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上真實的周瑜是怎麼的人?三國演義為何要貶低周瑜?

曆史上真實的周瑜是怎麼的人?三國演義為何要貶低周瑜?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智慧非凡,才德卓越,對東吳名士周瑜做了大量的修改和貶低,使這樣一位風度翩翩、心胸開 闊、氣宇軒昂的名士變為了一個心胸狹隘、嫉妒心極強的人。《三國演義》裡是怎麼寫周瑜的呢?

曆史上真實的周瑜是怎麼的人?三國演義為何要貶低周瑜?

當時曹操稱雄一方,向北滅了大敵袁紹,統一了北方,之後幾經輾 轉滅掉了大大小小數個軍事集團。但與此同時,劉備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也在不斷努力,但終不敵曹操而敗北。謀士諸葛亮提出聯吳抗曹之論,被劉備采納了。果 然,在說服了孫權後,憑借諸葛亮、周瑜之智,以及龐統、徐庶等人的協助終于在赤壁大敗曹操。随即,孫劉聯盟力圖竭力滅曹,想不到于華容道上關羽義釋了曹 操。可憐的周瑜還不知道,原想要一舉占據荊州,但卻被聰明的諸葛亮搶了先。盡管他妄圖強攻,但還是被趙雲的部隊擋回,而且自己還中了箭。周瑜不甘心,幾次 追要荊州總是無功而返。孫權愛惜周瑜,讓魯肅替他去要荊州,但仍是無功而返。情急之下周瑜想到了美人計,卻又反被諸葛亮識破而使東吳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 兵”的下場。

當周瑜再次與劉備談判時,諸葛亮又以取下西川為約再度粉碎了周瑜的妙計。終于,他要和劉備翻臉了。他想借假道伐蜀之計,滅了劉備。但這個計謀 還是逃不過諸葛亮的眼睛,最終他還是失敗了。即便如此,諸葛亮卻認為還是不夠,因為他要去掉這個勁敵。于是乎諸葛亮又落井下石地在信中譏諷周瑜。終于,随 着一聲“既生瑜,何生亮”的歎息,周瑜去了……雖然很多人知道《三國演義》裡的許多描述并不是真正的曆史事實,但人們卻一味盲目地相信,甚至有些記錄曆史 的書籍都記載了這樣并不真實的曆史。

其實,曆史中真實的周瑜“雄烈,膽略過人”,“建獨斷之明,出衆人之表,實奇才也”。在陳壽所寫 的《三國志》中,他評價周瑜是“性度恢廓,大率得人,惟與程普不睦”。意思是說:周瑜雄姿英發,氣度不凡,性情豁達,大體上是得人心的,隻是與程普關系不 和睦。難道說與程普不和就成了“心胸狹窄,嫉妒心強”嗎?其實不然,周瑜與程普不和,主要原因是在程普身上。東吳老将程普,早年跟随孫堅,自以功高,瞧不 起年輕的周瑜。但位居周瑜之下,很不服氣,他“數淩侮瑜”,而周瑜“折節容下,終不與校(計較)”。最後使程普自己折服,程普說道:“與周公瑾交,如飲醇 缪,不覺自醉。”由此可見,周瑜不僅心胸開闊,人品高尚,而且有教育人、影響人、令人信服的魅力。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對周瑜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該書的《赤壁之戰》中稱周瑜為胸中帶甲、膽識過人、智勇兼備的優秀軍事家。

孫權與陸遜曰:“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君今繼之……子明……學問開益,籌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

諸葛瑾、步骘聯名上疏曰:“臣竊以瑜昔見寵任,入作心膂,出為爪牙,銜命出征,身當矢石,盡節用命,視死如歸,故能摧曹操于烏林,走曹仁于郢都,揚國威德,華夏是震,蠢爾蠻荊,莫不賓服,雖周之方叔,漢之信、布,誠無以尚也。”

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

孫權謂公卿曰:“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蔣幹稱瑜曰:“雅量高緻,非言辭所閑。”

劉備曰:“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

即便是在其他三國的史料中,也沒有任何有關周瑜“量窄”的記載。

就是這麼一位指點江山、指揮若定、鞠躬盡瘁的文武全才,在《三國演義》中卻被羅貫中描寫成了處處算計劉備和諸葛亮的人,實在令人心痛。

另外,在民間也有很多關于周瑜的傳說和故事。從這些故事和傳說上看,在元朝以前,人們還都是很喜歡周瑜的。

比如說“曲有誤,周郎顧”,說的就是周瑜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和文人氣質。周瑜不但足智多謀,善于作戰,而且精于音律,有很高的音樂欣賞能力。《三國志·周 瑜傳》:“瑜少精意于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阙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故時人謠曰:‘曲有誤,周郎顧。’”意思是周瑜聽人演奏的時候,即使多喝了幾杯 酒,有些醉意了,如果演奏稍有一點兒錯誤,也一定瞞不過他的耳朵。每當發現錯誤,他就要向演奏者望一眼,那意思是說:“喂,你錯了。”唐代詩人李端的《聽 筝》詩,有兩句道:“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為了讓心愛的人多看我幾眼,老是故意地彈錯),詩中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再比如說蘇轼 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意思是說:長江向東 流去,波浪滾滾,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長江水逝去。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時候周瑜作戰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直刺天空,大浪拍擊着江岸,激起 一堆堆雪白的浪花。

江山像一幅奇麗的圖畫,那個時代彙集了多少英雄豪傑。遙想當年的周瑜,小喬剛嫁給他,他正年輕有為,威武的儀表,英姿奮發。他手握羽 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就把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此時此刻,我懷想三國舊事,憑吊古人,應該笑我自己多情善感,頭發早早地都變白了。人生在世就像一 場夢一樣,我還是倒一杯酒來祭奠江上的明月吧!通篇描述了周瑜的蓋世豪情和赤壁之戰的恢弘場面。尤其這一句“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 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更是千百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廣為傳誦的名句。在這裡,作者沒有直接寫周瑜的胯下馬、掌中槍,而是武官文寫:以美人、服飾、 容貌、神态、戰後的場面來烘托周瑜的年輕英俊、氣概俊偉、雍容娴雅、指揮若定的儒将風度,充分顯示出周瑜的傑出指揮才幹和蔑視強敵的英雄氣概。能使一代文 豪為其吟詠千古絕唱的人,表明周瑜真不愧是千古風流人物。

然而自元代往後,周瑜的形象逐漸發生了變化,人們開始對他的形象進行了醜 化,一路不斷更新,到《三國演義》成書時達到颠峰,這時的周瑜仿佛變成了另一個人。“三氣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 兵”等一出出精彩的但并非真實的片段,使人們一提起這位三國名士,首先想到的,就是周瑜的小心眼和小肚雞腸。

“三氣周瑜”應該算是表現周瑜氣量狹小的最出名和最精彩的段落了。

一氣:赤壁大戰後的第二年,周瑜去奪取荊州,被諸葛亮搶先奪去。“一氣周瑜”發生在南郡城下,吳軍與曹軍交戰,周瑜中毒箭,他詐死麻痹敵人,終于打敗了 曹仁。而等吳軍辛辛苦苦追趕曹軍後再回到南郡時,城已被趙雲所得;與此同時,在諸葛亮授意下關羽張飛又輕易取得了荊州和襄陽,于是周瑜氣得“金瘡迸裂”。

二氣:周瑜本想借把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将劉備扣下,逼諸葛亮交出荊州,不料諸葛亮用計使周瑜“賠了夫人又折兵”。和“二氣周瑜”有關的是一個婦孺皆知 的成語,“賠了夫人又折兵”,這無異于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的同義詞。這件事引起小說家發揮的欲望,先是周瑜給孫權上書,請他分開劉、關、張三人,用美 女、宮室娛劉備之耳目,然後把三人各個擊破,于是大事可定。但孫權認為當時還有曹操在北,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制,故不納”。總之,事未如願,周瑜又 難免氣大傷身。

三氣:周瑜向劉備讨還荊州不利,又率兵攻打失敗,結果病死了。“三氣周瑜”則發生在荊州城下,周瑜假托攻取西川,以借 道荊州為名想趁機奪回荊州。可此計被孔明識破,等吳軍到了荊州城下,趙雲卻不放入,而四下裡千軍萬馬向城下奔來,“皆言要捉周瑜。”于是周瑜就此氣死。臨 死前,他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慨歎。那真實的曆史又是怎麼樣的呢?

在《三國志》中,雖然周瑜在戰争中“親 跨馬掠陣”時的确中了一箭,曹仁聽說他卧病不起,便“勒兵就陣。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國志》中并未提及南郡為劉備所得,況且赤 壁之戰以後,周瑜還領南郡太守。“一氣”之事,從何說起?在《三國演義》中,周瑜的計策實施後,卻被孔明識破而留下“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 笑柄。試想在當時,劉備羽翼尚未豐滿,周瑜的計策若當真被吳侯采納,恐怕整個曆史都得改寫了。在《資治通鑒》中的記述是,劉備後來知道了周瑜的這封上疏, 歎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而孔明“谏孤莫行,其意亦慮此也。孤方危急,不得不往,此誠險途,殆不免周瑜之手!”可見他自己也不大放心呢。孫權把 妹妹嫁給了劉備倒是真有其事,這種政治婚姻可以說是任何朝代都不稀罕的事,曆史上的孫夫人,應該是一個值得同情的犧牲品。

是以說,小 說終歸是小說,并不是曆史。舉個最簡單的例子,舌戰群儒和草船借箭純粹是作者虛構的,而赤壁之戰根本是周瑜和魯肅的功績,和諸葛亮則毫無瓜葛。而借東風更 是算不得什麼。因為11月起東風是常事,不僅諸葛亮知道,周瑜也知道,曹操也知道,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一個生活常識,說不上是諸葛亮通曉天文的緣故。羽扇 綸巾也并不是諸葛亮的專利,這種白羽扇是當時名士的必備之物。依年齡、級别來說,白羽扇更應是像周瑜、魯肅這樣的人的标志性物件,而不是如今諸葛亮一個人 的專屬。

陳迩冬在《閑話三分》中說,周瑜“這個人對孫氏忠;對朋友諒;劃策有絕招;風頭足;名聲好;加上人漂亮;夫人更是美人……那些碌碌之輩自慚形穢之流難免不生嫉妒之心。瑜威聲遠著,故曹公劉備鹹欲疑谮之”。

袁枚《随園詩話》談及有人因在詩文中說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話被人一直譏為笑柄;又有人在奏折中用了這句話被清帝免了職。這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因為,厘清曆史和小說這個要求并不過分。

魯迅、胡适這樣的文學巨匠在評論《三國演義》時都為周瑜說過叫屈的話。

在曆史上周瑜較諸葛亮年長壽薄,成名也更早,兩人實際根本沒什麼關系,更談不上什麼三氣周瑜了。其實曆史演義小說和曆史有所出入乃是常事,但像《三國演 義》這樣千古流傳,人人開卷有益,以緻完全取代了正史而被當成确鑿可信的曆史記載,進而改變了整個民族對那一段曆史的認識。關于這一點,可能是羅貫中自己 也始料未及的。

作為一部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所取得的文學成就是不容質疑的。但對于曆史,人們應該抱着正确而嚴謹的态度。華夏五千 年中亂世動蕩,群雄紛争不斷的時代有很多。但隻有三國時代獲得了最高關注和最多的争論。時至今日,三國的浪潮還在不斷影響着後世的人們。是以,我們要實事 求是來看待曆史,理應還周瑜一個本來與清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