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用韓信:有眼光,也有手段

大家都知道,劉邦奪取天下後曾經說,自己的成功要歸于張良、蕭何、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是以取天下者也。”說明他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知人之智。

最展現劉邦識人用人魄力的是用韓信。韓信的家鄉淮陰(今屬江蘇淮安),離劉邦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徐州)、項羽的故鄉下相(今屬江蘇宿遷)并不遠。項羽大将龍且瞧不起韓信,因為韓信年輕時膽小怕事,忍受“胯下之辱”。大約這也是韓信在項梁、項羽叔侄手下,一再獻計卻不得重用的原因之一。

劉邦用韓信:有眼光,也有手段

韓信少年時代的平庸,這事情項家軍知道,劉家軍一定也知道。劉邦以漢王之尊,入主漢中,韓信隻身來投,不得重用,可想而知。但是,經過一系列事故,在夏侯嬰、蕭何的力薦下,特别是在蕭何月下追韓信之後,劉邦一改先前的輕視态度,拜韓信為大将,你就不能不佩服劉邦的氣度。

任命年僅28歲的韓信為大将軍,淩駕諸将之上,劉邦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軍中高層。看後來陳平來投之時,劉邦用以監護諸将,周勃等一片反對之聲,不難想象,重用韓信時的阻力,一定更大。事實證明,諸将都能服從韓信,劉邦能把自己的意志貫徹下去,展現了其非凡的上司力。

韓信拜将之後,提出的“漢中對”,分析劉項雙方的戰略态勢,提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政策,劉邦頓感相見恨晚,立即付諸實施,表現出高度的判斷和決斷能力。彭城之敗後,劉邦又采納韓信建議,開辟北方戰場,授以數萬之衆,令其獨當一面。并且故意南下出兵宛、葉,把項羽引向南陽方向,配合韓信在北邊開展的軍事行動。

劉邦用韓信:有眼光,也有手段

如何駕馭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也考驗着劉邦上司智慧。首先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劉邦重用韓信言聽計從(漢中對、北方戰場的開辟等已如前述)。韓信破齊,楚将龍且救齊被殺,項羽感到了危機,派韓信的老鄉武涉去遊說韓信,策反韓信背漢;韓信的門客蒯徹也力勸韓信獨立,形成楚漢之外的第三方勢力。韓信一概加以回絕。他說得很直白:我給你項王幹,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均為帳下低級官吏);言不聽,謀不用,故背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将軍之印,給予我數萬之衆,“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生活上的關照無微不至),言聽計用,我才有今日之成功。我為什麼要背叛呢?“雖死不易!幸為我(韓)信謝項王!”可見,劉邦的信任與恩德感召了韓信。

其次是 “用人要疑,雖疑要用”。劉邦駕馭韓信,并不僅僅停留在恩寵籠絡上,而是有制約措施。韓信的監軍張耳,是劉邦的兒女親家。韓信手下的大将周勃、樊哙等,都是劉邦的鐵杆心腹,韓信的軍隊保持着對于劉邦的忠誠。韓信要想背叛劉邦,也并不那麼容易。

劉邦用韓信:有眼光,也有手段

破齊之後,韓信主動要官,提出擔任“假齊王”。劉邦十分惱怒,因為他正處在與項羽對峙廣武山的艱難時節。張良踩了他一腳,劉邦馬上明白了此時不可輕慢韓信。立即改口說,大丈夫要當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啊?劉邦的機智,成功地化解了内部危機。此後不久,就發生了項羽派武涉前來遊說韓信背漢之事。

固陵之戰前夕,劉邦請韓信、彭越前來圍剿項羽做最後的鬥争。韓、彭不來,因為這一仗之後,劉邦一統江湖,二人的待遇還沒有講清楚。劉邦采納張良的意見,滿足了韓信封楚王、彭越封梁王的要求,并且不計前嫌,把垓下之戰的總指揮權交給了韓信,最終取得了楚漢之争的勝利。

能識人,能用人,能駕馭,在用韓信問題上,劉邦的領袖風範表現得淋漓盡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