

至于袁崇煥家人,崇祯說:“依律,家屬十六歲以上處斬,十五歲以下給功臣家為奴。”末了,崇祯又問問:“諸臣有沒有想說話的?”内閣輔臣趕忙說“其罪不宥”,于是崇祯下發刑部侍郎前往監刑的旨意後警告群臣說:“諸臣欺罔蒙蔽,從沒收到你們任何舉報,從今後要洗心滌慮,從君國起見”,大小臣下連忙扣頭引罪《崇祯長編》。

袁崇煥死後,他的兄弟妻妾被流放到福建,家财沒收,“崇煥無子,家亦無餘資,天下冤之。”最終在明代曆史上留下了深沉的感歎:“當初,袁崇煥妄殺毛文龍,最後崇祯又誤殺袁崇煥,自此邊事更無人可用,明亡的征兆已經決定下來”《明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