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可再生能源的颠覆威力

在多年的希望和承諾之後,可再生能源開始在能源市場占得一席之地,而無需大量補貼或者其他政策幹預。國際能源署(IEA)對可再生能源行業的最新研究報告,展示了這個行業正在取得的顯著進展,尤其是就不斷降低成本而言。

可再生能源還無法轉變整個能源行業,但在電力領域,它們開始對現有的競争秩序産生深刻的颠覆性影響。

國際能源署的報告描述了可再生能源在一年來取得的顯著進展,并預測接下來5年可再生能源還将持續增長。進展集中在太陽能發電方面,去年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增長50%,到2022年還将新增660吉瓦(GW)。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正開始起到實質性地補充水力發電的作用。

2016年,全球新增的發電裝機容量有三分之二來自可再生能源。到2022年,可再生能源的持續增長将使其拿下全球電力市場的30%,裝機容量增加總量達到逾920吉瓦。作為市場上司者的中國,迅速将強大的制造能力與技術實力結合起來,打造出一個大幅壓低成本的産業。

國際能源署的這一預測與該機構以往對可再生能源的謹慎态度形成了鮮明對比。5年前,該機構發表報告稱,我們正踏入天然氣的黃金時代——這鼓勵一些企業投資于一系列龐大的項目,其中許多項目依賴成本高昂的液化過程。當時對天然氣消費量的增長預測顯然過度樂觀。實際增長是有限的,而供應量激增壓低了價格。

此次對可再生能源的增長預測是否更為可信?假設如果真如此,這對全球能源結構,對天然氣、煤炭和核能等競争供能來源,以及對氣候變化都意味着什麼?

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肯定的。過去兩年,太陽能和風能都取得了足以轉變自身前景的進步。

中國貢獻了40%的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長,大幅超過其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中設定的目标。得益于技術和規模生産,成本大幅降低,尤其是太陽能。其結果是,中國占全球太陽能消費量的一半,占全球太陽能面闆制造産能的60%左右。

在國際能源署的報告中有點被忽視的風能,近年也在生産率和成本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最近的風能拍賣上,北海新風電項目Hornsea2的電價低至每兆瓦小時(MW/hr)57.5英鎊。這一成本不包括在無風的情況下需要的備用發電能力的成本,但就算計入這一項,最終的成本也遠低于建立核電站每兆瓦小時92.5英鎊的電價。風能和太陽能共同設定了新的競争基準。

水電也被這份報告忽略了,但考慮到其強大的基數和增長潛力,尤其是在南亞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這類可再生能源也同樣重要。

國際能源署預測,全球範圍内可再生能源的發電裝機容量将在未來5年增長逾40%,這看起來是合理的,如果政策制定者和監管機構能夠解決發展分散供電來源的挑戰,包括企業自行發電、并将剩餘電力出售給電網,這個數字還可能更高。正在被淘汰的舊模式使用為數不多的中央供電來源。

當然,可再生能源的增長會對現有供應商帶來一些不太愉快的影響。電力需求正在增長,但新增的低成本來源将取代與之競争的燃料。煤炭是最容易受到影響的,尤其是在排放受到監管的地方。但天然氣也将失去市場佔有率,而且在一些地方将會降級為用來保持發電量平衡的燃料,在有需要的時候提供備份發電能力。但如果儲能技術可以解決可再生能源發電間斷性的問題,連天然氣的這種角色都會受到威脅。

可再生能源的進步改變了市場結構,在許多國家打開了新的前景。比如,印度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地區的分布式脫網太陽能發電,能夠讓數百萬人脫離生存貧困。國際能源署估計,接下來5年,将有7000多萬人首次在家裡用上基本電力服務。

是以,就電力市場而言,我們處在一個重大轉變時刻。其他每一種潛在供電來源的經濟性,都将與風能和太陽能發電不斷下降的成本作比較。

作為一個商業提議,可再生能源看起來還将繼續發展,同時考慮到中國的主導地位,要建立真正的全球競争,對該行業的其他部分進行大規模重構看起來必不可少。在歐洲和美國,可再生能源的碎片化過于嚴重,規模經濟嚴重不足。供應鍊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整合,支援潛在增長的長期資本太少。

但這些都是與成功相伴的問題,是能夠解決的。可再生能源不再是能源業務中一件被人事後想起來的事情,而是一個處于成長期、有競争力的行業,給現有能源供應商帶來了颠覆和風險。

本文轉自d1net(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