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時,志願軍有一個著名的“冷槍冷炮運動”,号召全軍戰士用槍、炮甚至坦克在流動中、遠距離外狙殺敵人。
(對,還有坦克!你沒看錯,軍事研究所編著的《抗美援朝戰争史》上有明文記載,可惜沒記載個别戰例。)
在這個運動中,湧現很多英雄人物,比如很多人都熟知的“上甘嶺狙神”張桃芳。這位大神打狙不用瞄準鏡,隻用槍上準星,在32天内用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如果有“最短時間内狙殺最多敵人”的吉尼斯世界紀錄,這個大概能夠收錄。

“上甘嶺狙神”張桃芳
另外還有個叫龐子龍的。這位大神原來是炊事班的,負責給前線戰士送餐。看别人甩狙爆頭他眼饞,也試了一下。沒想到天賦極高、槍感極好,龐子龍三個月斃敵54名,“送餐員”打成了戰鬥英雄。
不過,這些英雄人物們,都應該感謝一個叫徐世祯的戰士。正是他違反軍紀、冒着被處分的危險,打響了第一聲“冷槍”,才有了後面的“運動”。
戰士私自開槍 擊斃美軍7人
1952年,北韓戰争處于兩軍相持階段。志願軍、人民軍和“聯合國軍”的戰線比較穩定了,陣地犬牙交錯,距離也不是很遠。夜深人靜的時候,志願軍戰士甚至能聽見對面敵人說話的聲音。
當時第40軍某部的陣地位于黃雞山,對面敵軍是英國人。當時志願軍陣地已經廣泛地使用“坑道戰法”,堅如磐石、穩若泰山,英國人對陣地完全沒什麼辦法。
本着“打不着惡心你”的原則,英國士兵們在陣地上玩起了各種“嘲諷”,唱歌、跳舞、站成一排朝我軍陣地方向撒尿。
志願軍的戰士們,看敵人嚣張的樣子,心中生氣,但也隻能忍着。
因為沒有上級的指令,是絕對禁止開槍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指令呢?因為私自開槍會暴露自己、甚至整個陣地,引來敵人的炮火,造成重大的傷亡。
但敵人實在是太氣人了,終于有人忍不住了。志願軍一個叫徐世祯的副連長沒控制住火氣,抄起“水連珠”步槍,“砰”地打死了對面的一個敵人。
狙擊手們
對面陣地的英軍吓得褲子都來不及提,連滾帶爬逃進了戰壕。
徐世祯開完槍,冷靜下來了,完了,違紀了!而且我還是個幹部,這屬于帶頭違紀!
一不做,二不休,殺一個敵人也是違紀,殺一百個也是違紀。徐世祯拎着槍,滿陣地晃悠尋找目标,又擊斃六個敵人。
然後他心滿意足了,回去等着關禁閉。
志司:全軍打冷槍
可讓徐世祯沒想到的是,他不但沒被處分,上級還肯定了他的做法,号召戰士們向他學習,開展“冷槍冷炮運動”,使用槍、炮、甚至坦克,找各種機會遠距離狙擊敵人。
換句話說,戰士們可以随時随地打槍了,再不用擔心違紀了。
能打死敵人,就算你有本事。
“水連珠”步槍
1952年1月29日,志願軍司令部還專門訓示:
“在與敵對峙狀态中,對敵之小群及一般目标,每日指定值班的輕重機槍不失時機地尋求射擊,對于單個目标,也應組織班的特等射手,專門尋求射擊目标,這将給敵人甚大殺傷。”
為什麼志司會釋出這樣的指令呢?
兩個原因。
第一個,有底氣了,不怕暴露目标惹來敵人飛機大炮了。
志願軍剛開始入朝作戰時,特别怕敵人的飛機和大炮。
這不是因為我們戰士缺乏勇氣,而是純粹因為裝備上的劣勢。
當時我們沒有空軍支援,也缺少防空武器,敵人飛機經常超低空飛行,對我軍目标進行精準地轟炸和掃射,造成極大的傷亡。
大炮也是如此。“聯合國軍”不但火炮口徑大,打起來炮來還不吝啬彈藥,我軍一些陣地經常每平方米落下幾發炮彈,一仗打下來陣地要被削低兩米。
在這種情況下,私自開槍暴露目标,就可能會造成較大的傷亡。
但北韓戰争進入對峙階段後,志願軍就漸漸不怕飛機大炮了——因為我軍在戰術上進行了創新,構築了一個“地下長城”,這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坑道戰法”。
志願軍從1951年6月中旬開始挖坑道。當時,第47軍第140師在陣地上大量構築“貓耳洞”,陣地抗住了敵人2000發炮彈和10架飛機的轟炸。1951年7月3日,志願軍司令部對140師經驗進行推廣,要求全軍“一手拿槍、一手拿釺”,構築坑道。
在坑道的保護下,敵人飛機大炮的作用越來越小了。有資料記載,1951年夏秋,沒構築坑道之前,敵人發射40-60發炮彈,我軍就要傷亡1人;1952年1月,坑道修得差不多了,敵人發射240發炮彈,我軍才會傷亡1人;到1952年4月,敵人發射646發炮彈,我軍才會傷亡1人。
敵人在地表狂轟濫炸,志願軍在坑道裡洗澡、唱歌、包餃子。
保護好自己,就可以消滅敵人了。不怕敵人飛機大炮了,敵人再嘚瑟自然要抄家夥幹他了。
第二個原因,是符合毛主席的戰略思想。
1951年5月27日,毛主席提出了一個“零敲牛皮糖”的戰略:根據志願軍作戰的實際情況和敵我裝備對比的特點,想辦法打小殲滅戰。
不停地少量殲滅敵人,積少成多,最終達到大量消滅敵人的效果。
毛主席說:
“則其士氣非降低不可,其信心非動搖不可。”
冷槍冷炮殺敵運動,完全符合毛主席“零敲牛皮糖”的戰略,是以在條件成熟時,志司果斷地給全軍下達指令。
冷槍冷炮,打得敵人不敢上廁所
志司正式的指令一下達,有能力的戰士們就放開手腳幹了。志願軍裡迅速出現了很多“狙神”,除了上面說的張桃芳、龐子龍外,還有陳鳳樓等英雄人物。
陳鳳樓是第15軍第135團的戰士,駐守上甘嶺537.7高地,陣地對面是美軍第7師。
美軍第7師号稱“尖刀師”,實力很強,是以士兵們也很猖狂。他們長期攻不下志願軍的陣地,閑着也是閑着,于是在陣地上野餐、摔跤、曬裸體日光浴、和女人跳貼面舞……
陳鳳樓是個入伍不久的新兵,但槍法很準。他瞄準對面一個裸體日光浴的美軍,一槍将其擊斃。其他戰士們也紛紛抄起步槍,對着敵人狠揍。
135團1連兩個月,冷槍殺敵三百多人。軍長秦基偉上戰場視察,哈哈大笑:“幹得好!”
沒打冷槍時,美國人對着志願軍陣地撒尿。“冷槍冷炮運動”開始後,美國人連地堡都不敢出了,大便小便都排在罐頭盒子裡,然後從地堡中扔出來。
戰壕邊上一溜罐頭盒子,成了當時戰場上的一個奇景。
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有一個美軍士兵要求值夜班,别人問他為什麼,他說:“白天總有中國士兵打冷槍,一不小心就沒命了。我晚上值夜班,白天就可以安全地睡覺了。”
這是對當時戰場現實情況的一個真實反映。
後來美國人被打得受不了,找來南北韓第二師換防。臨走時,美軍說:“你們小心點,對面那座山是’狙擊兵’嶺,一不小心就沒命。”
“狙擊兵嶺”一戰成名。
更讓人佩服的是,志願軍戰士除了打冷槍,還有人打冷炮。一個叫彭義良的戰士,每天早上都扛個迫擊炮上山,找個樹叢貓好了,朝對面張望,見哪個位置有敵人疏于隐蔽,他架好炮就給一家夥。
戰果統計,他用86發炮彈,幹掉121個敵人。
好家夥,真是好家夥!
彭義良才19歲,仗就已經打成精了。他經常在山上埋一顆手榴彈,自己開炮後迅速離開,同時用繩弦遠遠地拉響手榴彈。敵人見手榴彈爆炸揚起的灰塵,以為是彭義良的炮位,于是瘋狂地開炮還擊。
彭義良躲得遠遠地,哈哈大笑。當時一發大口徑炮彈比一兩黃金都貴,彭義良用這個辦法,消耗敵人四百多發大口徑炮彈,能裝十多輛卡車。
狙擊手古而有之,但像志願軍這種全軍當狙擊手,打出規模效應的,“冷槍冷炮運動”是戰史第一次。
資料記錄,第65軍一個營,一個月打死敵人83人;第65軍25天内,打死敵人1935人;第12軍3個月内,打死敵人2506人,隻用了5843發子彈,沒消滅一個敵人隻用2.3發子彈;最牛的第15軍,3個月殲敵3541人,自己傷亡14人。
後來總數一攏,志願軍和人民軍在“冷槍冷炮”運動中,一共消滅敵人一萬三,完全符合毛主席的“零敲牛皮糖”的戰略想法。
參考資料:
李峰:《決戰北韓》
軍事科學院軍事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戰争史》
貝文·亞曆山大:《北韓:我們第一次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