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衆多的軟體系統中,每一個企業級應用(ERP、CRM等)都是一座座的技術高塔。而其中雲ERP便是這些高塔中較為受矚目的一個。
對于IT部門和其他系統使用者來說,雲ERP使得他們可以進行較為容易的無縫內建。另一方面,由于內建不同系統具有較高複雜性以及成本,使用者很難以獨自執行與維護,是以使用者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內建系統程式或方案,這也為系統供應商提供了潛在的機會。

服務的關鍵:客戶應用開發
設想一下一個雲端應用設計師所面臨的壓力,所有的IT部門都具有可定制化的雲應用程式開發需求,但是每一個使用者都會有自己特殊的需求,對于産品的定制能力要求也截然不同,這讓開發者的工作量與難度成倍地上升。
CIO通常會傾向于從單一的供應商那裡購買所有的應用系統,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每一個系統都是獨立的“孤島”,無論使用者還是服務商,均很難将這些不同的系統進行連結與聯通。
根據451 Research的研究,企業使用者現在需要更大程度的自動化和整個采購周期的一緻性。在451 Research的“2016商業應用趨勢”研究中,其分析師指出,在整個采購周期中,企業使用者對于一緻性的需求從未達到如此的高度,這使得不同企業業務線必須進行聯通。
“走到一起”
在前文的451 Research的研究中,451 Research的研究總監Alan Pelz-Sharpe說道,“旨在孤立執行一兩個特定工作的第一代商業應用程式現在正在轉變為“聯合”共存。這是商業應用供應商的根本轉變。”
整個供應鍊條應該做到每點每刻的連接配接,從客戶勘探到生産制造再到任務履行以及相關的金融交易追蹤。Pelz-Sharpe補充道,“實際上,盡管這種連接配接正在進行,但離整個供應鍊實作真正的動态連結與完全整合還需要十餘年或更長時間”。很多公司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就是他們的業務線應用不夠靈活而且過于昂貴。
Forrester 2016年度全球業務技術軟體調查報告指出,在擁有1000名以上員工的組織中,有75%的決策者将提升業務靈活性作為遷移到雲ERP的首要原因,而74%認為快速部署為主要好處。同時也有很多受訪者認為基于雲的ERP比本地部署系統便宜(73%),而71%的使用者則表示基于雲的ERP将更容易維護。
為成長型公司提供靈活性
在Forrester的《雲ERP報告》中,首席分析師Paul Hamermen指出:“SaaS(服務)建構的應用程式更容易部署,也更容易配置,進而增加時效,并為成長型公司提供靈活性。“此外,一些SaaS ERP産品,例如FinancialForce、Oracle cloud ERP和Oracle NetSuite提供了一個本地的可擴充性環境,像PaaS,進而使客戶和合作夥伴能夠更靈活地定制應用程式。”
雲ERP經常會被用來啟動新的投資項目,并支援公司的海外擴張。Hamermen說道,“SaaS ERP通常會用來進行合算低國外子公司支援,這是一種被稱為雙層(two-tier)ERP的政策。SaaS ERP可以快速實施,而無需支援内部技術基礎設施來支援應用程式的技術管理成本”。
Forrester的研究表明,傳統的ERP企業采用雲計算ERP的速度很慢。Hamerman認為,大多數傳統玩家仍舊希望保留原有應用的價值,因而進展緩慢。他說這就是為什麼很少的本地部署ERP供應商正在建構和提供SaaS ERP産品的主要原因。
“SaaS和本地(或托管)版本之間的共存可能會允許客戶在任一方向切換部署模式,并避免中斷遷移”,Hamerman說道。例如Oracle和SAP,由于收購了NetSuite,Oracle現在也提供SaaS ERP産品,而SAP擁有自己内部開發的SaaS ERP産品Business ByDesign。
Hamerman說到:“你的本地部署ERP供應商可能會為你提供一個SaaS遷移的模式,但要注意了解這樣一個項目的好處和成本,以及新的SaaS服務是否提供與産品相關的架構、靈活性和可用性優勢”。
雲ERP不一定是通過雲端提供的單一産品或服務。Gartner的分析師定義了一個“後現代ERP”的新時代。其将後現代ERP定義為一種政策,旨在将管理和業務業務能力(如财務、人力資源、采購、制造和分銷)以适當的內建級别結合在一起,以平衡供應商傳遞的內建産品對業務靈活性和靈活性的好處。
2016年8月,Gartner釋出了其“You do not need cloud ERP to solve your ERP challenges!”報告,分析師指出,本地部署ERP流程中的一些功能(如人力資本管理和間接采購)現在由SaaS模式主導。不過,Gartner也指出,其他功能(如營運ERP和企業資産管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是本地部署或托管的。
該報告作者Christian Hestermann說道,“許多組織希望他們能夠把整個現有的本地部署環境更新和轉移到雲端,但這在後現代ERP的世界中是不夠的”。
公司希望通過離開本地部署模式能夠獲得更靈活的系統和更快的系統響應速度,并降低運作與維護的成本。然而,Hestermann的研究發現,在實施和使用某種基于雲的或SaaS ERP之後,使用者和應用程式管理者意識到許多承諾不能實作,或者比預期更難實作。
Hestermann說道,“盡管雲技術提供了在不同技術層面上部署ERP系統的選擇,IaaS,PaaS或SaaS,但它們并沒有将ERP解決方案轉化為完全不同的東西,雲技術本身不能自動的‘修複’與本地部署相關的所有問題,實際上它反而可能會制造出一些新的挑戰”。
将客戶轉移到雲端
Pierre Audoin Consultants的企業應用和相關服務的副總裁Frank Niemann的部落格文章中指出,SAP并沒有特别成功地實作其客戶從本地到雲端的遷移。他指出,SAP基于雲的産品,ByDesign,并不是SAP的最高優先級的産品。根據Niemann的說法,SAP更願意其客戶購買S /4 Hana,這一産品可以提供本地和雲端的部署模式。
對于Oracle,Niemann說道,“通過Netsuite, Oracle擁有了一個在雲ERP市場中業務赢得市場的好機會,因為Oracle收購的是一個具有現有客戶及其合作夥伴網絡的供應商。借助于此,Oracle相較于SAP具有了一個明顯的優勢”。Oracle最新的财務報告印證了這一觀點,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報告中,Netsuite使得Oracle雲端收入提升了51%。
Oracle CEO Mark Hurd說道,“基于SaaS的收入增長了62%,我們雲應用業務的增速是Salesforce的兩倍”。“ERP是我們最大和最重要的雲應用業務。我們現在有大約5,000個Fusion ERP客戶,以及Oracle Cloud中的12,000個NetSuite ERP客戶。這是是Workday使用者的30倍”,他說道。
處于起步階段的S/4 Hana
SAPS/4 Hana還處于早期階段,SAP自己也承認這一點。在Seeking Alpha網站上釋出的2017年第二季度盈利報告中,SAP CEO Bill McDemott表示,“我們處于S / 4 Hana發展的早期階段。”
“首先,如果你應用80:20邏輯,你會發現我們相比80%的公司具有15-20倍的市場滲透率。我們正大膽地向那些從沒見過SAP的客戶進軍,他們可能不會在中型市場中考慮SAP。我認為這是S / 4 Hana運作的最初的階段,但也是公司持續增長的真正催化劑。”
中型市場對于SAP和Oracle都很重要。“從功能上看,NetSuite定位的是中型市場,但NetSuite可以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擴充,”Neimann說道。NetSuite可在區域銷售或服務部門實施,并結合Oracle電子商務套件制造設施。“您可以選擇在新的子公司中運作NetSuite,”Neimann說道。
同樣,SAP的Business ByDesign也可以用于較小的子公司,以融入子公司的核心ERP中。
Infor是另外一個主要的遷移到雲端的ERP供應商。其提供Amazon Web Services版本以及多租戶SaaS品種。 Infor采用了垂直的雲計算方式,針對特定行業組合不同的産品。
Forrester 2017年SaaS ERP應用報告指出,“Infor看到了單租戶不斷增加ERP雲部署需求,以及對SaaS ERP的需求。根據最近的财務披露,Infor的訂閱收入已經超過了軟體許可證的收入。”
雲ERP市場中的Microsoft
Microsoft同樣也在雲ERP市場中大力推進其産品Dynamics 365。Gartner将其排入雲核心财務管理套件魔力象限中的有遠見者象限。Gartner指出,“Microsoft Dynamics 365 for Operations還處于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雖然微軟有一個全面的合作夥伴教育訓練計劃,整個生态的技能和知識仍在發展”。
客戶回報低于平均水準
魔力象限的研究還指出,Microsoft獲得的客戶回報地域平均水準。Gartner指出,“受訪者反應的主要問題主要還是擔憂于Microsoft産品依然處于早期階段”。而Niemann認為:“Microsoft在大型企業中并未取得成功,但在中型市場中表現非常好。
同時,盡管IT分析師的各種研究顯示,公司正在開始使用雲ERP,但這些産品并不一定會取代現有産品的所有功能。比如Workday,隻适合某些特定行業。Neimann指出,Workday缺乏對于制造業的支援,但它很可能具有專業服務機構需要的各種功能。
不過,業界的普遍共識是,與傳統的ERP相比,雲ERP更靈活,更具成本效益。正如451 Research指出的,雲ERP的出現為企業提供了一個機會,可以在業務流程之間定義那些以前在本地部署世界中難以獲得的聯系。
原文釋出時間為:2017-10-11
本文作者:佚名
本文來自雲栖社群合作夥伴“51CTO”,了解相關資訊可以關注。