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原創|閑話冬至

原創|閑話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

在古代,冬至可是個熱鬧的節日,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三千年。

冬至在周代是新年元旦,而清宮中最重要的三個節日,分别是冬至、春節、萬壽節。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很有哲學思考,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這一天,在九州大地,白晝最短,黑夜最長,一些地方的人們還有“守夜”的傳統,要比平時睡覺遲些,聽着窗外北風呼嘯,一家人圍爐夜話,其樂融融。

因為,從冬至起,就開始數九寒天,隻待過了小寒、大寒兩個節氣,二十四節氣就畫上了圓滿的句号。

我國古代對冬至這個節氣是十分重視的,不僅被當作一個較大的節日對待,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周禮》記載:“以冬日至,緻天神人鬼。”祭祀祈福,其目的是祈求消除瘟疫,減少荒年饑餓。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乃陰陽二氣自然轉化的關鍵節點,當鼓瑟吹笙,以示慶賀。

唐宋時期,冬至與歲首并重,《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官府放假,祭天祀祖,親朋以美食相贈,互相拜訪,好像今天的春節一般。

說起我國傳統節日,總有美食相伴,冬至也不例外。

北方有吃餃子、馄饨的風俗,南方則有吃米團、長線面的習慣,從全國範圍來看,餃子是冬至餐桌的“頭号主角”。

常聽老人們講:“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關于餃子,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話說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從長沙返還南陽途中,正趕上寒風刺骨的冬天,他看到很多無家可歸的人,面黃肌瘦,衣不遮體,耳朵都凍爛了,心中十分難受。張仲景經過反複琢磨,終于研制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起名為“祛寒嬌耳湯”。

他将大鍋支起,将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用面皮包成耳朵模樣,大火沸水煮熟,為窮人開始舍藥治病,人們吃了“嬌耳”,感到渾身發暖,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就這樣,“嬌耳”慢慢流傳開來,演變成了廣受中國人民喜愛的食物——餃子。

據傳,張仲景是冬至那天去世的,是以,每到冬至,家家戶戶都會包餃子,從文化内涵上看,原來是不忘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是一年當中很寒冷的時節,但若去品讀古人關于冬至的詩詞,卻發現一種不約而同的溫暖。

詩聖杜甫漂泊在夔州時,閑來無事,喚兒飲酒,寫下“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的句子,雖然此時還冷風刺骨,但凍不翻詩人飛出的想象,“岸容待臘将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随着天氣的好轉,希望家與國都能有新的氣象。

某一年冬至夜裡,同樣在異鄉的白居易抱膝燈前,惟有孤影伴身,他很是想家,但他偏不說,隻是淡淡一句,“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着遠行人。”這樣翻出一層,更顯深沉感人。

王安石寫冬至,不改政治家本色,“都城開博路,佳節一陽生。喜見兒童色,歡傳市井聲。”看到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真正的良辰美景。

詩人筆端的冬至,每一個字都在呼吸新鮮空氣,是細膩又敏感的。

晚唐詩人韓偓詩中有這樣四句,“四野便應枯草綠,九重先覺凍雲開。陰冰莫向河源塞,陽氣今從地底回。”一個“綠”字,一個“開”字,仿佛替天地舒展了眉眼,陽氣潛萌,一切都在為萬物複蘇做着鋪墊。

明代詩人張炜心中的冬至,更顯玄思,“陰逢剝處自陽複,否到極時須泰來。霜剪草茸寒欲斷,日烘梅粉暖全開。”一個“剪”字,一個“烘”字,讓人覺得晴光普照,花色分明,美好的日子值得期待。

是啊,冬至來了,春天還會遠嗎?(蔡相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