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International,英特納雄耐爾)
《國際歌》曾是和的會歌;20世紀20年代,是蘇聯的國歌;1944年是聯共(布)、1952年是歌。
①第一國際。又名"國際勞工聯合會"。創始人馬克思。存在時期1864年9月28日至1876年。性質是國際性的勞工協會。建立背景,是在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歐洲勞工運動和民主運動重新高漲的形勢下産生的。曆史作用,第一國際在歐美各國推動了勞工運動的發展,提高了無産階級的思想水準群組織程度;它廣泛深入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勞工運動中取得統治地位作了準備,為各國建立無産階級獨立政黨奠定了基礎。

②第二國際。又名"社會主義國際"。創始人李蔔克内西等。存在時期1889年至1916年。性質是勞工運動的世界組織。建立背景,第二國際是在資本主義相對穩定發展時期。曆史作用,第二國際所作出影響最大的動作包括,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為國際勞動節,宣布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并創始了八小時工作制運動。
1951年成立的"社會黨國際",是今日世界最大的政黨組織,實際上是第二國際的延續,它的成員均為原第二國際成員。
李蔔克内西
③第三國際。又名"共産國際"。第三國際初成立時,各國支部差不多皆為第二國際原有的支部分裂出來的,即第二國際中的革命派發展為第三國際,正式抛棄改良主義,而号召世界革命。曆史作用,在捍衛馬克思主義,推動國際勞工運動和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反對法西斯主義和帝國主義戰争,促進國際共運發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④第四國際。全稱為"世界社會主義革命黨",創始人是在國外流亡的托洛茨基。存在于1938年9月~。性質是與斯大林所控制的第三國際相抗衡。主張實行"不斷革命"和"世界革命",終而建立"世界社會主義聯邦"。建立背景,1933年,國際左翼反對派認為斯大林主義已經完全控制了共産國際,而共産國際已經完全堕落了,因而左翼反對派宣布他們的活動方針不是對共産國際進行改革,而是同它決裂,準備籌建第四國際。
當今,還存在第二國際的影子和第四國際。
托洛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