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引言

明朝末期,中原大地之上天災不斷,由于此時的中國處于小冰河時期,天氣變冷,風沙日益嚴重,連年的旱災使得農民收成逐年減少,加上過于繁重的稅賦以及階級之間不斷的壓迫,處在社會最底層的群眾不堪忍受各種剝削,紛紛舉起義旗反抗明朝廷的統治;以陝西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至中原大地,各地農民起義、士兵兵變數不勝數。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雖說明朝的軍隊數量遠多于起義軍,但是起義軍時而分散、時而統一,屬于典型的流竄性作案,使得各地圍剿叛亂的明軍疲于奔命,在不斷與明軍對抗的過程中,讓明朝廷的負擔更加沉重,也成為了壓倒明朝這匹駱駝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1644年3月,叛軍在李自成的率領下攻破京師,明崇祯皇帝眼見帝國大廈毀于自手,在煤山上吊身亡,明朝廷覆滅,而僅僅過了不到一月,清軍就在吳三桂的帶領下大舉入關,并在山海關大敗李自成起義軍;在李自成起義前,明朝已經與後金交戰多年,雖不能戰勝後金大軍,卻也依托地利讓後金鐵騎不能深入關内,雖說兩軍交戰敗多勝少,但後金大軍也有記載是被明軍大敗的。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天啟元年三月,後金出動大軍圍攻沈陽,不日便攻破沈陽城,前來增援的隻有數千明軍,而沈陽城内的後金大軍共有五萬餘人,雙方在沈陽城外厮殺了一場,然而結果卻是出乎意料,後金大軍中最精銳的正白旗、正黃旗輪番攻擊,不僅沒有取得勝利,反而讓自己損失了數千人馬,大敗而歸,隻得依靠城池之利才将明軍打敗,而這些明軍都是由明末著名的女将秦良玉訓練出來的,他們人手一把長矛,腰間佩戴彎刀,對敵時組成長矛陣,并用彎刀砍殺落馬的後金士兵,可謂是犀利無比,而當時的明朝共有兵士過百萬,如果都能有這支部隊的戰鬥力,那麼即使是再多來幾個滿蒙八旗估計也是全軍覆沒的下場,但是為何百萬明軍卻打不過滿蒙八旗區區八萬餘人呢?主要是有以下幾點原因。

身體素質

首先,對于長矛手的選拔必須要身強體壯者才行,因為騎兵沖鋒時沖擊力非常巨大,這就需要在組成長矛陣時,擔任長矛手的士兵有非常突出的身體素質,如此才能在騎兵攜勢沖鋒的第一波中将騎兵沖鋒的速度減緩并拖住敵軍,讓騎兵的機動性發揮不出來,如此才有可能将敵軍包圍全殲。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然而,明末時期的明軍吃空饷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天啟年間明朝實際上是采用衛所+募兵雙重制度,大明後期的衛所制度敗壞,官方統計有百萬兵甲,但很多都是在冊不在衛的,實際可用之軍隊能有三十萬已經多算了,加上軍隊中很多的老弱病殘,根本談不上什麼身強體壯;就像吳三桂曾對崇祯皇帝說的一般,山海關明面上雖有兵七萬,其實隻有不到三萬人,而其中的精銳隻有數千,朝廷卻要發七萬人的軍饷就足以說明問題了。明末時期,衛所士兵一個月能發到手的隻有5-6鬥糙米,還要養家糊口,屬于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還要忍受軍官們的壓榨剝削克扣等,更有甚者将衛所的士兵抽調出去參加各種勞動為他們賺取錢财,如此明軍碰見後金大軍可不是一觸即潰嗎。

執行力差

長矛陣對于士兵們的執行力要求很高,每天都要進行嚴格的團隊訓練,以便讓士兵們在對戰時能夠根據鼓點來進行有節奏的團隊協作,除此之外,根據不同鼓點,還要求士兵們迅速的改變作戰隊形及轉移方向,可以随意組合成各種戰術隊形來應對敵軍。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其次,騎兵沖鋒時,氣勢勢不可擋,陣型最前方的士兵往往需要大毅力才能忍住心中的恐懼,如果執行力稍差,心理素質不夠強的話,不能組成嚴整的對敵陣型,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使得整個戰術方陣的威力大大減弱;而明軍中多是老弱病殘,指望這些人來執行嚴謹的作戰方式根本不可能完成。

軍權節制

明朝時期,文官對武将的限制之大不可想象,武将地位也遠遠低于文官,為了防止軍權旁落,将帥們不會有絲毫的兵權,隻有在遇到戰事時才會将軍權交給将帥,但是還會派遣一監軍監視将帥們的指揮,防止将帥們擁兵自重。

明末長矛軍如此厲害!為何百萬明軍卻敵不過滿蒙八旗八萬餘人?

如此做的結果就是兵不識将、将不知兵,與此同時,還要防止給監軍的文官留下擁兵自重的印象,如果這些監軍回朝後的奏折上給你參上一筆,那麼恭喜你,你不會再有下一次的領兵資格了,是以,領兵的将領們處處受制于人,雖說這種體制遏制了軍權旁落的問題,但是同時也遏制住了将領們的臨場應變以及創造力,大大的削弱了自身的軍事實力,如此情形對戰後金的大軍自然是輸多赢少。

結語

雖說規模化的長矛手對騎兵有很大的遏制作用,但是根據上述種種原因,也可以看出明朝根本沒有能力組織這樣一支成建制的軍隊,如果真的能夠組織這樣一支軍隊,想必即使再多來幾支這樣的滿蒙八旗,也會在這樣的軍隊面前丢盔卸甲吧?

大家對此有什麼看法呢?歡迎評論留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