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媽媽說,每次看到兒子做事磨磨蹭蹭時,都能感覺到心裡的怒火,在慢慢“蹿”出來。

很多次,看到小小魚在我面前哭鬧,我心裡也會湧起怒氣,就好像看到小時候大哭的那個自己。
我不喜歡這種感受,心裡想讓他趕緊停下。
我這樣的情緒,是出于關心孩子的睡眠時間不夠,還是因為我自己很反感時間的浪費呢?
02
人作為獨立的個體常常在三種狀态下變化,即父母、孩童以及成人。
父母自我狀态:是由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行為内化而來的,是一大堆裝在腦子裡生命早期獲得的經驗;
包括“必須”、“應該”,父母自我狀态是“權威的”“教誨的”。
孩童自我狀态:常常是情緒化的、沖動的,自發的,憑感覺做事。
成人自我狀态:是“有邏輯”、“理智的”,所做的決定建立在資料的收集和客觀分析之上,不受“父母狀态”和“孩童狀态”的幹擾。
讓自己盡量保持着成人自我狀态,理性的處理這些問題。
當然,也不是說孩童自我狀态就一定是不好的。
因為孩童更懂孩子的需求,也願意更直接、更感性地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感情。
是以,對孩子不耐煩時,一定要看看自己的自我狀态。
03
最後,媽媽還是氣沖沖地折回了,什麼也沒說,拉着孩子就走。
孩子就坐地上想買,就一直耗在那裡。
如果已經明确告知了孩子為什麼,而他卻想着用這樣的方式,讓父母屈服的話。
可以選擇拒絕,但可以站在不遠的地方,看着他。
可孩子的感受會很不一樣,一種是被忽視的需求和情緒,一種是被尊重的溝通。
而父母自己的感受也會不同,一種是氣呼呼地責備,而另一種是平和地養育。
04
而孩子大一些,就會催着:“怎麼總是這麼慢啊!”
帶着責備的語氣。
在作家張文亮的《牽一隻蝸牛去散步》裡,父母會感受到孩子跟這隻小小的蝸牛如此相似。
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說:“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着汗,喘着氣,往前爬,
……
任蝸牛往前爬,我在後面生悶氣。
是不是覺得就好像看到磨蹭的孩子時,自己也是這樣的心态。
看到孩子學東西慢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麼着急。
對孩子不耐煩的時候,也想拉他,扯他,甚至想踢他。
而忘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看。
請一定記得,對孩子感到不耐煩的時候,要耐心一點。
缤紛家庭教育
分享科學的兒童教育知識,傳遞專業家長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緻力于做專業的家庭教育平台、爸媽掌中的教育手冊。讓您成為卓越父母,讓你家孩子未來缤紛多彩!
公衆号
*本微信公衆号對所有原創、轉載、分享的内容、陳述、觀點判斷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僅供讀者參考,釋出的文章、圖檔等版權歸作者享有。部分轉載作品、圖檔如有作者來源标記有誤或涉及侵權,請原創作者友情提醒并聯系小編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