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家打開孫權“連襟”墓,一個舉動後,痛呼:壞了大事!
1990年8月,京九鐵路修建到了江西吉水段,當時施工隊需要從一個小山包上取土,在爆破時,炸出一座古墓,這就是後來被譽為“江南第一墓”的吉水大墓,有多大呢?占地面積達900平方米。後經專家認定,這是一座三國時期東吳的墓葬,那時的江南,一片荒蠻,什麼人配得上如此宏大的墓葬呢?

在發掘過程中,從現場的情況看,古墓已經被盜數次,考古專家進入墓室後,發現裡面有大量的淤泥。在之後的清理工作中,并未發現墓主的屍骨,也沒有什麼金銀玉器,出土的120多件随葬品,大部分是些銅、鐵、陶、瓷、石質等之類的文物,其中包括一套完整的青瓷茶具,還有用青瓷制作的飯竈、糧倉、廁所等器皿。遺憾的是并沒有發現墓碑、墓志銘之類的東西,從出土的文物專家隻能确定古墓距今1700多年,屬于三國東吳時期,但墓主的具體身份無法确認。
之後考古專家在附近進行了走訪,在縣城東有一個叫譚埠的小村子,據該村的村民介紹,他們村一直有流傳着一種說法,那就是孫權姐夫墓在“三碗齋”。相傳他們村有一個叫譚紹的年輕人,早年中舉,之後做了官,升至騎都尉,還成了皇親國戚,後因宮廷之争,帶家人落魄回到老家定居,去世後就葬在當地,因為墳墓呈一個“品”字,像3碗大齋飯,是以人們稱他的墓葬為“三碗齋”。
正如村民所描述,這座大墓的形狀就是一個“品”字,另外專家在《三國志》中找到了關于譚紹的記載。孫權的第六位夫人潘夫人,生下孫亮後,被立為皇後,不久在孫權的授意下,皇後的姐姐嫁給了譚紹。孫權駕崩後,孫亮即位,譚紹官拜騎都尉,掌握大量兵權。這一切與村民所說幾乎都對上了,也就是說這位墓主是孫權的連襟,但畢竟缺乏實物證據,是以有待于進一步考證。
所有的發掘工作接近尾聲,接下來面臨一個問題,就是京九鐵路需要趕工,這座大墓得拆除。專家經過讨論,一緻決定将古墓向西移動200米,進行完整搬遷,也就是先拆除,再複原。按以往的經驗,搬遷古墓也并不是什麼難事,于是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考古人員對每塊磚的位置都進行了編号,并且準備進行一比一複原。
拆除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直到複原時,專家才發現自己的淺薄與無知。因為原墓葬整個采用的是用磚幹砌壘成的,也就是說每塊磚之間,并沒有使用任何粘接物,完美地利用了實體學的原理,這一點專家也都明了,但是在重建時,專家們做夢都沒想到,無論他們如何嘗試使用幹砌法,都無法無法成功。
無奈之下,隻好使用了傳統水泥完成了古墓的複原工作,這也讓考古專家痛心疾首,簡直是壞了大事,成為考古工作中的一大遺憾,畢竟這種古墓建制極難遇到,還沒來得及研究古人是如何實作的!古人是如何使用幹砌法建造一座如此宏大的墓的?直到今天仍舊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