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崇祯是一位非常勤勞的皇帝,一位非常善良的皇帝,也是一位非常有責任心的皇帝。但同時他也是一位極不成熟的皇帝。
相對而言,崇祯更像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但是這朵蓮花放在皇帝的位子上,屁事不頂。
也正因如此,明朝有了崇祯是兩方面的悲劇,一方面是崇祯皇帝自己的悲劇,而另一方面也是整個大明朝的悲劇。
自始至終無論是内憂外患,還是天災人禍,還是北方的野蠻人入侵也好,各方面因素都不足以摧毀明帝國,有很多可以挽救天下的舉措和措施。

但很不幸的是崇祯皇帝全都被一一規避出去了。
按理來說,這樣的一個皇帝必然不是好的皇帝,但事實證明,崇祯好像又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壞,在崇祯皇帝臨死之前,心中所挂念的仍然是大明的天下,大明的子民。
在崇祯皇帝面對無法挽救的悲劇時,沒有像其他的皇帝一樣心甘情願去當階下囚,而是以自殺的方式來結束了餘生。
是以對于崇祯皇帝,隻能說我尊重他,但是他不是一個好皇帝,為什麼呢?
理由有如下幾個:
第1點:崇祯皇帝實在是太猶豫了
在明朝末期的時候,崇祯皇帝的面前有兩條路可以走,這兩條路無論走哪一條都可以走出一條康莊大道來。
但是崇祯皇帝走出了花樣,他想兩條路一塊走,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也正因為崇祯皇帝的來回猶豫,最終導緻了無法挽回的結局。
大家都知道,在崇祯當皇帝的時候,整個國家面臨的沖突其實有兩個,第1個沖突是外部的沖突,第2個沖突是内部的沖突。
當時的大明朝你說它沒有氣數了,那純粹是胡說八道,無論解決掉哪一個沖突,大明朝都能夠繼續堅持下去,至于能走多久,一切就隻能憑天意了。
而當時因為明朝末年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導緻國内有很多老百姓吃不起飯。同時國家又要進行一系列的行軍作戰,要想行軍作戰就必須得有錢,這些錢從哪裡來呢?
就隻能繼續去找老百姓要,于是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鬧罷工。
我們沒有錢了,再找我們要,我們就開始反了。于是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放下自己手中的農作物的工具,轉而拿起了各種各樣的鐵器,開始對大明帝國的軍隊痛下殺手。
這一部分人,我們可以統稱為流民。
與此同時,大明朝的北邊也有各種各樣的敵人,其中這一部分敵人我們可以直接用滿清來替代,反正早晚滿清他們都會成為清朝,再給他們起什麼名字也無關緊要了。
北方的敵人要和明朝打,南方的敵人也要和明朝打,明朝就夾在這中間兩面受氣。
而這個時候的崇祯皇帝準備議和,和誰議和呢?
是和北方的人。
但是在這個時候,明朝一些臣子迂腐地認為,就算北方的人他們的武器再強大,也不過是野蠻人而已,和野蠻人議和,實在是有傷我大明朝的風範。
除此之外,各種各樣的言論層出不窮,一些人認為如果要是和北方議和的話,那麼就意味着明朝徹底失去了骨氣,會成為第2個南宋。
事實上還不如成為第2個南宋呢,因為明朝堅持不了幾年了。
按理來說,像這種事情崇祯皇帝一個人拍闆就行了,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但是崇祯皇帝也害怕,如果和北方議和的話,北方雖然能暫時安撫下去,但是朝中的官員會怎麼看自己?民間的百姓會怎麼看自己?
是以崇祯皇帝暗中指使楊嗣昌在上朝的時候把這個意見說一下。
結果這個時候又遇到了一個人的拒絕——洪承疇。
人家就正兒八經地說了,如果要是投降的話我不同意。
但事實上,作為一個将軍可以明确表達自己的觀點,而最終真正拍闆的隻有崇祯皇帝一個人。
但崇祯皇帝太害怕了,太在乎自己的名聲了,是以同意了這位武将的說法。
自此開始明朝就苦于兩線作戰,每年的軍費開支就達到了2,000萬以上,國家達到了嚴重的經濟赤字。
而對于封建王朝統治時期一旦出現了經濟赤字,那幾乎決定了整個國家無藥可救。
第2點:亂了陣腳
按理來說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行軍作戰的時候,就算是宋朝唐朝到了該打仗的時候也得打起來。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就行。
如果處理不了問題,就懲罰處理問題的那個人就可以了。
崇祯皇帝也是這麼想的,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崇祯皇帝處理了一批處理問題的人。
而且崇祯皇帝處理的這一批人,他們的官銜極大,影響力也極大,直接導緻了崇祯皇帝後期幾乎無人可用。
任何一個人想在崇祯手下幹點事,最先考慮的不是為朝廷效命,而是自己如何能夠活下去。
就比如在崇祯皇帝掌握權力的時候,總督被殺掉的就有7個,巡撫被殺掉的就有11個。
如果不熟悉這一段曆史,或者不熟悉明朝的官階組成的話,強烈建議大家先簡單地了解一下總督究竟是幹什麼的。
别的不多說,任何一個地方的總督,在任何一個朝代裡面想要動他們必須左思右想,盡可能把損失降到最低,同時在第一時間找到替補人員。
隻有如此才有一定機率把總督逮捕入獄,請注意這裡說的是逮捕入獄而不是直接誅殺。
但是崇祯皇帝壓根不這麼想,在崇祯皇帝的心目中,我瞅你越來越可疑了,既然可疑就必須得滅掉。
這其中最為委屈的可能就是袁崇煥,因為崇祯皇帝殺了袁崇煥,就是因為中了後金的反間計。
大家都知道臨戰換将為兵之大忌,按理來說都快到打仗了,國家都到生死存亡的時候了,這個時候你突然和别人來兩下子,一般人誰也頂不住。
但是崇祯皇帝頂住了,準确地說他頂不住也得頂住,這個時候再頂不住那就完犢子了。
是以整個大明朝就陷入了一種極其微妙的狀态,明朝的皇帝特别的着急,大臣也特别着急,明朝皇帝着急的是大明朝會不會垮了,而大臣們着急的是崇祯皇帝會不會把我殺了。
兩邊的人根本就不在同一條線上,指望着這場戰争能夠打赢,真有點癡人說夢了。
第3點:心不狠手不穩
如果崇祯皇帝心狠手辣的話,大明朝也不至于如此。
為什麼我這樣說呢?
是因為在崇祯皇帝執政3~5年之後,明帝國就出現問題了。
這個問題的核心還是沒有錢,說白了,整個明朝中後期的時候,就始終處在一個要錢沒有要人一大堆的尴尬狀态。
而且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可以說是越來越多,這些人還要讓崇祯皇帝來養活。
據不完全統計,在崇祯當皇帝的時候,朱元璋的子孫就已經達到了100萬之多。當然這個資料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對于整個大明朝來說無疑是一個天大的負擔。
士兵在前面行軍作戰,後方壓根就沒有軍饷給這些士兵,士兵們還會為你賣命嗎?
是以在明朝後期的時候,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士兵開始投降開始投奔北方的敵人或者直接和流民走到了一起。
在這種情況下,崇明皇帝意識到,雖然自己沒有錢了,但是這些官員們有錢。于是崇祯皇帝決定向朝廷中的一些官員借錢,這條思路是沒有問題的。
事實上如果當時崇祯皇帝能夠貫徹落實這種思路的話,或許大明朝還有救。
但是沒有想到當崇祯皇帝說完這句話的第2天,滿朝文武的臣子們全都穿着更新檔衣服,跪在朝堂之上,跟崇祯皇帝哭窮,說自己一毛錢也沒有。
不可思議的是,崇祯皇帝竟然真的相信了這些官員,相信了他們一文錢都沒有。
要知道後來崇祯皇帝上吊自殺,敵人闖進北京城的時候,把這些官員一通敲打,最終從裡面賺了數不清的銀子和各種各樣的珍稀古玩。
如果崇祯皇帝當時意識到這一點,直接大門一關,拿不出錢來就别想活着出去,說不定立馬就會有幾千萬兩銀子呈上來。
而這幾千萬兩銀子足以讓大明朝的士兵們吃頓飽飯,打上整整兩年的戰争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這樣下來的話,如果熬過天災再把人禍給撇掉,兩線作戰變成一線作戰,最終徹底擊潰敵人,那大機率應該問題不大。
但崇祯皇帝并沒有這樣做,隻能說大明朝的氣數已盡。
對于崇祯皇帝,我們隻能說他不是一個好人也不是一個壞人。你說他善良吧,的确善良,你說他勤勞吧,也的确勤勞。
但是無論說他什麼,好也好壞也罷,總之他不适合當皇帝。
尤其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不适合當皇帝。
如果是在普通的年代裡面,或許崇祯會是一個了不起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