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臨期食品,他們才是購買的“主力軍”

臨期食品,他們才是購買的“主力軍”

豆瓣APP内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截圖

中新網北京7月11日電 題:臨期食品,他們才是購買的“主力軍”

作者 徐婧 杜燕

周末,27歲的陶菲菲在家附近超市的乳制品區拿起兩盒某品牌980ml的臨期牛奶放入購物車。他說,平日裡這款牛奶一盒十元左右,而這種臨期4-6天牛奶的标價通常是十元兩盒,相當于打了五折。雖然購買臨期食品一次可能僅便宜幾塊錢,但一個月去買三四次也能省下不少錢,還避免食物浪費,可謂“一舉兩節約”。

臨期食品,他們才是購買的“主力軍”

某連鎖商店内,因臨期而打折的零食。 徐婧 攝

中青年是購買“主力軍”

臨期食品是指即将到達保存期限但仍在保存期限内的食品。以前,人們往往認為打折的臨期食物不夠安全而鮮少購買。近年來,随着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臨期食品銷售管道的拓展,購買臨期食品正在成為消費新風尚。

除像陶菲菲這樣線下購買臨期食品的消費者不在少數。許多人還會通過網際網路分享自己所在城市的線下臨期食品商店資訊等。

在豆瓣APP的“我愛臨期食品”小組内,有超過七萬的“臨期食品愛好者”。小組簡介中寫道“用打折的價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臨期食品不丢人!”

組内有各地線下臨期食品商店“專樓”,組員們在這裡找到、提供自己城市的臨期食品商店資訊;也有臨期食品的“寶藏”網店分享:比價格、比品質、比終期……“還有20天可(以)嗎”“當然可以了,我經常吃隻剩一個星期的東西”。

在這裡,年輕人聚在一起,分享各種管道搜集到的臨期食品資訊,他們踐行着自己的“小衆”生活方式,并樂于把這樣的消費觀傳遞給更多人。

根據艾媒咨詢今年1月釋出的《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目前中國臨期食品消費者年齡為26-35歲的占比47.8%。2020年中國消費者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驅動力是低價購買到需要的商品,成本效益較高。

臨期食品,他們才是購買的“主力軍”

社群超市内,因臨期進行“買一送一”促銷的飲料。 徐婧 攝

某便利店的一項調研顯示,超七成的受訪者願意在門店内購買特價商品(臨期品),這其中包括衆多的年輕人。同時,資料顯示,以今年4月和5月辦公樓門店的臨期品購買情況為例,“Z世代”(“95後”和“00後”)是臨期品購買的主力人群。

中國肉類協會首席專家張子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臨期食品市場在中國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國人一向有主張節約糧食、反對浪費的文化傳統;二是,如今消費者的文明素養日益提高,更加注意避免食品浪費;三是,一些食品生産企業缺少計劃性,加之不得力的市場營銷,就造成了産能過剩。

張子平将購買臨期食品的主要人群分為兩類:一類是想節約開支的人,另一類是知曉各類臨期食品安全性的“内行”。“各類臨期食品的安全風險不同,消費者應學習一些必要的食品安全知識,‘懂行’才能吃得放心。”

“中國年青一代的消費觀念正在轉變,買臨期商品也更加‘大大方方’。”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主任鐘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進階”中的“百億市場”

豆瓣使用者“Squalo”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在四五年前搜尋某款零食時偶然發現“臨期食品”這個概念。如今,她已經養成了一兩個月下單一次臨期食品的習慣,基本都是在網上購買,也會去設有臨期食品專區的大型超市逛逛。

在連鎖便利店“7-ELEVEn”北京西直門凱德MALL店内,顧客高先生告訴記者,由于不确定能否在保存期限内吃完,自己會對臨期的零食較為謹慎。不過,對于可以即買即喝的飲品,購買時通常不會猶豫。“最近一次購買臨期食品是上個月,在超市買了六七瓶飲料,一折左右的價格很劃算,兩三天就喝完了”,他說。

北京市昌平區某社群超市的店員告訴記者,對于臨期的飲品通常采取買贈的形式進行促銷。不過,根據銷售情況,商店對于臨期飲料開始促銷的時間有所不同,有的店從到期前兩個月開始促銷,有的則為前40天、前一個月,“如果臨期時間更短,也會考慮加大力度,比如買一贈二等。”她介紹,夏天顧客對飲品的需求量大,“像一購物車飲料通常一周就能賣完。”

在北京化工大學北校區附近的一家便利店内,顧客白阿姨說,自己平時很注重節約水和糧食,如看到臨期食品會優先購買。一位李同學則表示,如果賣家加大對臨期食品的售賣力度,自己又能保證在過期前吃掉(如面包、飲品等),會優先購買臨期食品。

消費者的認可讓市場“錢”景可觀。根據《2020年中國臨期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及消費者研究報告》,2020年中國零食行業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市場規模巨大。從供給側來看,每年都将有大量的産品流入到臨期食品行業,即使按1%的庫存沉澱計算,臨期食品也将成為“百億市場”。

讓臨期食品吃得更放心

臨期食品銷路好,但食品安全問題不容忽視,這也是許多消費者“觀望”臨期食品的最大顧慮。

張子平談到,目前,有的售賣場臨期食品貨櫃中存在生熟不分開、不同種類食品混放、不區分不同食品的适宜貯藏溫度等現象,這些問題商家和消費者都需關注。

張子平表示,商家應依據食品包裝上标注的貯藏條件(包括溫度、光照、衛生等)分開擺放以防止交叉污染和變質,“不能将所有的臨期食品都擺放在同一貨架上,如果能提示消費者購買後如何儲存,是否适合‘囤貨’等注意事項就更好了,這樣才真正做到了對消費者負責。”

臨期食品,他們才是購買的“主力軍”

便利店内,因臨期進行“買一送一”促銷的零食。 徐婧 攝

哪些類型的臨期食品可以放心購買?哪些在購買時需要格外注意?張子平給出了如下提示。

瓶裝的蜂蜜和真空包裝的咖啡粉都是不易變質的食品,隻要存放得當,在保存期限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一些真空和充氣包裝的食品,如大米、膨化類零食,它們的水分含量低,屬于幹燥類食品,臨期也能較為安全地食用;而越是營養豐富的食品,如肉、牛奶、豆制品,也是細菌最“愛吃”的,要盡可能少買,如購買後不能一次用完,需在冰箱裡用正确溫度存放,不能為省錢而損傷了健康。

此外,還應注重臨期食品的營養。“臨期飲料通常沒有安全問題,但也不要因為打折就多買多喝高糖飲品,尤其建議兒童少喝。”

商家如何“兼顧”臨期食品的銷量與安全?記者從某品牌連鎖便利店獲悉,該品牌的許多門店會針對臨期商品設定“特價商品貨架”。對于短保商品(保存期限在24小時至72小時的),還引入類似航空公司打折機票的模式,對面包等鮮食産品,系統會根據門店産品效期、銷量、未來客流量等次元預判,每15分鐘會自動調節一次價格。

“短保商品的變價非常頻繁,會在臨近保存期限時不斷降價,晚上8點半之後,有大量優惠的便當、飯團、三明治、甜點,鼓勵大家購買”,負責人稱。

臨期食品市場監管需加強

今年4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食品浪費法》開始施行。其中第十二條内容為“超市、商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其經營的食品加強日常檢查,對臨近保存期限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此外,一些地方性法規中也指出了對臨期食品的處理辦法。在今年5月27日開始施行的《北京市反食品浪費規定》中就寫道:“超市、商場、便利店、農貿市場等食品經營者應當對預包裝食品實施效期管理,對臨近保存期限的食品分類管理,作特别标示或者集中陳列出售。”

記者随機檢視某電商網站的臨期食品專賣店時,看到在巧克力的評價區有買家稱收貨時“化了”“黏成一坨了”,對此,賣家并未在評論區回應。在“我愛臨期食品”組内,有使用者釋出“避雷”帖表示,有些店鋪在原價出售臨期食品,提示其他使用者不要看到“臨期”就下意識覺得便宜,導緻沖動消費。陶菲菲也提到,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加強監管,使臨期食品的市場更加規範。

鐘凱認為,臨期食品市場目前還存在商家違法塗改日期這一隐患,建議消費者在正規商超購買臨期食品。如果懷疑食品标簽被塗改,可以撥打消費者投訴舉報專線電話“12315”或者食品藥品投訴舉報電話“12331”進行維權。

針對一些賣家儲存不得當導緻的食品安全問題,張子平表示,一方面,市場監管部門應加大檢查力度,“進到庫房和店面檢查”;另一方面,要細化對商家處理食品的要求與處罰标準,“比如一些肉制品一旦達不到貯藏溫度,微生物就會超标,直接吃會導緻腹瀉,是以必須要嚴格要求、并加大處罰力度。”(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