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榜是我從大約五六百部影片中選出來的。文無第一,電影誰優誰劣每個人評價不一樣。日本電影沒有官方排行榜,如果想要看專業影評人的意見,《旬報》這樣的媒體除了每年有十佳,也多次評選過各種日本影史佳作排行榜,旬報的那些排行榜,我大半都沒有看過。這個榜單的影片豆瓣評分區間在8.2分—9.3分,imdb評分區間在7.1分—8.8分,應該沒有爛片。寫這篇就是推薦一些喜歡的日本電影,介紹時盡量少劇透。我認為日本始終處于亞洲電影金字塔的塔尖,其後才是印度、中國、南韓、伊朗等各國。

導演: 上田慎一郎 豆瓣評分8.2 imdb評分7.7
在日本影片中,這一部不算拔尖,之是以把這部選進來,因為這是日本影片中少有的能給我帶來驚喜的作品。前面30分鐘一鏡到底,是怪異的莫名其妙的僵屍片,如果可以放松心态接受那30分鐘,後面就能找回很多樂趣。
影片也沒啥深刻意義,就是電影人的自我吐槽和調侃,反映一下對這份職業的執着。但的确玩得開心,開場30分鐘一鏡到底顯示一下功力,中間30分交代來龍去脈,最後30分鐘高潮。很有創意的結構,細想一下,劇本也是非常細膩精緻的,最後30分鐘真的笑翻,而所有伏筆早已一一寫好。
日本行業劇往往能把行業的酸甜苦辣各種味道都拍出來,輕松搞笑之餘不忘把對職業的憤怒和熱愛好好抒發一番,最終總是堅守。
導演: 山崎貴 豆瓣評分8.8 imdb評分7.7
1958年東京塔竣工,2008年晴空塔開建。2013年我在晴空塔上,看見熙熙攘攘流動的人潮中獨有幾位老人一動不動地靜坐着,凝視塔下的東京城。他們就是《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片尾朝着夕陽展望50年後的人啊!回憶起那一刻,不禁淚如雨下。這是歌頌贊美芸芸衆生的電影,到城裡打工的鄉下妹子、開着修車鋪非要叫鈴木汽車公司的小老闆一家,指望開小館子改變生活的酒吧女,落魄作家,被媽媽遺棄的男孩,騎着自行車的孤獨醫生……生活艱辛,但每時每刻都在展現善意和溫情。至少,東京塔在一點一點地建起來;家裡買進了電視機和電冰箱。
三丁目系列有三部曲,續作也保持了首作一貫的風格和高水準,但并不是一次就籌劃拍攝三部曲,且三部曲間隔年限也較長。
導演: 岸善幸
前篇豆瓣評分8.4 imdb評分7.2
後篇豆瓣評分8.6 imdb評分7.1
如果說三丁目系列塑造了一個艱辛但美好溫暖的世界,那《啊,荒野》就是塑造了一個艱辛又痛苦無望的世界,而塑造頹和喪,日本電影人更拿手。這是一部分為前篇、後篇的大制作,總片長304分鐘,在日本電影中罕見。
兩名走投無路的底層小人物,加入一個快要倒閉的拳擊俱樂部,接受一名教練的指導,就是三個人的故事。超長篇幅可以将三人組的個性和家庭悲劇十分細膩精确地描繪出來,沖突沖突張力十足,很有看頭。幾乎所有劇中人物都又悲又頹,但能走上拳台拼搏,即使是因為帶着無窮的恨意,那也是生命的爆發和燃燒。那是喪與燃的混合,是絕望與希望的交織。最後當然是兩位主角在拳台上的對決,也就是影片中時刻提及的人與人的“相連”,兩位主角的最終“相連”以相知、相愛、相搏的方式暢意表達,感人而又痛快。
2017年上映的這部影片将故事發生的時間定為2021年到2022年,真是有點預言的意味。
導演: 蜷川幸雄 豆瓣評分8.7 imdb評分7.2
日本的小孩子都好壓抑,日本的小孩子殺人都好講技術,日本的小孩子殺人自己先錄個口供?日本的小孩子真的很會演戲。
仍是一個壓抑的故事,卻把壓力放在了一名17歲的少年身上。面對家暴母親、已經離異卻仍被母親收容的繼父,他設計了一個自以為天衣無縫的殺人計劃……如果看過此片而無動于衷,那真的可能是太老了。而漫漫人生中能幹出那樣的事,也許也隻有在少年。
孤獨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知音和熱愛;面對母親和妹妹受到的威脅,他有勇氣亮出自己的态度,乃至最終試圖以一己之力終結,并獨自承擔一切;而選擇的方式又不乏青春的單純和稚嫩。
深深的孤獨,這并不是少年人才有的。Pink Floyd太好聽了,但這部電影裡那種環境下,孩子們還是不要多聽。
導演: 中島哲也 豆瓣評分8.7 imdb評分7.8
一群中學生喝着學校裡的牛奶,而班主任冷靜地對他們說:我在牛奶裡下了毒。這樣的開場告白一下子就能抓住觀衆的心。
第一段告白後這個班級還能繼續存在多少讓我有點感覺不可思議,如果按照中國的方式,這個班級不知道折騰成啥狀況,最起碼散了吧?但既然編導們選擇讓這個班級延續,那不妨享受後面一層又一層越來越震撼的故事。
班主任的孩子在泳池溺亡,警方界定為意外,實際上是殺人,殺人者又是小孩子。但這是一群魔鬼啊,要麼就是蠢貨。與前面一部不同,這群孩子内心到底發生了什麼并不是影片的重點,老師的快意複仇才是,看着老師如何以自己的方式徹底擊潰驕傲蠻橫、而實際上無知怯懦的孩子,真的痛快。這是一個很有悲劇意味的故事,但又是一部觀感特别“爽”的影片。
導演: 高畑勳 豆瓣評分8.5 imdb評分7.3
高畑勳是宮崎駿常年的合作者,同為一代動畫大師,共同建立了吉蔔力,但名氣比宮崎駿小,以至于當年盜版片商的宮崎駿作品集中常常混進高畑勳的作品。
《百變狸貓》是很有日本風味的影片,可以說集日本傳說中的狸貓故事和妖怪故事于一身,狸貓善變,而影片中狸貓變化出的是各式各樣的妖怪。故事的主題很符合當代的環保意識:大自然侵蝕了狸貓的生存空間,原本互相作戰的狸貓集團開始團結一緻與人類作戰,他們作戰的武器就是自己善于變化的能力。
狸貓的長相讨喜,這是一部鬧翻天、從頭笑到尾的影片,但笑過之後又會有無盡的感傷。仔細思量,這遠遠超出一個環保故事。說我們就是那一隻隻狸貓也不為過,問題是我們還沒有狸貓那善變的能力,也沒有狸貓敢于作戰的勇氣。
導演:押守井 豆瓣評分9.0 imdb評分8.0
光學迷彩已經實作;虛拟現實作在成了滿大街到處用的詞;人造組織早已廣泛植入人體,完全人工義體看起來似乎也不遙遠;意識植入有難度,突破那一步,那人腦與數字世界乃至整個實體世界的連接配接也就順理成章。在科幻電影中,《攻殼機動隊》是很硬核地展示科技力量的一部。
但終極命題仍是“何以為人”?何以成為生命?數年後到了《黑客帝國》那裡,人已經達到為了讓機器進化而犧牲自己的程度。這不是沒有可能。我有時也會覺得,文明演化到最後也許會脫離肉體。
一部83分鐘緊湊精悍的片子,卻張弛有度,有足夠的空間随着哀婉迷人的歌聲讓鏡頭在街頭巷道中遊走,審視芸芸衆生;讓海中潛水的主角慢慢浮出水面,與倒影中的另一個自己“接觸”。香港或澳門那樣的老城,真是在罪與非罪邊緣遊走的好環境,《銀翼殺人》與此有着一樣的設定,雜亂、幽暗卻有着另類的美感。
導演: 山田洋次 豆瓣評分8.8 imdb評分8.1
有一段時間我以為《黃昏的清兵衛》就是最好的武士片。武士道是日本的精神象征,我對武士道沒好感,覺得那不過是日本封建社會用于維持等級秩序的統治手段。但既然成了“道”,自然有可取之處,對這種精神的了解和表達,就在取舍之間。
幕府末年,武士地位下降,武士道與近代社會的沖突也更加顯現,就在這“黃昏”時刻,清兵衛顯示出了一位武士的堅忍和有情有義。作為武士,武藝高強自然是基本條件,而身懷絕技的清兵衛,并沒有在影片中砍砍殺殺,在大部分時間裡,這位下層武士隻是庸庸碌碌地做好本職工作,完成對領主的義務,更為擔負起對家庭的責任。影片着墨于清兵衛對妻子、母親、女兒,以及青梅竹馬的深情,又有着武士的克制,而在面臨抉擇時,他又顯示出武士的冷靜與從容。
山田洋次的影片引進中國的不少,他是一位擅長描寫日本平民生活的導演,而在一部描寫武士的影片裡講述家長裡短,展示出他對武士道或者日本精神的了解——有着質樸的人情味、更接近現代社會的日本精神。宮澤理惠當年也是很受歡迎的廣告美人,中年開始紮紮實實演出了多部佳作啊。
導演: 成濑巳喜男 豆瓣評分9.1 imdb評分8.2
黑白片登場。從這一部開始的12部裡有6部是黑白片,也許我有點崇古,但時間起到了淘煉的作用,不重要的作品很快會被遺忘,今天的觀衆也更不容易看到。
開局幾秒鐘入戲,幾分鐘把時代與背景交代出來,98分鐘把時代大變局中一家人的感情與利益糾葛講得清清楚楚、幹幹淨淨。一位完美得令人心痛的女性,一位個性鮮明的新時代的男孩,一段可以預見結局但始終擰住觀衆内心的凄美愛情。
寡居的嫂嫂和熱戀嫂嫂的小叔,很容易演變成言情小說的情節,影片的名稱“情迷意亂”也顯示出這樣的傾向。但實際上倆人的感情既炙熱又實在很克制,呈現一種東方式的糾結。尤其是嫂嫂實際上操持着整個家業——一家小雜貨店,這個家業權屬上屬于婆婆,婆婆更希望小兒子繼承這份家業,婆婆還有兩個女兒摻雜着這份家業的歸屬……那更是糾纏不清的東方家庭啊!60年代,家族雜貨店面臨大超市的擠壓,前景悲觀、難以為繼,此時這一對互相愛戀之人所承受的壓力更為巨大,需要做出的選擇也更為艱難。
傑作就應該是這樣子的,線索複雜而又表述清晰,情感濃烈但表達又足夠冷靜。按照一些當代觀衆對此片的評價:都開房了還不“打一炮”?如果打了那一炮,那就真成了言情小說了。
我以為真正的女權主義作品首先要表達出女性社會地位的不平等和由此引發的壓力和痛苦,以及在這種不平等下女性展示出的堅強和勇氣,其次才是個性的張揚和權勢的争奪。
導演:北野武 豆瓣評分8.6 imdb評分7.8
最喜歡的一部北野武導演的影片,講述一名對同僚心懷愧疚的警察,妻子深陷絕症,自己背負高利貸屢屢被催債,走投無路的他,決定搶劫銀行,并陪伴妻子走完最後一段人生。
北野武面癱式的表演實在太适合這個人物了,但他笑起來的那幾段卻很感人。搶銀行那段有趣,甚至有着冷笑話的效果。
而這電影更多呈現着北野武溫情的一面,後半段夫妻之間各種細節甚至有煽情之感。人生悲苦,劇中人莫不如此,卻要讓一個外表堅毅冷漠、内心細膩溫暖之人來承擔并呈現,沒法不落淚啊。北野武的影片不喜唠叨的台詞,有的感情無須多言,美麗的女主角全片中僅有兩句台詞:“謝謝你”“對不起”,卻有幾個人能真正說清楚這兩句話?北野武是呈現暴力的大師,在這部影片中,暴力表達是非常克制的,但需要的時候幹淨利落、毫不廢話,那是他一貫的風格。這位警察不是自私之人,為鼓勵受傷癱瘓的同僚活下去,他送去了畫筆。那些畫作很美,不時穿插在鏡頭中呈現,這是出自于北野武本人之手的作品,能畫出這樣的畫,算是找到解脫之路了嗎?
花火就是焰火,絢爛而美麗,轉瞬即逝,這也是深深根植在日本人心中的一種生命觀。我很贊同這種生命觀,活要活得痛快,莫好死不如賴活,人生即使長壽到百歲,在曆史長河中也是短暫一瞬而已。
導演:今敏 豆瓣評分9.0 imdb評分8.0
思來想去在前10裡選了兩部今敏的作品,實在太喜歡這位導演了,可是很遺憾,他逝世得太早,留下的作品不多。
片長很短,僅80分鐘,故事主幹也挺簡單,偶像三人組人氣不再,不得不解散,核心未麻單飛,繼續演藝生涯,但同樣面臨提升人氣的難題。于是,在參演劇目中加了強暴戲,開始拍攝暴露寫真,話題一開,人氣就來了。這是當代女演員常見的職業發展途徑。
但整個觀影過程緊湊而緊張,80分鐘沒一筆閑筆,步步玄機。影片中的劇中劇是我見過最為精妙的,未麻參演的角色和未麻自身的生活可以無縫轉換與銜接,達成一種鏡像或透視的效果,每一句台詞都餘味十足,很能令人咀嚼。
影片的主題是生存壓力與恐懼,全片并沒有那種一驚一乍擺明了要吓唬人的鏡頭,但總有一雙眼睛緊盯着未麻的那種視角卻能營造出強烈的心理恐懼的效果。這種恐懼在表面上看源于追星的變态粉絲,而實際上來自于全社會四面八方的壓力,乃至未麻自己内心的追求、欲望與仿徨。而由于采用了大量的心理暗示與映射,甚至直到影片結束,你都可以設想出幾種不同的解讀,讓這個故事繼續存于腦海。
說起來主角是個和普通人關系不大的明星,但我卻時刻與主人公感同身受,很能沉浸到那個世界裡。變态粉絲在自己的内心建構了另一個未麻,未麻在參演過程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我看着未麻的故事也能看到另一個自己。
導演:小林正樹
第一、二部(1959年) 豆瓣評分 8.8 imdb評分8.5
第三、四部(1959年) 豆瓣評分 8.7 imdb評分8.5
第五、六部(1961年) 豆瓣評分 9.2 imdb評分8.8
看過的最長的日本電影,三部曲或者六部曲,總片長達到9小時55分鐘。這也是我看過的最好的二戰題材影片。
但這不是一部曆史片,而是一部文人電影,二戰僅作為故事發生的背景。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位堅韌的理想主義者和人道主義者,是以情節也多少有點理想主義。但這部片子紮紮實實道盡了人道主義者在軍國主義社會中的絕望境地,始終在努力,然而始終在說的卻是“無能為力”,被同胞視為異類,也不被中國勞工、蘇聯軍官所認同。
三部曲第一部講述主人公離開本土到滿洲參與礦産企業管理,接收一批軍方轉移來的“中國戰俘”,為讓這批“戰俘”順利參與生産費盡心力,與同僚、與軍方産生強烈的沖突;第二部講述因為管理戰俘“失職”,主人公失去了免兵役的機會被征入伍,在軍隊受訓過程裡的種種沖突與煎熬,最後打了15分鐘的仗;第三部講述部隊被打散後艱難跋涉試圖找到回家的路,卻成為蘇軍的戰俘。
以與戀人的對話開篇,最後以向妻子說的話結尾。從管理“戰俘”開篇,到最後自己成為戰俘。700多天濃縮為9小時55分鐘,叙述了一個真正的人卻要努力掙紮着活下去,而不論是在法西斯的日本還是“社會主義”的蘇聯,永遠都是頭破血流。而當真的走上戰場,人道主義者也會被異化而成為非人。
何以為人,作者給出了答案,但做人又何其艱難?
這20部影片裡,仲代達矢是出演男主角最多的一位。出演此等沉重的巨作恐怕要消耗生命吧?而實際上在三部曲拍攝間隙,仲代達失還跑到黑澤明那裡出演了《用心棒》,這種角色切換太佩服了。十幾年後仲代達失在《二百三高地》裡出演乃木希典,那也是發生在中國國土上的戰争,也是長達三小時的巨作,也反映了戰争的殘酷和對人的異化扭曲,但那部影片在戰争的認識和表達上與《人間的條件》有着明顯的距離。
導演:宮崎駿 豆瓣評分8.9 imdb評分8.4
宮崎駿最有美譽度的作品應該是《千與千尋》,但在宮老的作品裡我最喜歡的是《幽靈公主》,這是我最早看到的宮崎駿作品之一,之後看再多的宮老作品,都取代不了《幽靈公主》在心中的位置。
很容易把這部影片看作環保題材——人類向大自然索取過度,引發大自然的報複警示,也很容易把“西方”的達達拉城看作工業文明的象征。沒錯。但我總覺得這部片子可以讀出更多。比如開篇宮老直接描寫了農業社會的燒殺搶掠,而達達拉城卻是一個生活安全穩定的城市;達達拉城領袖幻姬的形象堅韌、強悍,對市民盡心盡責,受到市民的尊重,她去射殺鹿神甚至可謂一種擔當;弑神這一行為背後還有更高層次的人物去推動……在達達拉城與森林的沖突之外,人類社會本身就是複雜而沖突不斷的。
回到保護森林,犬神、豬神和猩猩的表現各不相同,耐人尋味。而作為主宰生死的最高神鹿神,全片沒有一句台詞,默然面對指向他的槍口,他的邏輯不是劇中人物能了解的,他的行為更無法被控制。這倒真的很像大自然。問題是,他需要犬神、豬神為他奮戰獻身嗎?
兩位主角在這夾縫中生存,飛鳥是受詛咒和被放逐之身,他反複表達的是仇恨,始終想謀求達達拉城與森林(幻姬與幽靈公主)的共處之道。幽靈公主是森林的女兒,卻有着森林守護者們仇恨的人類肉身。他們注定孤獨,他們的未來之路注定繼續痛苦而艱難。與其說環保,不如說主題是更宏大的“人與自然”、“人與人”,凝聚了一位藝術家的深切思考,而且隻有思考,給不出答案。影片結尾,大地被鮮花覆寫,但也許,這隻是又一個循環的開始。
久石讓的配樂我認為也是宮崎駿作品中最好的一部,我手機裡長期存有此片的電影原聲碟。
導演: 泷田洋二郎 豆瓣評分8.8 imdb評分8.1
本月下旬就要重新公映的影片,我沒想到這部電影會在十幾年後能走上中國的大銀幕,應該去還一張電影票的欠債。
故事情節也挺簡單,主角原本是一位大提琴手,買了昂貴的提琴準備在樂團成就事業,沒想到樂團解散,生活重壓之下,他偶然間看招聘廣告接受一份工作,沒想到是擔任入殓師(為死者化妝)。
回憶不出這影片的細節了,待月底再看過吧。大銀幕上,死亡是最常見的主題,但直接描述喪葬行業從業者的卻罕見。主人公是一名新手,也更容易以外行(觀衆)的角度去凝視這種行業,乃至凝視死亡。我總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認認真真的去解讀死亡,認識死亡,那他的“生”也是會打折扣的。我上過手術台,當我看到自己的身體被醫護們操弄,腦中積累的很多問題豁然而解。人是随時可能死的,但了解并認同這個觀點的也許不多。
入殓師是非常合适的生與死的溝通者,讓逝者漂漂亮亮地離開,是為了逝者最後的尊嚴,亦或隻是給活人的安慰?影片的叙述平淡而從容,沒有大悲大痛,頂多拉一把琴抒發一下感情,更多的是家人對逝者的點滴回憶。從最初的反感、惡心到接受這份職業,再到真心地投入,主人公也完成了對自己人生的審視和蛻變,以及對自己和親人的和解。能把死亡直覺坦白地呈現到觀衆的面前,又不讓觀衆厭惡抗拒,反而在内心觸發感動,其實很難。
音樂家的身份給這種對死亡的審視以深深的人文關懷,換作商人,這電影就沒法拍了,大家都知道在現實世界喪葬行業是暴利行業,如果都像主人公那樣投入,我懷疑到底能堅持多久。
主人公是大提琴手,該片音樂也十分出色。大提琴音色哀婉柔美,很能表達深沉的感悟,作曲依然是久石讓。
導演: 今村昌平 豆瓣評分9.0 imdb評分7.9
繼續生與死的話題,《入殓師》讓觀衆看後坦然面對死亡,進而更好的活着,而《楢山節考》讓觀衆看了簡直想去死。這是那種看了會抑郁的影片,不敢多看,卻不得不承認有着強大的震撼力。
楢山是信濃的一座山,當地山村的老人到了一定歲數就要被孩子背上山,獻給楢山神,實際上就是被遺棄了。在上山前,女主人公阿玲要盡心盡力為子孫們操心,為喪妻的長子找媳婦,教授媳婦生存的各種技能,給沒嘗過性愛滋味的小兒子找女人……最後在大雪中,長子背着阿玲上楢山。
影片以阿玲人生的最後一年為時間線,冬——春——夏——秋——冬,完成一個循環,濃縮人的一生。物質極度匮乏的條件下,人類社會呈現一種極為原始、更接近生物本能的形态。一切為了生存,說到底就是“食”與“色”。人的各種行為:婚嫁、勞作、偷盜和懲戒,棄子乃至最終的棄老,無不圍繞着食物;而影片中的性更是展現着強烈的動物本能,春芽萌發之際不時出現的蛇蟲交媾的鏡頭映射了人類的那種動物本能的性。有沒有“愛”?影片中唯有阿玲對孩子們的天然無私的母愛,當她被背上楢山,她坦然而平靜地接受。
在這種環境下,村子有着自己的村規和習俗,與今天的文明社會相距遙遠,村中人對那樣的村規視為理所當然。無比的苦難,人人都難以逃避,但生命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地傳承,無知的人生,卻又無法否認如蛇蟲般的人一樣有着頑強的生命力。
有興趣的話還可以讀一讀蕭紅的《生死場》,和《楢山節考》有類似的描述。那是一部文學作品,但很容易相信《生死場》中的人物當時就生活在中國的大地上。審視今天的世界,實際上依然是叢林法則,對物質和資源的争奪依然是世界運轉的主旋律,而食色恐怕是人類永恒的主題,那才是真正讓人抑郁的。
《楢山節考》早在1958年就曾被拍成電影,導演是木下惠介,口碑也很好,隻是不知道這兩個版本有多大差異。今村昌平另一部影片《諸神的欲望》與《楢山節考》接近,那個世界裡食物緊缺的時候是要逼着懷孕的女人跳海的。
導演:今敏 豆瓣評分9.0 imdb評分7.7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紅辣椒》在電影中造出了“夢”,而在這夢境中,又改編植入了數個經典電影橋段。“夢”中有“夢”。對于營造夢境,《紅辣椒》是我看過的最驚豔、最有想象力的影片。
《紅辣椒》也可以算是軟科幻片。設想出的技術是名為DCmini的裝置,它可以進入人腦,将夢境顯示在電子螢幕上,開發這種儀器是為治療精神疾病。DCmimi也可以幫助醫師進入患者的夢境,“紅辣椒”就是醫師千葉的夢中化身。但當DCmini被盜,顯而易見的對全社會的危險就呈現在研發者面前……
影片以兩個人的夢境為主線,一位是接受“紅辣椒”治療的警探的夢境,一位就是被操控跳樓的所長的夢境,兩段夢境交替出現,穿插着夢境映射出的、千葉等人根據夢境探索的現實世界。但影片設計了DCmini可以不經由夢境就侵入大腦的能力,讓夢境和現實的界限非常模糊。随着劇情的發展,兩個夢境開始互相影響,而觀衆會發現原本看到的現實世界也許還是夢境……影片中到底有幾層“夢中夢”?這是留給觀衆的一道難題。
因為是描述夢境的,創作者可以肆意表現想象力,場面瑰麗,人物造型豐富,變身自如,場景切換、鏡頭交接驚喜連連;但細節卻非常精緻,夢中的物品可以在“現實”中找到對應,而夢中人的行為有着自身的邏輯鍊條,并不是亂做夢。兩個夢境涉及兇殺和操控,基調是驚悚和緊張的。所有這一切都能牢牢抓住觀衆的眼球和頭腦,一秒都無法離開。
這是一部給成年人看的動畫,影片中有大量性暗示甚至“明示”。我不知道這部影片在中國參加電影節公映時放映尺度是怎樣的。就精神分析而言,性是很常見的切入口,紅辣椒和一衆男性角色之間或多或少存在性的關聯,劇中人的行為動機往往也與性有關。而影片對日本現實社會的映照,也與性有着明确的關聯。有女性觀衆認為紅辣椒的形象展現了“男性凝視”,有道理,但原著小說是連載于“女性傾向刊物”上的,上海譯文居然引進出版了,倒想找來讀一讀。
有一種說法是夢是黑白的,我不同意,我自認為做過彩色的夢。《紅辣椒》的用色飽滿、濃烈。在這個榜單裡,《紅辣椒》是排名最高的彩色影片,後面真的全是黑白世界了。
遇見的第一部成濑巳喜男的影片,相見恨晚,有多年前看到《東京物語》時類似的驚歎。但與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比起來,《女人步上樓梯時》的情感更濃烈。
和《紅辣椒》類似,這也是一部單一女性主角的影片,講述一位女性和她周圍的男人及女人。高峰秀子在片中飾演一家酒吧的媽媽桑,照顧并管理着手下叽叽喳喳的小姐妹們,維持酒吧的生計,而她的收入是遠在鄉村的家人所不可或缺的。丈夫逝世多年來她保持單身,沒有“绯聞”,她在自己的客人中尋找中意的交往對象,有時候這些客人又成為她催讨欠債的對象;她很清楚酒吧男經理(保安、打手、讨債的)對自己的愛意,曾考慮與他合作獨立門戶自己當老闆開酒吧……
美麗、堅韌的女性卻遭遇艱難的人生考驗,總是令人動容。如果問我看過的電影中有哪些難忘、被感動的女性形象,這位媽媽桑排在最前列。這是一位刻畫到極緻的角色,内心描摹細膩入微,她對社會有着獨具慧眼的觀察和認識,但有時也有女性的盲目和單純;她擅風情、有成熟的交際手段,但在個人的感情和人生選擇上很有保留,難下決斷。随着影片的深入,觀衆會發現,片中的男性的确不合适,有的甚至在人格和道德上與這位媽媽桑差距甚大。影片也講述了這位媽媽桑的競争者和手下女孩們的選擇,由此襯出主人公的高貴和堅守。
無可否認,直到今天這個世界仍是男性主宰。當文藝作品努力讴歌贊美女性,尤其是當她們面臨男性社會的壓迫時,我經常在感情上更為認同。高峰秀子是那種越看越耐看,越看越覺得美麗的女性,可以展示女性的妩媚和對男人的吸引力,也可以展示女性的真、純乃至聖潔。真正的女神啊。當媽媽桑遭遇挫折和困惑時,她去找了占蔔師,占蔔師預言她在苦難之後會迎來轉機。影片并沒有講述媽媽桑的未來,但真希望未來能如占蔔師所言。
《女人步上樓梯時》表達手法純熟,細節精到,處處伏筆都在後面發揮了作用。媽媽桑與身邊幾個男人及女性同行的社會關系、人情世故講述得精準通透,而且可以從中閱讀出當時日本社會的面貌和正在發生的迅速變化。110分鐘不僅展現了一群人,也濃縮了一個時代乃至一個世界。
酒吧女也算風塵世界的一份子,日本電影在描述風塵世界時,除了苦難和同情,往往也有女性自立、堅強、純真的一面。而且此類題材的影片,往往美女如雲。
題外話:我家附近有一條時尚商業街,以餐飲和康養為主業。這年頭,開店不容易,街上的小店開了關、關了開,維持的時間都不長久,唯有一家進階養生會所,自20多年前開街起就屹立不倒,僅此一家。
導演:黑澤明 豆瓣評分9.3 imdb評分8.6
完美!完美!完美!
這是一部挑不出缺點的影片,代表着電影藝術的最高水準。豆瓣打分是在五顆星裡打,imdb打分是10顆星,每一名網友的打分是相對寬泛的,如果精确到百分制,我會對《七武士》打100分。
别的優點先不說,首先要說的就是“好看”,真是太“好看”了,以至于三個半小時的長度你都可能感覺不到,全神貫注,直到結束時仍意猶未盡。影史上的一些名片,電影從業者、影迷、普通觀衆的評價是有差距的,像《公民凱恩》或《第七封印》這樣的影片,有的觀衆可能看不下去,我就超級不喜歡伯格曼。但《七武士》我想會受到絕大多數人的喜愛和歡迎。
這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戰争片,雖說隻是七位武士帶着一村村民與幾十個山賊作戰,戰鬥規模等同械鬥,但正因為規模太小,影片可以完整地反應冷兵器時代一場戰争的全過程。戰争的由起是生存絕境下的無奈選擇;戰争需要經費,即使農民隻能提供幾碗米飯;戰争需要武器裝備,看似老實的農民其實早有準備;參戰需要精神支撐,這七位武士提供了不同的理由;戰争需要有掌控力的上司人以及分工群組織,是以一開始上司人勘兵衛就說至少要湊出七位武士。當所有條件已基本具備,然後才是搭建工事、組織隊伍、制定各種政策——試探、佯攻、強攻、奇襲、陷阱……三個半小時中,攻守雙方都制定實施了各種政策,盡管粗糙原始,但你來我往煞是精彩。
普通人很少走進戰場,對戰争的了解多來源于文藝作品。我相信《七武士》描繪的戰争是更接近真實的:戰争雙方往往并不對等,擺開陣勢“公平”對砍應該很少見,而是充斥各種詐術,盡量避敵之長、擊敵之短。戰争中充斥各種意外,死亡随時都會以想象不到的方式降臨。決定戰争勝負的除了實力,也必須有迅速準确的決斷和既把握全局、又随機應變的能力。即使一場村民與山賊的械鬥都如此艱巨而慘烈,我想這部影片足以打消一些人對戰争不切實際的浪漫想象。
而由于這是一場農民雇傭武士的戰争,就顯得更為特别。農民和武士是兩個階層,甚至是對立的。傳統觀念裡武士高高在上,視農民為愚蠢懦弱、可以任意欺淩的對象;農民自己吃不飽肚子,豔羨武士的身份和穩定的俸祿。這種隔閡和對立在《七武士》中也有精确表現。這場戰争卻是農民當是“老闆”,盡管農民們仍受武士指揮,但作戰目的是保護農民利益,這足以模糊傳統日本社會農民與武士的關系,讓故事顯得更為生動有趣。
《七武士》對農民階層展開了細緻的群像描寫,他們當然有怯懦的一面,但肯定不愚蠢,而是有着各種複雜的算計,這是很鮮活生動的一群底層人民,有優點、有劣迹。在情感上,我想黑澤明是更偏向武士的(哪怕這七人中有人武士身份存疑),這七位武士參戰顯然沒有太多利益的糾葛,更多是道義和武士精神的追求,最終的結局是武士為農民作出了犧牲,“他們赢了”。
所謂“文化輸出”,《七武士》這樣的影片才是強勁有力,能夠深入全世界觀衆的内心的。
導演: 小林正樹 豆瓣評分9.3 imdb評分8.6
完美!完美!完美!又說了一回。
豆瓣和imdb的評分與《七武士》居然完全一樣。在我看來,《切腹》也是100分的作品。我把《切腹》排在《七武士》之上,多半是因為《切腹》剛剛看到,有着更強的沖擊力和更新鮮的觀感。《七武士》大名在外,《切腹》看過的人卻少得多,藝術傑作也要看機緣啊。
一聽片名就知道這是講武士的故事,這回沒農民什麼事。德川家光時期削弱剝奪大名的權力,很多武士淪為浪人。一些浪人跑到諸侯家表示要“借地切腹”,名為保持武士的榮譽,實際上就是想訛點錢,解決辦法也基本上給錢了事。但劇中的那家諸侯不堪訛詐,真的讓一名浪人切腹,以為就此可以打消這種行為。沒想到,幾天後又來了一名老浪人,再次提出“借地切腹”的要求……
影片的叙述順序并不是上面那樣,而是從老浪人登門開始,由家臣回過頭去講述幾天前的切腹事件,家臣期望以此吓退老浪人。《切腹》有着很精巧的結構,情節就在老浪人和家臣的對話中一點一點展開,反轉再反轉,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和懸疑性,緊緊抓住觀衆的注意力,隻說情節“好看”,《切腹》也是當仁不讓的。
影片的節奏、構圖、表演、配樂,包括動作設計,都無可挑剔,片中出現的竹刀、铠甲等道具,都是後續情節的伏筆,一步一步逐漸發揮着越來越厚重的作用。
這不是大場面的電影,可以說是一部室内劇,場景無非諸侯的庭院和老浪人的家。但在表達上有着濃郁的舞台感和儀式感,不論浪人還是諸侯的家臣、衆武士,舉手投足間都顯示出嚴肅和莊重的氣度。這和影片的主題十分契合,切腹是非常講“排場”的。影片的後半段,家臣的确給老浪人擺開了切腹的儀式。
也就在這莊嚴肅穆的場面中,随着情節的推進,作者卻在一層一層地剝離、瓦解武士道精神,呈現出一種精神上的反轉和反思,讓觀者内心深受震撼。影片否定了武士道中虛僞、殘酷的一面,老浪人堅定而有力的言行揭露了等級社會下那種“道”的真面目。但老浪人本身也顯示出一位真正的武士高貴的精神追求,而這種高貴的精神與現實世界又是格格不入的。老浪人在艱難窮困的生活中反思自己到底要堅守怎樣的精神,一系列自我思想交鋒,帶着觀衆們一起真正地在求“道”了。
感謝并銘記橋本忍,《七武士》和《切腹》全都由他擔任編劇,他寫出的劇本還有《生之欲》、《羅生門》、《奪命劍》、《大菩薩嶺》、《砂之器》、《白色巨塔》……這也是日本電影界神仙似的人物了。
導演:小津安二郎 豆瓣評分9.2 imdb評分8.2
寫這篇文章把幾部片子翻出來重新看了一遍,《東京物語》不打算再看了。自從許多年前看過《東京物語》之後,這部電影就牢牢占據心目中日本電影最佳的位置。後來看了小津安二郎其他一些影片,卻感覺平平。黑澤明和小林正樹應該更合我的口味,就讓《東京物語》留住記憶中那種初戀的味道吧。
情節倒還依稀記得:農村裡的老夫妻去城裡看望兒孫們,兒女都很忙,顧不上老人,生活在一起又是各種尴尬,于是安排老兩口到海濱度假,但人山人海、吵吵嚷嚷的渡假區也讓老倆口很不适應。在城裡轉了一圈,老倆口回到農村,老太太撒手而去,全家人倒又聚在了一起,聚了又散,老爺子孤獨一人在鄉村生活。
當初很難想象這樣的情節也能拍成電影,這不就是我們大家都有的平平常常的日子嗎?誰家的父母和兒女會沒有沖突沖突?片中那一大家子至少表面上還維持着客客氣氣呢。語調也是溫吞吞的平鋪直叙,從頭到尾緩慢的節奏,找不到高潮,沒什麼轉折起伏,整部影片就在這種平淡無奇的氛圍中慢慢地走向終點。
但就是這種平淡無奇,卻讓我深深感動。這一家子的人際關系和情感糾葛描述地太細膩、太真切了,很容易有代入感,想到我自己,想到父母。而同樣描寫得細膩真切的還有50年代的日本,可以清清楚楚得看到經濟發展造成的社會變化,以及受此影響而形成的城鄉兩代人的觀念差異和隔閡。
我們其實仍生活在與《東京物語》類似的社會中,我與父母沒有城鄉差異,但代際關系與《東京物語》差别不大。我對自己的父母并不比片中的兒子做得更好,父母們的期望很難做到。我沒有孩子,這倒避免了片中老人們那種尴尬的處境,但也意味着注定孤獨。
《怪談》(1964年)
導演:小林正樹 豆瓣評分8.5 imdb評分8.0
幽怨凄美,很純正的日本鬼怪故事,意境塑造極佳。60年代攝影棚效果非常棒,色彩漂亮,就是源平海戰全是小舢闆寒酸了點。看過小泉八雲的原著,隻記得無耳芳一,别的都沒啥印象了。183分鐘版本。
《輝夜姬物語》(2013年)
導演: 高畑勳 豆瓣評分8.5 imdb評分8.0
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故事。這畫風可以說是絕唱了,以後也不知道何年何月還會有何人這麼做卡通片。情節簡單,卻道盡人生甘苦,這本來就不是講述冰冷的月宮仙女的故事。
《大地搖籃曲》(1976年)
導演: 増村保造 豆瓣評分7.6 imdb評分6.5
角色塑造完美,新人表演完美。如此剛烈的妓女罕見。
《東京塔》(2007年)
導演: 松岡錠司 豆瓣評分8.6 imdb評分7.4
這世界真要說向誰感恩,那隻有父母;而大多數人,恐怕都是虧欠父母的。這片一開始看就覺得看到了樹木奶奶年輕時的模樣,還納悶怎麼選角選得那麼好,現在知道了原來是親女兒。
《回憶三部曲》(1995年)
導演: 森本晃司/岡村天齋/大友克洋 豆瓣評分8.9 imdb評分7.6
想象力驚人,畫風也超級好。三部的确有點找不到關聯性,但各自都不難了解。想想中國動畫當下是喜羊羊和熊大熊二撐台面,真是悲哀。
《橫道世之介》(2013年)
導演: 沖田修一 豆瓣評分8.8 imdb評分7.6
遇見這樣一個人,的确是賺了,想想身邊有多少人能做到像主人公那樣純粹、幹淨,帶給他人以快樂和溫暖?以160分鐘長度為這麼一位小人物立傳,值。結構精緻,男男女女四段關系互相交織,青春歲月的點點滴滴都影響到十幾年後的人生。
《廣播時間》(1997年)
導演: 三谷幸喜 豆瓣評分8.6 imdb評分7.7
笑出眼淚,《攝影機不要停》和這一部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特殊工作狀态下迅速做決策,《攝影機》那部更邪一些,而這部更正、更精緻,一邊倒苦水一邊還得認真工作啊,芸芸衆生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對得起社會啦。真是女人一任性(偏偏這女人掌握發言權),就要全盤重排。
《魔幻時刻》(2008年)
導演: 三谷幸喜 豆瓣評分8.3 imdb評分7.2
很好笑,一開始就擺出了一個大攝影棚,早早告訴觀衆是拍電影,隻要演得痛快、拍的痛快,滿滿的對電影的熱愛與執着。結局和片尾彩蛋加分,再一次把“拍電影”拍給觀衆看。
《陽晖樓》(1983年)
導演: 五社英雄 豆瓣評分7.8 imdb評分7.1
正好和《海上花》對照着看。《陽晖樓》沒那麼含蓄,侯孝賢則根本不會把沈小紅追打張惠貞影像化。《陽晖樓》還留了很多單純,也抱以更大同情,但不得不說在那種環境裡,《海上花》裡的路數才是求生之道。和服跳爵士舞那段拍的很漂亮。
《霧之旗》(1965年)
導演: 山田洋次 豆瓣評分7.7 imdb評分7.2
非比尋常的案情片。前後兩個案子展現了缜密的關聯性。從旁觀者的角度妹妹的報複行為完全不符合道德倫理,但如果從她本人的角度有足夠的理由說服自己那麼做。由此這個故事也超出了探尋案件真相或辯論是非對錯,而真正展示了人的内心深處以及行為的選擇。律師與女孩一次又一次走在霧中小巷的場景很動人。
《哪啊哪啊神去村》(2014年)
導演: 矢口史靖 豆瓣評分8.6 imdb評分7.5
把一種古老的行業拍出了美感和神聖感。充分尊重了傳統,也不忘提醒現代技術的使用;有着很強的理想主義,但也描繪了城市中的人與山林的格格不入。很美好、很向往,不過我知道我過不了那日子。
《大菩薩嶺》(1966年)
導演: 岡本喜八 豆瓣評分8.6 imdb評分8.0
一把極品邪劍,砍起人來不亞于座頭市,劍戟片拍出魔性,真要比那些俠義道更深一個層次。三船敏郎片中盡顯宗師風範,毫無流氣,仲代達矢邪起來真可怕。結尾驚豔,讓觀衆的期待在一場意料之外的狂亂中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