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夏收時節,夕陽染紅了天,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迳下村的火車廣場稻谷舞動,歌聲、樂聲、人潮聲,聲聲缭繞。孩子們在稻田裡體驗收割,大人們在草坪上談笑風生,自動駕駛載人飛行器、無人售賣車、炫酷沙灘車充當起狂歡的道具,讓這場稻香嘉年華好不熱鬧。

在黃埔魚珠的東南方向,寬闊的珠江兩岸同樣忙碌:一邊是排滿大貨輪的黃埔港碼頭,高聳的機械吊臂不斷往船上搬運集裝箱,一邊是稻浪翻騰的大吉沙島隆平稻香園,“轟隆隆”的收割機正在稻田裡來回穿梭。

這一幅幅有趣的“城鄉”發展畫像,正是近年來在工業強區裡探索鄉村振興的寫照,“将土地資源的瓶頸制約變成郊區新城的獨特風景,讓人們在現代化樓宇裡,望得見稻田、聽得到蛙聲,讓農民在城市裡耕作、市民在田園中休憩。”

三十多年來,黃埔鉚足了勁,一改曾經蕉林灘塗、草長莺飛的荒野模樣,深化改革創新基因和工業産業底色,新興産業蔚然成林并“飛躍式”生長,讓它穩坐廣州市“工業一哥”的寶座,踏出一條新時代改革再出發的道路。誰留意到,遠離或深藏于黃埔城區的山林田野,何時繪就了秀美的鄉村畫卷?

直到近幾年,黃埔的“美麗鄉村”陸續面世,院士攜項目下鄉、産業引資金進村,2020年更是交出16年來第一産業GDP增速首次跑赢第二産業的亮眼成績單。悄然間,黃埔揭開了鄉村振興的面紗,着實驚豔了一把。

随着我國進入向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新發展階段,在“兩山”理論的指導下,黃埔的鄉村如何承接高品質發展之重任?為此,南都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深度走讀黃埔,力求抽絲剝繭,探尋這個工業強區鮮為人知的鄉村振興密碼。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今年7月,黃埔千畝“袁隆平稻田”迎來豐收時節。李劍鋒 攝

2020年,以國家級經開區、廣州“工業一哥”等頭銜著稱的黃埔區、廣州開發區,其農林牧漁業總産值達7.56億元,同比增長7.9%。“一産增長率跑赢了二産,這是16年來第一次!”廣州市黃埔區農業農村局有關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

全區126.4萬常住人口擁有92.22%的城鎮率,農村人口超21萬,28個行政村集中于“兩街一鎮”,第一産業占比僅千分之一——農業之于黃埔的發展角色微乎其微,但黃埔卻從未放棄“振興鄉村”。上述負責人表示,黃埔有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必須用于農業發展,全區每年對鄉村振興的直接投入超過2億元。

今年3月,黃埔獲批建立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通過把城市産業鍊條延伸至鄉村,把高水準要素資源導入鄉村,加快推動鄉村産業發展向廣度、深度進軍,為全省破解城鄉二進制結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探索提供寶貴經驗。“進一步繁華都市,退一步世外桃源”的許諾,正在黃埔兌現。

以“現代農業”促農業産業化

6月29日,喜迎中國共産黨百年華誕,黃埔鄉村振興項目又“上新”了,“科技+農業”依舊惹眼。“黃埔紅”紅茶創意園、中國航天現代農業創新中心相繼開園,隆平院士港(院士研發中心)封頂,這是黃埔“百大項目慶百年”大會戰鄉村振興領域的三個重點項目。在此大會戰中,涉及鄉村振興領域的重大項目共20個,總投資額約110.8億元。

對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黃埔而言,鄉村是稀缺資源,也曾是邊緣資源。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被寫入2018年黃埔區政府工作報告,擺在面前的首先就是“農田怎麼用”的問題。

黃埔共有28個行政村、66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該區農業農村局上述負責人介紹稱,通過城鄉融合發展,這些村會逐漸改制成社群,未來保留原貌的村子有三個,即迳下村、麥村村和蓮塘村,這些村因土地容量不足不便舊改,“我們也希望在城市中央有一片生态宜居的鄉村。”

村子屬性會改變,但永久基本農田3萬畝的紅線不變。據介紹,這些農田資源呈南北分布,南邊的黃埔街大吉沙島和長洲街長洲島有幾千畝,剩下的2萬多畝集中在北邊的新龍鎮、龍湖街和九佛街。“隻要有農田,就要有農業。但現在農田資源‘碎片化’,靠傳統種植行不通,而且這些農田大多都在不務農的村民手上,必須進行土地流轉。”上述負責人表示,由于農民大多不願意離開本土,也不可能完全回到傳統農田,隻能在現代化農場裡生産。這就要做農業産業化,通過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來推動。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廣州黃埔大吉沙島隆平稻香園,收割機在稻田裡來回穿梭。劉斌 龍昊 攝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2018年,黃埔建設了高标準農田4300畝,在2019年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繼續提出要大力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上述負責人稱,“我們選了兩個方向,一是農業科技創新引領,二是農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随着黃埔城市更新的程序加快,農田愈發顯得“物以稀為貴”。尤其是在農村集中的中新廣州知識城,作為國際級雙邊合作項目正處于大力開發建設階段,農田價格更是逐漸上升。在黃埔提出每年保證有100畝地用于鄉村振興建設用地的情況下,用好産業叢集和科技創新優勢,做好重大項目謀劃和布局,成了黃埔撬動鄉村振興的杠杆。

用創新“家底”引領農業科技

科技創新是黃埔最殷實的家底,也是引領其農業發展的強動力。在該區農業農村局上述負責人看來,“現代農業與生物産業是一線之隔,黃埔科技創新資源與人才集聚,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促進農業高科技交流,實作農業科技引領。”

2020年2月26日,醞釀多時的黃埔喊出要打造現代農業“黃埔軍校”的口号,背後是袁隆平院士的領銜團隊加持——袁隆平院士選址、謀劃和題名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作為“百大項目慶百年”重大項目之一,落戶長洲島及相鄰的大吉沙等江心島,總規劃面積約6662畝。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袁隆平院士生前為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謀劃、選址。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隆平公園總體規劃平面圖。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大吉沙水稻公園規劃圖。

據了解,大吉沙片區重點打造隆平稻香園,建設農業科普基地、智慧農業監控中心、生态農産品體驗中心及智慧農機體驗組團等。項目營運方黃埔文化集團董事長黎學軍透露,當時聽聞黃埔要在島上打造現代農業的“黃埔軍校”,尤其是隆平院士港項目還将與黃埔軍校南北相望,袁老欣然允諾。

3個多月後,隆平院士港啟動建設,重點引進高端農業科技資源,科學開發長洲島農田,打造世界一流的農業科技研發高地和粵港澳大灣區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交易中心。袁老特意發來祝賀視訊表示,“我對在廣東開展雙季稻畝産1500公斤充滿了信心。”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袁隆平院士生前對隆平院士港未來發展充滿期許。

這“築巢引鳳”效果顯著:隆平院士港落定後,黃埔相繼與華南農業大學、湖南農業大學簽約,設立華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湖南農業大學黃埔創新研究院,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中心構成隆平院士港的“兩院一中心”核心載體。而後更是吸引了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等組成農科“院士團隊”進駐隆平院士港。院士港還将建設一系列産業配套項目。

以高端項目提高農業科技對産業的支撐能力,是“院士團隊”的共識。鄒學校表示,院士進駐将會帶來農産品品種、農業機械等多方面最新技術的支援,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劉仲華則提到,未來要吸引更多專業科研機構、高校科研團隊加入,依托隆平院士港平台,共同推動廣州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現代都市農業創新發展。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三大研究院揭牌,隆平院士港打造農業科技研發高地。

黃埔的鄉村振興項目布局也漸成形态:南部以隆平院士港為核心發展科技農業;中部以科學城創新創業集聚高地,布局中國航天現代農業創新中心、“黃埔紅”紅茶創意園等推動産業發展;北部依托知識城産業優勢,推動納米小鎮、晶片小鎮、生物醫藥小鎮、永莊現代農業創新中心、極飛超級農場等一系列科技産業建設,形成“院士下鄉、産業進村”的新風尚。

“花式”保障“有人種地”

今年2月,黃埔引進了羅錫文院士團隊的“無人農場”,計劃利用大吉沙100畝水稻田,打造黃埔“無人農場”。

“黃埔區農耕用地相對較少,我們更加注重用科技手段,提高農耕的品質和産量。”上述負責人介紹,該區正大力實施“藏糧于技”戰略,把科技種田作為增産增收的重要措施,努力轉化和應用農業科技成果,提高糧食單産和糧食總産。羅錫文也在采訪中坦言,“我們的初衷就是希望把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把作業人員從繁重的駕駛操作中解放出來,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無人機在噴灑農藥。

無論“誰來種地”,終究要“有人種地”,何況黃埔還提出,2021年繼續深入推進“零棄耕”整治行動,盤活全區已征未用地并用于農業,實作應耕盡耕、應種盡種。

放眼當下,農民“洗腳上田”已不足為奇,城鄉融合加快發展的黃埔更是如此。“我們現在遇到一個問題,就是農民對種地沒有積極性,認為一種地就虧本,即便補貼資金,他們也認為不如務工。”該區農業農村局上述負責人說。

如何調動農民種地的意願和積極性?一方面,黃埔建立了農業生産規劃“标圖建庫”系統,将全區3182塊可耕作農用地納入農地生産管理庫,每塊皆可查詢,成為廣州首個查清現有基本農田的區。随後,根據每一塊土地不同的區位、土壤、面積等要素,從鎮街、地塊和種植種類三次元下達種植計劃。上述負責人指出,“我們把每塊農田的四季種植要求,都以任務書的形式下達給街道,由他們來督促落實,做到守土有責。”

南都記者從黃埔區委農辦下發給龍湖街道辦的2021年農業生産計劃通知上看到,該街道可用于糧食種植的耕地面積約400畝、蔬菜種植面積約2700畝、水果園地面積約10550畝、魚塘面積約1020畝,并附上詳細分布圖。如1914号地塊隸屬大涵村,面積1.86畝,按一年四造計劃生産蔬菜,計劃播種面積7.45畝。

任務下達後,還要對農田進行定期巡查管理。倘若發現哪塊地沒種植,區農業農村局要督促街道補種,提升量和質。

另一方面,黃埔正加大農業補貼扶持力度。例如水稻種植補貼在市級基礎上額外增加每造每畝800元,該标準居廣州水稻補貼前列。今年4月,黃埔釋出了“現代農業發展10條”,扶持範圍廣泛,包括土地流轉補助、設施農業扶持、貸款貼息扶持、農業科技獎勵、全産業鍊獎勵、農業生産補貼等,都是打通現代農業發展動脈的關鍵。

上述負責人透露,黃埔還将充分發揮區屬國企的力量,把全區可種植的農地委托給他們管理,由政府提供政策和資金支援,國企引進專業人才隊伍,按照下達的生産種植計劃推進工作,進一步保證“零棄耕”。

讓傳統農産品“優生優育”

如今,“智慧農業”“數字農業”成熱門,要打造農業科技引領示範區的黃埔也不例外。

在上述負責人看來,發展現代農業是政府和農民的共同責任,需上下一心,“農民有責任、有義務把自己培養成現代産業下的新型農民,政府也有責任發揮國企的力量,将可耕種土地統籌起來打造現代化農場,吸收農村的富裕勞動力,還要促成他們身份和思想的轉變,這個很重要。”

今年以來,黃埔利用産業叢集和科技創新優勢,從科技農業、科技産業、特色精品村建設、農文旅及農業園等方面重點謀劃打造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六家區屬國企參與鄉村振興工作,通過組織和引入專業團隊,融合先進裝置和技術,在不同領域發力。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航拍黃埔區天鹿湖(資料圖檔)。

位于天鹿湖森林公園北部,中國航天現代農業創新中心首期啟動的航天現代農業體驗與展示中心已基本完成建設。這是廣州高新區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的項目,以數字鄉村産業發展為基礎,打造成集“智慧農業+航天育種+鄉村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航天現代農業産業園,已投資兩億元。據了解,該項目借助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的航天育種和霧化栽培等高端技術,在這裡成立中國航天育種中心廣東中心,未來将對具有嶺南特色的農産品如荔枝、中草藥等進行航天育種。

“無論是航天育種中心,還是隆平院士港,這些平台研發出的新産品,下一步就要向其他地區推廣,讓黃埔真正做到農業科技引領和示範。”上述負責人說。

回歸到黃埔的現代農業種植上,新興技術力量的引進同樣是結果導向,要讓農民再次主動“脫鞋下田”,必須讓他們切實獲得收益。“用高科技發展農業是如虎添翼,可現在大部分‘智慧農業’都是挂在螢幕上”,上述負責人表示,“我對‘智慧農業’的了解就三句話,‘瓜大一圈、糧多一斤、豬肥一膘’,你研發的智慧農業系統能做到這些,我們就引進你的企業。”

今年,黃埔區農業農村局制定了傳統農産品振興三年行動方案,優選荔枝、甜橙、紅茶、鳳梨、霸王花、蘿蔔、番薯等傳統農産品開展振興工作,通過培育優選種源、明确種植範圍、加強技術投入、提升産業管理,讓它們成為黃埔“優生優育”的農産品代表。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黃埔區果農在采摘古荔枝。

6月29日,“黃埔紅”紅茶創意園揭開帷幕,首期50畝示範茶園已基本完成建設。談起嶺頭紅茶,廣州知青甯一民很是驕傲,“這個茶園是我們數百名知青一鋤一鍬在嶺頭農場開墾出來的,嶺頭紅茶至今已有50多年的曆史。”據介紹,該項目充分利用黃埔嶺頭現有的1000畝茶園,通過景觀改造和花木補植,打造良好的生态旅遊條件。同時引入院士專家團隊,以“生産基地+科技”模式,打響黃埔嶺頭紅茶品牌。

項目建成後,産業園區将滿足90-150家年産值5000萬元以上的茶葉深加工/精加工企業進行規範化、清潔化、高品質化生産,上下遊全部企業入駐後,預計整個産業園區年總産值将達到150億元,可帶動就業超3000人。

在這樣的氛圍下,黃埔培育的農業企業也逐漸壯大,去年申報的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有十多家,數量超前8年總和。

高位推進成就“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是一項以農為本、全面統籌的整體性工作,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全國各地的三農工作容易陷入“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怪圈。

“黃埔區委區政府的高位推進,是做成這件事的關鍵”,該區農業農村局上述負責人解釋說,“在2019年-2020年的區常委會和常務會上,關于鄉村振興的專題讨論和專項工作會議有幾十次,2019年就開了三四十次。區上司們對這項工作相當重視,書記隻要在廣州,基本上每個周末都在各個村莊調研。”

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是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資料統計,從2018年-2020年,黃埔年自有收入低于100萬元(不含發展補助資金)的經聯社數量從24個減至11個。2020年總收入(不含補助收入)超過100萬的農村集體占總數的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4萬元,同比增速7.5%,高出城鎮居民1.1個百分點。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2020年,黃埔區迳下村舉辦小康節健康跑活動。

就在前不久,黃埔區委農辦印發了《黃埔區上司挂點幫扶欠發達經聯社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2021年底全區11個欠發達經聯社收入分别達100萬元以上(不含發展補助資金)”的幫扶目标,每一名區上司挂點幫扶一個經聯社。

“經營性物業少、資源性資産對集體收入貢獻低、連片規模經營少、集體沉澱資金量大且收益率低、合同不合理條款較為嚴重導緻租金收益低,這些問題統統要解決,幫扶要求很高。”上述負責人說,區上司将繼續擔起啃“硬骨頭”的角色。

據了解,挂點幫扶将主要采取産業帶動、項目聯建、資金支援、消費增收、政策扶持等多種形式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在量和質上改變村集體收入低的狀況。

探索城鄉融合發展新路徑

“實際上,我們的鄉村振興是朝着城鄉融合的方向發展的。”上述負責人指出,最明顯的就是知識城片區的打造,“它處于城鄉結合部,如今進一步繁華,退一步安靜”。2020年,新龍鎮順利獲批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點鎮。

廣州工業強區的鄉村振興探索:藏在黃埔鬧市中的世外桃源

迳下村水稻田航拍圖。

今年3月,廣東省委農村工作辦公室批複同意黃埔區建立廣東省城鄉融合發展示範區,全力探索一條具有廣州特色的超大城市鄉村振興之路。上述負責人表示,廣東省委農辦給黃埔的城鄉融合指明了三個發展方向,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和城鄉資産同權化。

近年來,黃埔在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方面已取得顯著成效,為高品質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奠定了良好基礎。“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事業發展并沒有城與鄉之分,在規劃、建設和使用管護上都實作了統籌一體化,這在很多行政區,尤其是帶着國家級開發區的,都還沒有完全實作。”上述負責人說。

例如,新龍鎮于今年2月正式動工的知識城第一國小,将設定36個班,容納學生1620人。上述負責人解釋稱,“它實際上就是金坑村國小,知識城建立的國小從第一到第二十排下去,沒有城鄉差别,并不會說城市優先、農村靠後。”他表示,這兩個“一體化”會越做越精細、完善,“講不清楚開頭,絕對不會結束”。

對于黃埔來說,探索城鄉資産同權化,逐漸實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才是真正的創新性、革命性命題。

什麼是城鄉資産同質同權?上述負責人拿土地舉例稱,農地作為資源應該具備價值,其價值在社會上應該能夠反映出等價的物品,這當中就得有價值标杆。例如一家農業企業花費1500萬元租用了1000畝農地,農企本身屬于輕資産型企業,資金少、商業運作能力較弱,為種地還需再籌集500萬元。“如果金融機構等資産運作機構能認可這片土地的價值,就如同期權,對這塊土地未來可能産生的價值做出預計後,能夠出資購買這份土地‘期權’,企業就不用再貸款或變賣資産去種地。”

在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廣清結合片區,城鄉資産同權化也是其探索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努力破解城鄉二進制結構的重要命題。上述負責人坦言,當中涉及一系列配套改革機制,需要從政府到社會多方共同研究謀劃,目前很多内容都處于探索階段,“我們希望能做出‘黃埔探索’,即便不成功,也能給後來者留下寶貴經驗。”

廣州人最近超愛來這裡打卡:

要生态還是要經濟?廣州黃埔“美麗鄉村”交了高分答卷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海軍 王衛國

統籌:裘萍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骅

攝影:南都記者 馬強(部分由通訊員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