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絲織為錦,七彩華紋為繡,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六師,以山脈為梭,河流為線,風雲織經,詩情繡緯,在7800多平方公裡的大地上,镌畫着一方錦繡家園。
自東向西、由南至北,從阿爾泰山到天山,從開墾河到瑪納斯河,從青格達湖到千島湖,從将軍戈壁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大自然将佳山勝水、多彩礦藏和豐盛物産毫不吝啬地饋贈給這片大地。
這裡
每一寸山水都是風景
每一處風景都有故事
每一個故事都是傳奇
歲月更疊,滄海桑田,這片大地的内在始終如一;氣象萬千,日新月異,這片土地對美好未來的追求始終如一;天華物阜、地毓人傑,一代接續一代,耕耘始終如一。
在六師五家渠市第十二次黨代會召開之際,讓我們用全新的視野,領略如詩、如畫、如歌的錦繡六師·土墩子農場。
請看視訊
沿着唐朝路繼續西行,在土墩子農場觀瞻六師最古老的建築,參悟古人的智慧。這個于1955年成立的農場因這處土墩而得名,這處土墩已經在唐朝路上屹立了1300多年。它的身影曾頻繁地出現在唐宋詩人的詩行裡,“登高望烽火,誰謂塞塵飛”、“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它就是烽火台,又稱烽燧,它的名字象征着戰争、戰火和戰事,趨吉避害,向往和平安甯的人們于是稱它為土墩子。

複原它的外貌,它應該身高在12米以上,在它的目距範圍内,每隔10裡便設一座烽火台,彼此相望,沿着絲綢古道一路排列,宋代馬之純詩雲“此到西陵路五千,烽台列置若星連。”
烽火台,因戰事而生,是當時最快的通訊設施,是現代光通信的鼻祖,“不用赤囊來塞下,可須羽檄報軍前”。來自邊關的戰情警訊轉換為烽火台上燃起的狼煙和火焰,烽烽相傳,燧燧相接,一晝夜可飛越3500多公裡。
堅守的烽燧維護着西域的安甯和絲綢之路的暢通,是守望時空的年輪,它記載着戰亂與和平、分裂與統一的曆史巨著,它講述着烽火連天的蹉跎歲月,也見證着太平盛世的歡樂年華。
同是見證者的古老建築,土墩子古清真寺的一石一木、一梁一柱在雕镂描畫的線條和色彩裡,呈現着力學藝術的精巧美妙,解讀建築語言的博大精髓。
土墩子古清真寺于1894年由漢、回、哈等多民族群衆共同出資籌建。整體按道教八卦方位布局,大門為佛教寺院式山門結構,是新疆唯一有鬥拱的磚木結構清真寺,在漫長的歲月中,鬥拱作為中國建築獨有的構件,無論從藝術和技術上,都承載着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和氣質。
清真寺大殿頂部采用歇山式卷棚頂架構,極具漢唐建築風韻。殿内彩繪融合蘇式彩畫、旋子彩畫等形式,廊柱基座上、壁龛窯殿旁,蓮花、寶瓶、鐵刹等圖案被繪制在最顯眼的位置,這是佛教和道教的符号,二龍戲珠、倒挂蝙蝠、生命之樹等吉祥喜慶的紋飾裝飾着整座建築,創造它的建築師們用天然的美學,把中原文化的印記留在這座伊斯蘭古建築上,每一個細節都是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智慧結晶。古往今昔,在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民族,早已經有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交流,
尋根溯源,它們所保留的記憶,闡釋了中國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兼收并蓄,是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靈魂,是各民族對中華文化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是各民族對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美好向往,無論時光過去多久,氣象恢宏、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作為各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從來沒有變過。
建築為文化代言,更為精神放歌。甘河子河,土墩子農場的母親河,它源自天山雪峰,俯瞰峽谷平原,一路奔騰下躍。它天性是一條流淌着野性的河,桀骜不馴,曾經它撕毀河床堤壩,沖毀城鎮良田。土墩子農場三代人背石築渠,牽引着河水,在戈壁荒漠裡,澆灌着農場7.5萬畝農作物,養育着農場7800多名各族群衆。
甘河子河是一條流淌着意志的河,河床兩岸砌築的石堤是農場水利人的功勳牆,築就石堤的每一塊石頭都是一枚獎章,其中,女工班的獎章最為沉重而絢麗。在本是男人世界的水利工地上,女工班的婦女們忘記了性别,卻沒有忘記責任,她們和男人一樣從冰冷的河水裡搬石築基,從1962年開始修建,她們以水滌心,以石砺志,冰冷和繁重磨砺出讓天山為之驕傲的英雄女工班。她們的背上,背起的是農場崛起的基石,更是兵團精神的豐碑。
甘河子河是一條流淌着夢想的河,水源源不斷地流到哪裡,哪裡就有豐收的莊稼,哪裡就有美麗的畫卷。浪花一路綻放,向奉獻者緻意,為農場騰飛的夢想喝彩,她的每一朵浪花,都有力量,每一個夢想,都在前方。
導 演: 孫擁軍
攝 影:孫擁軍 李夢飛
剪 輯:羅建華 李 博
包 裝:羅建華
特别鳴謝:文定讴
編 輯:周婷婷
責任編輯:孔德華 李 瑛
副總監制:牛宏君
總 監 制:方 瑛
熱線電話:0994—5805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