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上隻有資本主義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除了資本主義體系外,還有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等帝國主義都與蘇聯有沖突,而德意日法西斯和英法美又有着尖銳的沖突。“一戰”後,為了取得英法美對其侵略擴張的支援與縱容,希特勒打着“反蘇、反共”的旗号。而後法西斯國家對埃塞俄比亞、波蘭等的侵略,更使法西斯國家的經濟軍事力量大增。英法美等大國先是坐失良機,後又自食其果,“二戰”時不得不與蘇聯結盟,對抗法西斯勢力。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新老帝國主義為争奪世界霸權和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而加劇,幾個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化生産在世界上的地位發生了變化: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法國退居第三、第四,新興的美國、德國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改變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力量對比,造成了實力下降與所占殖民地喪失的狀況。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已經基本上被瓜分完畢,于是在歐洲形成了新興的德國同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争奪霸權、重新瓜分世界的局面。
随着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加劇,歐洲形成了三個基本沖突,即法德沖突、俄奧沖突和英德沖突。圍繞着這三對基本沖突,形成了三國同盟(德、意、奧)及三國協約(英、法、俄)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間的對峙局面、激烈争奪加速了歐洲的緊張局勢,最終導緻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被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
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是由于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危機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1929年至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打擊下,德、意、日建立起法西斯專政,企圖通過對在瘋狂擴張的途徑擺脫經濟危機,歐亞兩個戰争策源地最終形成。歐洲策源地:1923年,納粹黨一躍成為國會第一大黨,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掌握了國家政權,對内實行恐怖統治,對外積極擴張,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亞洲策源地:受軍部法西斯控制的廣田宏毅上台組閣,對内禁止勞工罷工,限制人民言論、結社、新聞和出版自由,對外加緊擴軍備戰,制定了侵略擴張的基本國策,積極準備擴大侵略戰争,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兩大軍事集團為了争奪市場與原料産地,為了争奪海外殖民地利益而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戰争。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戰争。戰争中,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緊密合作,建立了反法西斯同盟,共同進行反法西斯的鬥争,并取得最終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争規模大,給世界帶來的人力、财力上的損失更大。
但二者削弱了一些帝國主義國家的力量,戰後都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戰後都出現了一些政治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曆時四年多,30多個國家參戰,作戰面積達400萬平方公裡,武裝力量達7000萬,15億人口被卷入戰争,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失,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力量,摧毀了俄羅斯、德意志、奧匈等帝國,封建的奧斯曼帝國也告解體。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等帝國主義國家被削弱。戰争後期,俄國無産階級在帝國主義的鍊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戰後初期,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産階級革命運動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出現了高漲的新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遍及世界各地,共61個國家參戰,作戰面積高達2200萬平方公裡之多,武裝力量達1.1億,世界人口的80%,即共17億人被卷入戰争,耗損了大量的财富,是人類曆史上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戰争,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次戰争摧毀了法西斯主義,教育了各國人民,争取和平和進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大戰沉重打擊了國際帝國主義,促進了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戰争徹底打垮了德、意、日帝國主義,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嚴重動搖了帝國主義在世界的殖民統治。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力量在戰争中得到壯大,為争取民族解放運動創造了有利條件。戰争還促進了國際社會力量的發展壯大。蘇聯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世界上許多國家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越出了一國範圍。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客觀上推動了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但兩次大戰中,人類以前所未有的規模和速度,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創造發明,把整個民族、整個國家的人力和物力全都投入到戰争之中。戰争造成了難以統計的人力物力消耗,給全世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但大戰的影響絕不止于此,它們對人類曆史發展的程序,對世界經濟政治格局,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等,都産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回顧兩次世界大戰,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曆史,不僅可以豐富曆史知識,更可以以史為鑒,深入反思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戰争與和平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