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看什麼?
看宏大絢麗的場景,看跌宕起伏的劇情,看爐火純青的演技,看俊男靓女的風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我也不是電影的常客。但看完即将上映的《1921》,卻難免有所沉思,既有不少熟悉曆史片段的精彩演繹,又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細節,更感慨的,是那群盜火者的激情。
這種激情,改變了中國。
他們是開天辟地的人物,他們當年的創舉,改變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命運,也改寫了960萬平方公裡的中國的未來。
主角,自然是13人。
這是世界上最牛的創業團隊。
1921年公司注冊,資本金接近于0,當時中國社會總共有幾百個政治黨派,中共隻是其中一個。但曆經28年的艱苦奮鬥,最終打敗了西方跨國公司和國内強有力的競争對手,1949年10月1日在主機闆市場上市,但這還隻是一個新的開始……
但這也是世界上淘汰率最高的團隊。
13人中,王盡美1925年犧牲、鄧恩銘1931年犧牲、何叔衡1935年犧牲、陳潭秋1943年犧牲。
13人中,就有這麼多人壯烈犧牲,此外,中途離隊、被黨開除的還有7人,陳公博、周佛海後來還當了大漢奸……
信仰堅定,從頭走到尾的,隻有兩個人:毛澤東!董必武!
筚路藍縷,苦難輝煌。
13人都是主角,但電影主角中的主角,我覺得是四個人,南陳北李,青年毛澤東和青年李達。
南陳,陳獨秀。
在《1921》中,陳獨秀由陳坤飾演。
這位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和主将,“五四運動總司令”,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一出場就有一股韌勁,親自抛灑傳單,慨然走進監獄。
淩亂的頭發,樸素的長袍,從獄中緩步而出,不再是精緻的潇灑,而是慷慨的決絕,一個革命者的從容和激情。
他說:軍閥要我死,我要中國生。
還有北李,李大钊。
如果說陳獨秀的激情是外露的,李大钊則沉靜如海。即便是匆匆趕去探望獄中的陳獨秀,李晨飾演的李大钊,依舊處變不驚,胸有成竹。
但内斂是他的氣質,他的精神同樣昂揚着激情。隻是他把激情凝聚到行動,凝聚到筆端。
“人道的鐘聲響了!自由的曙光現了!試看将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他在新青年發表的《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庶民的勝利》等文章,在中國首倡馬克思主義,影響和改變了無數中國青年的命運。
他說:我們的使命,将将開始。
看到有媒體就說,陳坤将過往表演中常帶的那股“噴薄而出的力量感”,融入到每一個眼神、每一句台詞、每一步行走的節奏之中。
有一場戲,是陳坤飾演的陳獨秀與李晨飾演的李大钊,在獄中探讨中國的未來,陳坤在導演沒有提示的情況下,眼泛淚光。
螢幕後的黃導,感歎這段細節,超出了自己的預期,他覺得人物這一刻,就應該是這個狀态,但他并未提示過演員。
這就是優秀導演和優秀演員的默契吧。
絞刑台上,李晨飾演的李大钊,神态自若、慷慨赴死,令片場的從業人員無不動容。
南陳北李,相約建黨。在兩位先行者的努力下,在其他創始者的共同協助下,中國共産黨,在1921年建立了。
中國革命的面目,由此煥然一新。
電影《1921》中,還有兩個更重要的主角。
一個是青年毛澤東,由王仁君飾演。
他是當時的一大湖南代表,他是日後締造了新中國的領袖。
人們太熟悉了這個人物,但《1921》又有全新的演繹。通過一系列故事和細節,昭示中共領袖的情懷、格局、理想、犧牲。
電影中,毛澤東的出場,是在上海洗衣房打工,實踐“工讀互助”。
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曆史,也是大銀幕上首次出現他這一形象。青年毛澤東,雖然衣着樸素,但眼神明亮,充滿了對未來的希望和向往,青年主席的朝氣蓬勃和自信潇灑,盡在其中。
還有,為了去上海參加一大,毛澤東和楊開慧雨中離别的場景,既符合年輕戀人的心理,但又符合革命青年的身份。
這不是他們的第一次離别,但最終,為了革命,他們永久分離。
另一個主角,是李達,由黃軒飾演。
這個一度脫黨的重要人物,最終黨内的理論巨匠,是這部獻禮片最重要的人物。當然,還有她的新婚妻子王會悟,由倪妮飾演。
事實上,今天我們說中國共産黨是最牛的創業團隊,最初的典故,來自1948年毛澤東寫給李達的信。當時正在西柏坡指揮解放全中國的毛澤東,給同鄉兼好友李達寫信說:“吾兄乃本公司發起人之一,現公司生意興隆,盼兄速來參與經營。”
确實,沒有李達的努力,中國共産黨依然會成立,但可能不會在當年的7月成立。是李達居中聯絡,寫信給當時未見曾謀面的毛澤東,寫信給各地早期的共産黨人,來上海開會。事實上,嘉興紅船,就是一大代表們被迫從上海轉移後,由王會悟聯系去的南湖,租用的一艘畫舫。
黨的創業者們在船中慷慨激昂,年輕的王會悟在船頭雨中靜立……
還有一場戲,這對新婚夫婦在天台講起了火種,然後,情不自禁地,李達就對王會悟說,我給你唱首歌吧,那是剛由鄭振铎翻譯過來的《國際歌》:
起來罷,被咒罵跟着的,全世界的惡人與奴隸;
我們被擾亂的理性将要沸騰了!預備着去打死戰吧!
我們破壞了全世界的強權,連根地把他破壞了。
我們将看見新的世界了!
隻要他是什麼都沒有的人…
這是最後的鬥争
團結起來到明天
英特納雄耐爾
就一定要實作……
兩人潸然淚下。
為祖國的命運,也為青年人的使命。
正是這一群平均28歲的人,以後點燃了中國希望的火種,火種也曾遭遇困境,但最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從故事情節上來說,《1921》是獨特的,至少有三條線索:
主線,是一大代表們克服困難,從國内各地,彙聚上海;
兩條副線,一條是共産國際代表馬林,逃脫歐洲反共勢力的監視和追捕;
另一條是在上海的日本特工,對共産黨人的敵視和監控。
此外,還穿插着其他早期的共産黨人,比如,不得不分别留在北京和廣州展開鬥争的李大钊和陳獨秀,還有在巴黎的青年領袖周恩來、“油印博士”鄧小平等。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種全球視角的叙述,既有中國内部的沖突和沖突,屈辱和抗争,也不乏國外的博弈和鬥争,還有對中國的虎視眈眈。中國共産黨的誕生,本身就有其宏大的時代背景。
這群平均年齡28的年輕人,他們是盜火者,眼中閃耀的是希望的光,點燃的是激情的火。他們改變了那個時代,他們創造了新的時代。
1921,隻是一個開始。
電影《1921》,隻是以光影的藝術,再現了那段不平凡的歲月。
這是充滿艱辛的曆程。過去100年中,很多人倒下,更多的人前行。先行者開辟的道路上,一代代共産黨人依然在前行。
正如今年全國聯考作文,試題是這樣的:
中國共産黨走過百年曆程。在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鬥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我們過的節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們唱的歌曲如《義勇軍進行曲》《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澱》《紅岩》,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和激勵。我們心中有陽光,我們腳下有力量。我們的未來将融彙于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新征程,我們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
最後的作文要求,結合上述材料,以“可為和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
我的第一個反應,就是《1921》《建黨偉業》……
如果看過這些作品,感覺可能更不一樣。
從這個角度看,《1921》真不是一部普通的電影,我們看它精彩的劇情、獨到的演技,也感慨那段開天辟地的曆史,徹底改變中國的青春激情……
初心不改,已融入我們整個民族的血脈和靈魂。
盜火者的激情,噴薄而出,成就了今天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