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武漢時空資訊雲平台建設試點項目近日通過驗收并舉行成果釋出會,武漢市成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時空資訊雲平台建設試點城市。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副局長李維森出席會議并講話。武漢市有關上司及各委辦局、企事業機關負責同志出席。智慧城市就是運用資訊和通信技術手段感測、分析、整合城市運作核心系統的各項關鍵資訊,進而對包括民生、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在内的各種需求做出智能響應。其實質是利用先進的資訊技術,實作城市智慧式管理和運作,進而為城市中的人創造更美好的生活,促進城市的和諧、可持續成長。
2013年,武漢市被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列為全國首批智慧城市時空資訊雲平台建設試點城市。該項目由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湖北省測繪地理資訊局、武漢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由武漢市國土資源與規劃局具體承建。項目建構了全市統一的時空大資料中心,以時空資訊為載體,整合了城市人口、法人、房屋等基礎資訊8500項2.5億條,積聚了1803層專題資訊,在城市規劃、國土資源管理、社會管理創新、智慧稅務、智慧水務、網上群衆服務、智慧城管、應急指揮、智慧工地、區域研究及公衆服務等30多個領域開展應用。武漢市政府出台《武漢市政務地理空間資訊資源共建共享服務管理實施細則》,并将平台建設納入《武漢市測繪地理資訊發展“十三五”規劃》,各部門對地理資訊的認識不斷增強,基于地理資訊的應用也不斷拓展。目前,市、區兩級政務應用部門達200多個,政務雲服務和網際網路雲服務日通路量達150萬次,成為武漢市8大資料中心之一。 該項目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據統計,2016年武漢市縮減地理資訊類資訊系統60多個,節省建設經費2.31億元;在智慧稅務應用中,土地稅源管理系統累計堵漏增收近30億元;通過多部門資訊比對,系統輔助低保稽核、精準扶貧等,每年節省财政專項資金800多萬元。
李維森指出,作為全國首個通過驗收的時空資訊雲平台建設試點城市,武漢市的做法具有較好的示範作用和推廣價值。下一步,武漢要将此次驗收釋出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起點、新動力,推進項目向縱深發展,充分利用測繪地理資訊為社會服務。要進一步發揮時空大資料與時空資訊雲平台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作用,做到測繪先行,強化平台智能化探索;不斷加大平台應用,通過應用促進平台提升與發展;在政府主導下做好統籌,不斷健全管理制度,建立資料共享和更新機制;堅持創新發展,通過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來激發平台的生命力;按照2017年新技術大綱的要求進一步完善項目建設與應用,實作測繪地理資訊服務向智能化、社會化轉變。 由甯津生、王家耀院士及有關專家組成的驗收專家組認為,該項目技術路線先進,資料豐富鮮活,建設規模宏大,标準規範完善,體制機制健全,應用效果顯著,圓滿完成了項目建設内容,達到了預期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本文轉自d1net(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