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文:霍輝

首發頭條号:霍霍的小世界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一次教育訓練課上,老師讓我們做一個遊戲。

每個人伸出右手食指在自己正下方水準方向順時針畫圈兒,眼睛盯住指尖運動的軌迹。

老師問我們看到的是什麼圖形?當然是圓了。

老師又問:是順時針還是逆時針的圓?大家異口同聲回答是順時針。

接着老師又讓我們手指舉到頭頂上繼續畫圈兒,這時大家驚異地發現,現在看到的圓竟然是逆時針了!

老師告訴我們,每個人認知不同,看待同一事物,得到的結論不同,甚至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我突然聯想到,為什麼總有人固執己見?不是因為他壞,也不是因為他蠢,而是他的認知水準不夠。

我們周圍總能遇到這樣一種人,他們隻認自己的道理和經驗,本能地抗拒不同聲音,完全不接受别人的意見,明明是他們錯了,你嘴皮說破他就是不聽,簡直無法溝通,固執的想法好像根深蒂固地長在他們腦子裡。

網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人。

有位老大爺不聽民警苦勸,勸了三天都不管用,被騙567萬。 有位丈夫不管醫生怎麼勸告,都拒絕在妻子的無痛分娩書上簽字。因為他認為這樣會影響孩子。忍受不了疼痛的妻子憤怒地喊出“我恨你一輩子!”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有位女士突發奇想,在家中将20餘種水果混合榨汁,自己進行靜脈輸入,最終被送進ICU……被搶救過來後她後悔道:“本以為新鮮水果富含豐富營養,注入身體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聽到這樣的言論:

頭發長,見識短。 正經女孩紋什麼身啊。 哪有什麼抑郁症,你就是想不開。 胖子肯定貪吃……

可實際上,開蘭博基尼的不一定是土豪,也可能是司機;那個女孩身上的紋身是紀念去世的父親,她連酒吧都沒去過;那個胖子每天隻吃一點點,是得了糖尿病打胰島素才變胖的……

最可悲的,是這些固執己見的人不知道自己的無知,他們隻會堅守着自己的想法,洋洋自得地做着井底之蛙。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越是無知的人,越盲目自信,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達克效應”。

曾經有個叫惠勒的搶劫犯,竟然在不戴任何面具的情況下,堂而皇之持槍搶劫了匹茲堡的兩家銀行。警察自然很快抓住了他。

他在被抓時一臉困惑:“你們怎麼找到我的?我明明在臉上抹了隐形液啊!”

警察被他氣樂了:“什麼隐形液?”

惠勒一臉認真:“檸檬汁啊!”

原來他知道檸檬汁在紙上寫字之後可以隐形,是以固執地相信,把檸檬汁抹在臉上一樣可以隐形,攝像頭也拍不到。

這個笨賊引起了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大衛鄧甯的注意,他們團隊實驗發現,最缺乏知識和技能的人反而最無法認知自己的缺陷,這就是著名的“達克效應”。

我們生活中處處都有達克效應。比如越是學渣越覺得自己考得不錯,越是新手司機開車越膽大。

他們之是以固執相信自己的判斷,就是因為無知,無知者無畏。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羅翔老師說得好:

“一個知識越貧乏的人,越是擁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勇氣和自豪感。因為知識越貧乏,你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因為你根本沒有聽過與此相對立的觀點。夜郎自大是無知者、好辯者的天性。”

不要和無知的人争辯,因為他們會将你拉到同樣的水準,然後用固執擊敗你,讓你崩潰。

對付這種人,最好的辦法就是遠離他,常與同好争天下,不與傻瓜論短長。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人為什麼會固執己見?心理學家也給出專業的解釋。

美國心理學家喬治.凱利提出過一個“個人構念”理論。

個人構念即由個人過往的見識、期望、評價、思維等等所形成的觀念。

當你遇到相同或類似場景時,腦海裡便會呈現出你以往的經驗來對該場景做出判斷。

當你的認知能力很低時,腦海裡的個人構念就很單一,且不正确,而你自己卻誤認為這就是全部的、最好的觀點,沒有别的選擇,是以你才會迷之自信。

但如果你從學習或者實踐中,擷取了更多的知識和體驗,你的個人構念就會更豐富。這時,在面對類似情境時,可供選擇的應對政策也就更多。

固執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一道判斷題:隻有唯一答案;而懂得變通的人眼中的世界是一道選擇題,他知道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選項,答案未必唯一。

舉個例子,認知水準低的人認為一份勞動,隻有一份報酬。因為他身邊的人都這樣的,是以他堅信自己的經驗。當有人說有一份勞動可以獲得多份報酬的時候,他堅決不信。

但認知水準高的人,就能接受“一勞多得”的觀點。比如寫書,同樣的一份付出,多賣一本就多一份收入。當他接受這一觀點後,還會聯想,有沒有可能“少勞多得”甚至 “不勞多得”呢?而後他會去思考、去研究,找到答案并實踐。

蘇格拉底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越是認知水準高的人,越發知道自己無知,越能接受不同觀點,成長越快;反之,越是低認知的人,越固步自封。

固執蒙蔽了你的雙眼,讓你漸漸迷失自我,慢慢與社會脫節,與朋友疏遠。是以,想要進步,必須要打破固執的枷鎖。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那麼如何提升認知,打破固執呢?

想要打破固執,就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見天地、見衆生、見自己,見識更大的世界。

1.見天地

成人的認知都是通過學習與實踐獲得的。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這樣我們就能增長見識。

用眼睛看世界,用腳丫丈量地球,走沒走過的路,看沒看過的風景,去見識未知的世界,去體驗更多的人生。

觀世界,然後有世界觀,你才會發現,曾經自己看到的世界竟然那麼渺小,曾經的自己是井底之蛙還夜郎自大,原來思維是不設限的,可以如此精彩。

眼界開闊了,偏見減少了,内心的格局也變大了,你開始變得謙遜、包容、樂觀,開始了解和接受不同的人和觀點,也更樂意接受和嘗試新鮮事物了。

2.見衆生

一般來說,你朋友圈裡的朋友,大多與你認知水準相當,你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都相似。

和想法相同的人交往,其實會限制你的眼界。想要開拓視野,就要多和不同的人交朋友,多和認知水準高的人交朋友。

梅迪奇是意大利佛羅倫薩的銀行家族,資助過很多雕刻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财經專家、畫家、建築師等,這些人彙聚佛羅倫薩,在定期聚會中互相學習,并且打破彼此間的業務領域及文化,後來創造出擁有全新想法的新世代──歐洲文藝複興。

當你跨入不同領域、不同學科、不同文化的交會點時,你将會因結合現有的觀念而創造出大量的、突破性的新想法,這種現象稱為“梅迪奇效應”。

是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高人指路。年輕時遇到一位良師益友,會讓你終生受益。

認知水準越低的人,往往越固執

3.見自己

《論語·學而》中有句話“吾日三省吾身”,講的就是我們每天都要多次自省。自省就是複盤。

複,是回顧;盤,是檢討。複盤,反思自己做了什麼,哪裡做得好,哪裡還有不足,不足之處思考如何改善,并在下一步實施這些改善對策。

隻有每天自省,你才會一天比一天有進步。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即使每天隻進步一點點,但日積月累最終也能到達勝利的彼岸。

人這一生,都在為認知買單,自知無知,才會永遠求知,終身成長。

隻有堅持學習,保持獨立思考,增加知識儲備,積累實踐經驗,才能提高認知水準,長此以往你的固執就會越來越少。

作者介紹:霍輝,主業:世界500強企業進階工程師,日産全球認證改善專家。副業寫作,多平台簽約作者,前讀者新媒體寫作教練,全網閱讀量上億。本文首發頭條号:霍霍的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