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百色市西北五縣和南部的那坡等縣,遠離集市的農村各族群衆,過年的時候都有殺年豬的習慣。殺了年豬,豬肉豬骨頭一時肯定吃不完,怎麼辦?當地群衆的做法是腌制熏幹,使之能夠長久地儲存下來。這樣,不僅能夠保證一年中肉食品的細水長流,還能使這些肉食品具有獨特的風味,充分表現了偏遠山區群衆生活上的智慧。 不光殺年豬這樣,殺牛也是這樣。把新鮮牛肉做成牛幹巴,風味更濃。

隆林苗族辣椒骨是隆林各族自治縣有名的特産,跟隆林黑粽子一樣,堪稱隆林的名片。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辣椒骨的來曆,當地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苗民,家裡喂了一口大肥豬。快到過年的時候,苗民把豬殺了,準備過年。不料就在殺豬的這一天,土司帶人來了。土司硬說這個苗民欠他的債,逼他還清。苗民無錢還債,土司就命人把他的豬肉全部搬走,隻給他留下一堆剔得幹幹淨淨的豬骨頭。苗民傷心氣憤,卻又無可奈何。土司走後,為了解恨,他把這堆豬骨頭當作土司的骨頭,統統扔進碓窩裡,使勁舂。舂碎了,氣還不消,還要撒上鹽和辣椒面,使勁攪,還要塞進一口罐子裡,加蓋密封,以咒土司死後萬劫不複,永無天日。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大年過後,這個苗民家裡來了幾個窮朋友,提起土司的剝削和壓迫,無不恨得牙癢癢,都想扒其皮,食其肉,嚼其骨。說着說着,這個苗民忽然想起年前舂碎那堆豬骨頭——那不是土司的骨頭嗎?何不取出嚼其解恨?他把裝豬骨頭那隻罐子搬出來,打開罐蓋,一看,隻見罐子裡的豬骨頭依然鮮紅鮮紅,一股誘人的香氣撲鼻而來。

這個苗民怎麼也想不到,這一罐豬骨頭竟然成了他招待朋友的佳肴。從此,制作辣椒骨就開始在苗族民間流行。

傳說隻是傳說,不是史實,無可考證,也沒有考證的必要。我們還是回到現實吧。

隆林各族自治縣是百色市苗族人口最多的縣份,隆林辣椒骨的原産地,在苗族聚居的德峨、豬場、常麼、長發、蛇場一帶。這一帶地區地處雲貴高原餘脈,海拔高度高,冬天氣溫比别處低。由于山高水寒,環境制約,這一帶山區的苗族同胞,生産生活條件都比較艱苦。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苗族群衆跟百色偏僻農村的其他各族群衆一樣,過年有殺年豬的習慣。每年春節來臨之前臘月月底最寒冷那幾天,是他們殺年豬的時候。家家殺,戶戶宰,豬的哀嚎響徹山間。殺了豬,豬肉除留一小部分過年以外,其餘全部做成臘肉,以備年後食用。那麼,豬的骨頭呢?一頭豬可以剔出頭骨、龍骨、筒骨等等許多骨頭,這些骨頭一時之間吃不完,也啃不動,棄之又可惜。怎麼辦?這些苗族群衆就想出了一個妙招:把它加工成辣椒骨。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辣椒骨既是隆林苗族特定生存環境的産物,也是隆林苗族生活智慧的結晶。如果不是在苗族聚居的德峨、常麼一帶,沒有相對較低的氣溫,辣椒骨的加工就不具備适宜的氣候條件;而如果是在相對富裕的地區,人們肉食充裕,衣食無憂,也不會有人想到把骨頭加工成這樣的食品。催生人類智慧的,往往是艱苦的環境,而不是優越的條件。

辣椒骨的加工制作,并不複雜,首先将豬骨頭砸成小塊,按一定的比例加上辣椒面、核桃粉、花椒粉、五香八角粉、生姜、食鹽和高度酒等,拌勻以後放進碓窩裡舂碎,然後裝進罐子裡,加蓋密封,存放兩個月左右,就基本上腌成了,可以啟封享用了。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腌成的辣椒骨,色澤紅鮮鮮,是辣椒面的天然的紅,也是碎骨上粘附着的精肉的新鮮的紅,讓人看一看就眼饞。經過兩個月的腌制,在食鹽和高度酒的作用下,這些粘附在碎骨上的碎肉和骨頭裡腌出的骨油,跟辣椒面、生姜、核桃粉、花椒粉等佐料互相滲透,融為一體,便成就了辣椒骨獨特的風味,既香且鮮,鹹中帶辣,十分爽口,足以征服任何美食鑒賞家挑剔的口味。

辣椒骨,隆林苗家人的“老幹媽”,來曆竟然有一個十分有趣的傳說

辣椒骨的吃法,可作佐膳的小菜,也可作調味品。食之既能增進食欲,幫助消化,又能驅風禦寒,促進血液循環。煮一缽湯,加一勺辣椒骨調調,湯色鮮紅誘人,喝一碗下去,頓時逼出一身熱汗,把汗擦了,身上那個爽勁,真是通體透徹,爽極了。

廣西山區農村,過年殺豬腌制臘肉,是過年的味道,也是家鄉的味道[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